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进士殿试策对名篇赏析
2010-8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周新曙
367
无
古代的读书人,从考秀才开始,经过级级考试,层层选拔之后,最高一级的考试就是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在皇宫大殿进行的考试,如宋代在讲武殿,明代在南京奉天殿、北京文华殿,清代先在太和殿,后在保和殿。由于殿试在各级考试中规格最高,其目的和作用也就自然是不同寻常的,所选取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国家这座大厦也自然要这些人强有力地支撑起来,并使之兴旺发达。殿试这一最高规格的考试,由“天子亲策于廷”。其试题题型有一个从策问到诗赋,再由诗赋转回策问的历史变化过程。试卷文体也有一个由散文到律诗、律赋,再到散文的变化过程,最早在西汉时期的“举贤良文学士”考对策,只是就当时的时务和帝王的国策是否妥当而提问与对答。到唐代早期的考试,多就时事政治或经义史事提几个问题,令应试贡士回答。可是到唐中叶以后,诗赋之风大盛,省试文体也改策问为诗赋,对声韵格律也提出了严格要求。直到王安石变法以后,废止诗、赋、论三题,诗赋题就被永远排除在殿试之外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重视现实的时务策,只考一道,试题是就当时时务而设问,因而又称作策问或是策题。明清两朝的策问,每策三道问题至五道问题,字数为二三百字,多至一千余字。殿试策问的内容,先由内阁预拟,在考试前一天呈请皇帝圈定,例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召读卷大臣在殿试前一天到文华殿直庐密拟。先呈标目八条,每条四字(后改二字),由皇帝圈定四条,然后逐条撰拟,缄封呈阅。等皇帝圈定,读卷官撰拟定后,读卷官回赴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晚上传集工匠,在内阁大堂刊刻印刷。护军统领带领护军校等在内阁门外严密稽查。到殿试日凌晨印刷完毕,再在考场行礼散发,诸贡士列班跪受,然后就桌对策答题。 考生的殿试卷则是按照策问的内容逐条回答,因而称为策对、对策、条对、议对,等等。而在汉代,则有对策、射策之分。对策就是对书于简策上的各个问题、各条设问予以对答。而射策则是考生对书于简策列置案上的试题,随意取答。主持考试的考官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和所答内容定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文心雕龙·议对》里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人仕,斯固选贤要术也。”尽管策试考卷有不同称谓,但其内容都是针对策问来回答,这倒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古代的读书人,从考秀才开始,经过级级考试,层层选拔之后,最高一级的考试就是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在皇宫大殿进行的考试,如宋代在讲武殿,明代在南京奉天殿、北京文华殿,清代先在太和殿,后在保和殿。由于殿试在各级考试中规格最高,其目的和作用也就自然是不同寻常的,所选取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国家这座大厦也自然要这些人强有力地支撑起来,并使之兴旺发达。
附录清代进士试帖诗赏析序言焦桐入听 得焦字 金姓(状元)五月鸣蜩 得阑字 钱维城(状元)门对浙江潮 得门字 王际华(探花)木从绳 得心字 李中简(进士)灯缘起草挑 得挑字 达麟图(进士)忽逢桃花林 得源字 潘恭辰(进士)春服既成 得春字 赵佑(进士)莺声细雨中 得淆字 庄培因(状元)残月如初月 得如字 王鸣盛(榜眼)夜雨滴空阶 得空宇 陈圣时(进士)紫玉见南山 得山字 周升桓(进士)绮丽不足珍 得珍字 纪昀(进士)晁错对汉文帝策董仲舒对汉武帝策(天人三策)吴师道殿试策赏析白居易殿试策赏析苏轼殿试策赏析文天祥殿试策赏析赵秉忠殿试策赏析吴伟业殿试策赏析刘子壮殿试策赏析洪亮吉殿试策赏析张之洞殿试策赏析张謇殿试策赏析昆明池织女石 得明字 纪昀(进士)公而不明 得谁字 纪昀(进士)公而不明 得谁字(其二) 纪昀(进士)万国衣冠拜冕旒 得朝字 徐振族荷瞎)雨到时 得荷字 苏缝平秩南讹 得官字 李因培(进士)络纬鸣 得鸣字 平圣台(传胪)笞笠聚东蕾 得成字 王太岳(进士)首夏犹清和 得犹字 梁国治(状元)饮酎用礼乐 得饮字 沈拭(传胪)飞鸿响远音 得音字 万廷兰(进士)秋云似罗 得秋字 朱硅(进士)霜中能作花 得能字 范清沂清露点荷珠 得珠字 吴以镇(进士)
第一层,策题一开始,武帝就讲自己即位以来,一直感到‘任大而守重”,以至“夙夜不皇康宁”,“犹惧有阙”,说自己因感到责任重大而寝食难安,害怕有什么缺失,因而“广延四方之豪隽”,并且还由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絮博习之士”到朝廷来,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举行考试,希望“子大夫其精心致思”,认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自己要亲自过问并且亲自阅卷。这一开头,虽然是按格式要求所写的客套话,但也表明,汉武帝要通过这次考试来寻找栋梁之才,寻求治国方略,以便自己更好地承担“任大而守重”的国家使命。 第二层就是具体的策题内容了。在这部分的文字里面,汉武帝一共提了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第六个问题文字较多,篇幅稍长,中间的四个问题都比较短。第一问里,武帝回顾了“五帝三王之道”的历史命运。先是在五帝三王的时代,他们‘傲制作乐”,建立起一整套礼乐制度,“天下洽和,百王同之”。至虞舜及周文王周武王之时,韶乐等音乐已达极盛。后来圣王虽已没世,但礼乐制度,‘钟鼓管弦之声”却是经久不衰,先王之道也没有什么缺损。但逐渐到了桀纣之时,则情况大变,“王道大坏矣”。根据这样的历史演变状况,在这“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途之士”等许多人想用先王的法令准则来帮助改变这逐步变得不乐观的社会现实,可是,仍不能扭转这样的社会风气,直至一天天恶化。武帝就发问:“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这难道是因为他们坚持做的是错误的,背离了先王之道,因而失去了事物的头绪和传统了吗?武帝的意思,实际是问,为什么五帝三王之时,社会局面稳定,天子的统治地位也是稳定的,而到后来就不能维持统治而直至被灭亡呢?是不是没有坚持先王之道,与先王之道相背离,因而造成混乱的社会局面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