第一图书网

伏羲伏兮

王强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3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强  

页数:

472  

字数:

432000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管冠南做梦也没有想到,53岁的他居然成了当代的“穆桂英”,到平原省人口最多的地区挂帅出征,任中共沙颍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未来沙颍撤地建市政府筹备组组长。这个决定实在出乎他的意料,而且太突然,在小道消息满天飞,各个层次都难保官场人事调配秘密的今天,事先居然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 昨天下午三点半,他刚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来。开始他没有理会,他主持的研究单位下午哪有火辣辣的急事。电话铃还在响,他不情愿地拿起电话,就听见一个中气十足的京腔:“冠南同志啊,你好大的架子,连我的电话都不接。”原来是省委书记,他感到惶恐,三年来,他每见省委书记、省长都得预约多次,即便是书记、省长们找他,也只是让秘书打个电话。这位博士书记有什么事?百花公司重组、南水北调论证、省会商贸城方案……他脑子里闪回最近省经济研究中心急办的一个个课题。“是冠南同志吗?怎么不说话?”省委书记略有不满。“哦,是我,是我。”他很快恢复了镇静,“我这不是在洗耳恭听嘛。”他想同书记调侃两句。“别哕嗦,四点半到我办公室来。”“带哪方面材料?”他忙问。“什么都不带。”书记说完就放下了电话。 从省经济研究中心到省委,最多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他看看表,还有五十分钟的时间。他站起身,给自己倒了杯“信阳毛尖”,又点了根白盒“金芒果”,开始琢磨书记为何急匆匆地召见他,因为书记不像过去那样点明话题。不会是谈研究中心的工作,他肯定地想。三年前省经济研究中心的确是一盘散沙,他接手后,调整了处室,明确了责任,要求关键处室眼睛向下,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拿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研究中心的报纸、杂志通过改制、招聘,办报刊的方向彻底扭转,面貌焕然一新,分别被评为全国社科类优秀报刊。他大吸了一口烟,看着徐徐吐出的烟圈在眼前渐渐飘散。是宛丘城建的告状吗?那事是四年前的事,仅仅是违规,但早已处理过,自己行政记过的处分已装在他的档案里。莫非是管城烟厂的事?管城烟厂厂长与他私交甚笃,他们认识多年,直到现在他一直抽着管城烟厂生产的、发给内部职工的白盒“金芒果”。虽然烟厂厂长遣携儿子、带“小蜜”、携巨资外逃的因素很复杂,可他离开管城这个县级市市委书记的位置已经十年了。 他喝了口“信阳毛尖”,瞥了瞥对面墙上挂的刘炳森的四个字“天道酬勤”,心想,天道不一定酬勤,天事从来高难问,不猜算了。继而,他又笑自己,什么时候自己变得如此卑下,成了戚戚之人? 四点三十分,管冠南准时赶到省委书记的办公室门口。他轻轻地敲了敲虚掩的门,秘书小郭迎了上来,对他笑了笑说:“晚上书记要请你打‘双升’呢。”“他有那雅兴?是你逗你老师开心吧?”小郭曾是平原大学的研究生,他十年前作为兼职教授,给小郭讲过课,彼此之间相当熟悉。他们笑着走进书记的套间。 “冠南同志,请坐。”省委书记合上文件夹,从写字台前走过来,与管冠南一起在罩着白布的沙发上坐下来。“你老家好像是少林寺的吧?”省委书记问。 “少林寺东南,离颍河不到两公里。”他惊诧书记的好记性,他记得他曾对书记说,他是少林寺第十四棍僧,无法无天。 “十四棍僧,但姓管。”书记问,“你那管姓与管城、管仲有什么渊源没有?” 原来真是想侃大山,怪不得刚才小郭说晚上还打“双升”呢。他接过小郭递上的茶杯,从口袋里掏出烟,向书记让了一根,见书记摆摆手,就自己点上,摆开架势,向书记娓娓道来。他说,周武王灭商后,封三弟叔鲜于管国,称管叔,管国在平原省会一带。管叔因反对周公旦摄政,与被封于宋国的商纣王之孙武庚和封于蔡国的兄弟蔡叔等联合发动叛乱,被周公镇压下去:管叔被杀,其子孙便以管为姓。后来周穆王又有庶子封于管,后代也以管为姓。管仲生活的年代距此不远,应当是周穆王庶子的后人。 见省委书记津津有味地听,他喝了口水,又说,管仲出生时已贫贱,先事齐公子纠,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失败。后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小白任为上卿,尊为相父。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四十年,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实行改革,富国强兵,联合诸侯,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提出发展工、商、渔、铁、盐业,相地而衰征;寓兵于民,扩大兵源;举贤任能,不论贵贱。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说到这里,他看书记抬眼看墙上的钟表,忙打住话题:“噢,我说多了。”不料书记说:“不多、不多。你知道吗,管仲是生在颍上,颍上是我老家的一个县,应该是我的老乡呢。” “不,”管冠南认真起来,“颍上有两种说法,一是颍水的上游,二是指颍邑。西周时,颍邑的治属在登封东南,而颍上县是隋朝才设。” “哈、哈,”看着这位老兄带着稚气的执拗,省委书记大笑起来,这位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生、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他自然知道管冠南所谈的这些。见已经较真的管冠南,他豁达地说,“连我你也敢争,怪不得人家说你是常有理呢,冠南同志,你对你最近的工作有什么考虑吗?” “我觉得现在挺不错的,当年林则徐因病辞职返乡,曾在居室里挂一副对联,说是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这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读点书,写点文章,搞点调研,其乐融融。” “哦,看来对省委三年前调你回省城还耿耿于怀呢。我听人说你在办公室里挂有一副自题联,写着‘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后生当’?” 管冠南心里一怔,这是哪路神仙又告御状,连这副楹联书记都知道,看来以后真得再防一点。他忙解释说:“我办公室还挂有一幅‘天道酬勤’。” “冠南同志,”省委书记说,“你在宛丘工作的那几年,我刚到省政府工作,对你这个常务副专员的工作是肯定的。虽然你捅了不少娄子,也背了个不大不小的处分,但省委也有难处,你就别计较了,风物长宜放眼量嘛。” 管冠南知道,书记那时作为省长,对他是非常关照的。处分是个偶然事件,当时的专员在中央党校学习,他主持行署工作,谁让宛丘的歌舞厅失火烧死烧伤数十人呢。那些攻击自己的人正好找到了借口,要不是书记当时极力争取,处分会更重,就连经济研究中心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这个位置也坐不上。就连忙说:“谁敢计较,又怎么能计较呢?” 省委书记说:“冠南同志,你知道的,沙颍地区在全省人口最多,也最落后。我和几位书记谈了多次,感觉到还是你去合适一些。改革开放都二十年了,沙颍地区本级财政收入才一个多亿,不及南方一个村,人均GDP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你知道,周治平是中组部从东北交流过来的后备干部。他做了三年多专员,有一半时间都是在省里、在北京跑钱发工资。四处‘冒烟’,积重难返,也真难为他了。这次省委下决心调你过去,任副书记、行署专员,撤地建市政府筹备组长,同治平同志一起,迅速改变落后局面,赶超全省的平均水平。” 望着书记热切、不容推诿的眼神,管冠南问道:“省委决定了?” “刚开过常委会。常委委托我同你谈话。”书记严肃起来,“省委要求你,一、加强班子团结,尤其同周治平同志的团结,形成合力,减少内耗;二、发扬拼搏精神,大开放,大跨越,尽快构建平原东部中等城市框架;三、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下岗职工的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至于以后的工作,省委还要部署。你有什么要求吗?” P7-10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伏羲伏兮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