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号脉
2010-1
湖北人民出版社
周泽雄
265
无
《望文号脉》名字,源于朋友刘刚兄的惠赐。去年十月,我与刘刚在太湖边聊天,适逢《南方周末》编辑邀我在写作版开个专栏,并嘱我提供栏目名。我虽勤于写作,却历来怯于命名,一个证据是:小文虽少有编辑改动,标题却屡因不够醒目而遭斧正。我遂征求朋友高见,刘刚略一沉吟,“望文号脉”四字即脱口而出。我想,就是它了。
周泽雄,文学批评家、随笔家。1963年2月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著有《当代眉批》、《说文解气》、《青梅煮酒》、《耳朵的立场》、《性格卡片》、《文人三才》、《追问三国》和《齐人物论》(合作)。
上编:文学观点 望文号脉(十六则) 左道批评(十二则) 两大批评部落间的战争 中国文学的西天 文人未必相轻 修改的禁飞区 作家的胆量 当作家学会了折腾 博客时代的写作 窗帘后的作家 元气型与功夫型 “的”之惑 闲话《管锥编》(六则) 尊严的布道师 肉体里的理智 史识照亮史实下编:人文立场 自由派的门槛 尊严不是易碎品 灾难为什么必须铭记 多难与兴邦 批评与权利 缺德人立功德坊 作协,稍安毋躁吧 剽窃与体制 如何寒碜作家 批评的前提 语文教材删改的隐忧 我们如何谈论原则 你可以代表我吗? “愤青”现象刍议 他们的情感生态 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 “恶搞”善解 事件淹没作品 粉丝之道 话说辩才 技艺化的口才 《读书》易帅,从常识的层面看 客观道理和主观道理 学术洗钱 坏制度与馊点子 意见超市 最后的告密者 读者的眼睛是黑暗的
批评者也有额外顾虑,不常为人提及的一个是:被批评的东西过于浅显,在学理和智性上缺乏难度,批评者就可能出于“爱惜羽毛”之故,掉头他顾。于是,个别庸劣之物,遂堂而皇之地穿过这片无人狙击的开阔地,大踏步走向放肆。 “非常事件,平常感情”,这八个字是我两年前和朋友聊天时顺嘴提到的,我将其视为文学写作的初级常识。朋友当时鼓励我写出来,我一直懒得下笔。依我小见,这点微末道理原本无需阐述,它理应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默识默会于写作者的心灵深处。现在看来,我太乐观了。 这就说上一说。前句易解,小而言之,洗脸刷牙也是个事,但只要作者无力把它与人物建立关联,生活中的琐事就不配升格成文学上的细节。托尔斯泰在《复活》开篇曾以绣花针笔法提到聂赫留朵夫公爵修剪鼻毛,该细节体现出的精致和优渥,由于和主人公日后的经历形成巨大反差,遂显出了不同寻常。总之,作家笔下的事,多少得带点稀罕,平凡也不等于清汤寡水。站在文学角度,公爵修剪鼻毛与孙悟空大闹天宫,在稀罕性上不啻旗鼓相当。再则,读者一卷在手,总是要瞧点稀罕的。这个话题就此略过。
无
望文号脉,挺好的
周泽雄的书,出一本我买一本。其文有韩非鲁迅之风。益智、深刻。此书前三分之一,让人叫绝,恨未早读。
之所以喜欢周泽雄的书,缘于他那篇批判《批判的态度》的杂文,书还没看,但应该会会很不错吧。
当代非常不错的一本批判性质的文选,文笔犀利。个人非常喜欢。。。
送货快,服务态度好,没有因为春运而耽误送货的时间
作者的观点深得我心,
觉得不错,
而且挖掘的较深
曾于《南方周末》报读过部分文章,观点新颖,文字洒脱,深为喜欢。今结集,遂收之。
翻开一看是几年前的书,不过观点还是很新鲜的,值得一读。
有些见解不错,其实对现当代很多作品根本不值得一提,但作为评论学者,吃这碗饭也是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