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

杨云善 河南人民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河南人民  

作者:

杨云善  

页数:

31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农民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阶段从农民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如何对待这一群体,这一群体何去何从,不仅直接关系“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关系工业化和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而且关系我国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农民工问题凸现以后,广大理论工作者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多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各级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先后采取了大量措施,使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关于农民工的许多问题仍需广大理论工作者予以关注和政界出台更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对涉及农民工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能借以促进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农民工现象和农民工问题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各国经济现代化中的普遍现象(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模式及历史变迁(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变迁的历史必然性三、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有形式(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第三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工一、农民工现象是城乡二元结构与现代化叠加的产物(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化与农民工的产生(三)城乡双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农民工二、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根源(一)二元户籍制度与农民工(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工(三)二元就业体制、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农民工(四)二元社会管理体系使农民工成为“边缘人”三、城乡一体化与农民工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第四章 农民分化与农民工一、农民工是农民分化的客观结果(一)农民分化的原因(二)农民分化的表现(三)农民工是农民分化的最大结果二、农民分化对中国农村的影响(一)农民分化的重要作用(二)农民分化产生的问题三、促进农民分化的措施(一)农民分化的阻碍(二)促进农民分化的措施四、农民分化评析(一)目前农民分化的特点(二)未来农民分化前景展望(三)农民工队伍必将继续扩大第五章 农民工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一、农民工与工业化(一)工业化及其意义(二)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三)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四)新型工业化与农民工二、农民工与城市化(一)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三)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城市化战略(四)民工潮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五)农民工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三、农民工与现代化(一)现代化的一般含义(二)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范畴(三)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农民工现代性的培育第六章 农民工与“三农”问题一、“三农”问题的实质与农民工的形成二、农民工对农民的影响(一)有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有利于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三)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影响三、农民工对农业的影响(一)农民工对农业的长期促进作用(二)农民工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四、农民工对农村的影响(一)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三)有利于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四)增加了农村人口控制难度,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五)对农村民主政治的影响第七章 农民工的社会属性和地位一、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农民工身份转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二)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符合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三)当代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及时代特征(四)农民工已具备工人阶级的主要特征二、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队伍新成员的主要特点(一)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二)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在增加(三)农民工是成长中的先进分子(四)农民工是联系农村和农民的天然纽带三、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工社会属性新论断的理论价值(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工人阶级构成理论(二)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三)解决了新时期工农联盟面临的新问题四、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工”身份新论断的现实意义(一)壮大了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二)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四)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缓解社会矛盾(五)有利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六)有利于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缓解劳资矛盾第八章 农民工权益的缺失与保护一、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及农民工合法权益被侵害(一)“民工荒”及其背后的权益诉求(二)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三)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二、农民工权益受侵害产生的社会后果(一)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二)农民进城就业难度加大(三)农民工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四)农民工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加剧(五)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延缓城市化进程(六)引发城乡矛盾,削弱工农联盟三、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一)旧的管理体制漠视农民工权益(二)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不健全(三)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歧视与不理解(四)农民工维权意识和能力缺乏(五)政府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到位四、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依据和对策(一)农民工应当享受与城市职工一样的权益(二)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主要对策(三)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四)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第九章 农民工问题中的市场和政府一、农民工问题生成的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一)市场因素(二)政策根源二、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条件(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农民工就业自主权的充分实现(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能力三、加强政府调控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保障(一)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观念(二)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三)深化体制改革,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四)加强立法和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为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五)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六)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促进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七)制定规划,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第十章 农民工的终结和社会全面进步一、农民工终将在现代化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一)农民工是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二)农民工退出社会历史舞台的基本条件二、农民工流动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一)农民工流动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二)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流动的基本趋势(三)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四)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三、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一)二元社会结构的解体(二)工农和城乡差距的消失(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四)工业化和城镇化任务繁重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