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站在湖北看中国

彭四平 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

彭四平  

页数:

268  

前言

  如果不是这部书稿,叶子已经淹没在茫茫林海了,了无踪迹。十多年前,从一开始,我都不知道他的本名彭四平,只晓得那位向《长江日报》投稿的叶子——来自乡间,朴实、腼腆、勤奋、聪慧,就像湖塘边丛丛翠木上寂然无声的叶子。  如今,叶子是一棵伸枝展叶的树,十几圈年轮下来,饱吸了春雨秋露,也经受了夏炎冬寒,活脱脱走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媒体人,披一身绿意。翻读这部他个人的历史,如同翻动一片片叶子,哗啦啦,会发现它在呼吸,那经脉是有血有肉的。  媒体人荣耀的地方,是在为社会作传,把新闻瞬间定格为历史片断,最终汇入时代的宏图大卷。其实,媒体人,一个个的媒体人,自身的脚印,由于用新闻眼光重新打量,由于用文化视野宏观照,也构成了一种历史见证,不可忽视它的文本价值。胡适一生提倡,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应做自己的“口述实录”,为历史存照。这位思想大家,深知个人历史的社会学意义。  叶子具备了相当的条件,他出生于“文革”后期,成长于江汉平原,学过木匠手艺,进过民营企业;更由于就读于中国新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传播学与心理学交织,形成自己独特的锐度和角度,因之个人经历便有了理性升华。

内容概要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以身作则捍卫宪法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放弃努力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站在湖北看中国:一位心理学者的文化视野》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个具体的人,为祖国繁荣富强进行探索与拼搏的历程。

作者简介

  彭四平(笔名叶子),湖北监利人。先后就读于中国新闻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学术专著《激励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寻找新闻的向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从事记者工作10年,发表新闻作品近50万字;曾荣获全国“五四”新闻奖、湖北新闻奖。现居武汉,主要从事激励机制与心理评估方面的研究。

书籍目录

到故乡寻找童年1.红宝书:狂热时代的“圣经2.主席逝世:一个时代的终结3.兑换:短缺时期的贸易通道4.割尾巴:极“左”时代的“政治游戏5.恭贺先生:给自己找个理由活着6.农民福利:瞬间消逝的共产主义7.玩具:儿时快乐的小伙伴8.童年游艺:培养童稚的推动器启蒙时间9.无名氏:一道无解的方程式10.关公:传承忠孝仁义勇11.“不聪明”:天壤之别的教育方式12.“送”灶神:辛酸的往事一串串13.禾场上:上演民俗风情的舞台14.民间艺人:那个时代的人和事15.“讨口彩”:在吉利中期盼好运乡村教育16.千字文:没有一字相同的教科书17.乡下教育:传统与现代的贴面舞18.家学:草根教育的民间样本19.成语:国学精髓浓缩其中20.熟语:中庸文化的见证者21.小学:让人辨别是非的地方22.扫盲:中国摆脱贫困的急先锋23.辍学:义务教育的墓志铭田园风景线24.科技进村:农民致富的好帮手25.种田杂记:我的“早稻大学26.苎麻:强势政策的受害者27.“学习班”:一个时代的背影28.翻水车:灌溉千年的历史29.开河:最伟大的水利工程30.乡村娱乐:村民自己的春节晚会麦田的守望者31.农民负担:数学史上的的奇迹32.“土政策”:具有弹性的橡皮筋33.考察:取来真经“坑”农民34.宅基费:祖传土地也要交税35.农民收入:一年到头所剩无几36.农民开支:点点滴滴都是汗少年游37.学艺记:舒缓少年孤寂的心38.乡下书店:爱心传播的窗口39.对联:地方风俗民情的名片40.弃婴:重男轻女的活字典41.黄金时代:改变我命运的刊物42.端午节:自有别样浪漫风情43.木样年华:民间家具面面观青春的自我挣扎44.彭德怀:都是写信惹的祸45.梁漱溟:铮铮傲骨续春秋46.鲁迅:用行动铸就一个时代47.沈从文:弘扬悲天悯人的情怀48.富兰克林:美国文化的布道者49.苏青与爱玲:洋溢着小资情怀50.黄侃:酷似阮籍那样放荡不羁一切从大学开始51.郭超人:无法超越生命的人52.冯东书:“小心砸烂你的狗头53.穆青:让人难忘的好老师54.叶嘉莹:赏心悦目的智慧55.刘洪潮:中华儿女“四意识56.南振中:时间管理的倡导者57.闵凡路:直抒胸臆忌平淡58.梁衡:是记者就要是学者59.林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60.汪曾祺:一天好月的回味在红桃K的日子里61.绩效管理:提高企业竞争的利器62.企业文化:目标管理的推动器63.培训:提高绩效的工厂64.模具:创造利润的说明书65.招聘:决定企业命运之门66.基层管理: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67.日记风波:灵与肉的较量城市物语68.民工:伸手可抓的只有运气69.暂住证:“二等公民”的护照70.老乡圈:比泥土更牢固的感情71.边缘人:生活在城乡之间72.80后农民工:回家种田怕被笑话72.宋小南:双足踏遍中华第一人74.范春歌:那一夜红月黑马风花雪月说大同75.方山老人: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76.旺火:兴旺发达的民俗77.旅游:郑振铎给我当导游78.中秋节:携家人赏明月79.湖北人:寒风阻拦不了前进的步伐80.牵挂:无法忘记的爱81.大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从心开始82.母亲节:感时花溅泪83.一衣带水:“日本鬼子”不可小觑84.霸权主义:巧取豪夺的外交策略85.中美关系:一盘犬牙交错的围棋86.台湾问题:中国人心中难忘的痛87.苏联:昔日“老大哥”的叹息88.WTO: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与流行同居的时代89.流行音乐:妹妹找哥泪花流90.朦胧诗:沉闷时代的一朵奇葩91.喇叭裤:反潮流的一面旗帜92.赶时髦:与流行同居的时代93.追星族:寻找成长的参照物94.美容:痛并美丽着家的作用有多大95.家庭:爱心的发源地96.爱情:是冲动亦是直觉97.夫妻:妥协的代名词98.地位:仁义道德各取所需99.父亲:人生旅程的舵手100.春节:渐行渐远的民俗后记

章节摘录

  想家是人类的通病。西方人把想家称为“homesick”,说的直截了当;中国人比较爱面子,把想家称为思念“故乡”或怀念“家乡”。  有学者分析认为,人们在对社会生活的总体状况及其自身处境已有所把握和评估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投射到现实中去,在观念上对其生活场景作出合乎其意愿的总体安排,这种安排特别适合中国人爱面子的特性。如“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水是家乡甜”、“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中国人把离开家乡叫“背井离乡”、“独在异乡为异客”,并长期不认同当地社会文化,甚至抱怨、惆怅,处于“乡音难改”、“叶落归根”的心态中,不能快乐和有效地融合到当地的风俗人情中,如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在台湾仙逝后,憾不能回归故里,命子孙将其葬于台湾的最高峰,目的是“葬我于高山乎,仰望于故乡兮”。  可见,中国人的家乡概念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耕文明或农业经济模式的写照,与工业经济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的社会生活模式不相和谐。  随着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现代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空间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一个现代人会有若干个故乡,我们的子孙可能孩提生于广州,成长于武汉,大学在上海,工作在北京。就是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中国人要重新理解故乡的概念,重塑自己的故土情结,这就要求当代中国人要有四海为家的胸怀、跨(地域)文化生存的本领,与当地人群及其文化双向欣赏与双向接纳的意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站在湖北看中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