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思聪最后二十年

马瑞雪 选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马瑞雪 选  

页数:

212  

字数:

17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在病中得悉广州艺术博物院正在筹建一个颇具规模的马思聪艺术馆,并将了今年五月十七日马思聪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隆重开幕。同时山麦子和马瑞雪选编的《马思聪最后二十年》一书,也将在那天问世。这是广东人民以至全国人民所十分企盼和高兴的事。 马思聪先生是一位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首位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和艺术实践中,充分显示了他对人民、对家乡、对共产党、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即使在“十年动乱”时期,他因遭受种种迫害走投太路,出于无可奈何而去他国后,他在国外依旧埋头创作、念念不忘祖国亲爱的父老乡亲,祖国的山山水水,祖国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他日夜期盼着能早日回到祖国来报效祖国。 人民尊敬他、怀念他。“十年动乱”结束后,政府对马思聪先生给予平反昭雪,国家领导人曾批给他夫妇俩回国到各地去参观的旅费,他的许多知友和音乐界的同行都为他写出不少文章,多次召开专业会议研究他的音乐思想、言行与创作。一九九二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马思聪八十华诞的纪念活动,出版了纪念专册。一九九七年马思聪八十五岁寿辰,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竖立了马思聪的铜像、举办了马思聪作品专场音乐会,深受人们的欢迎。

作者简介

麦子,原名麦启凌,原籍广东台山,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长期担任中国新闻社驻美国高级记者。曾主编过《潮流》杂志和《美华商报》。著有《美国华人社会大观》、《美国华人名人录》、《美国风情录》等作品,一九九四年荣获“最佳新闻报导一等奖”。现为美

书籍目录

父亲的回忆 父亲的旅美生活 父亲的微笑 父亲最后的日子 维吉尼亚的神秘小屋 宝石花与俄罗斯的灵魂 父亲的乡情 在父亲弥留的时刻 马思聪最后的作品——《热碧亚》 永不消逝的琴声 思乡曲萦绕游子心 帮助马思聪“出逃”的人是谁 “苏武牧羊十九年” 艺术家的心愿青山挡不住 毕竟东流去呵,又听到了《思乡曲》我所认识的马思聪祭马思聪忆马思聪马思聪在美国马民聪追忆曲慰问与祝贺马思聪的遗愿终于实现了马思聪回来了附录: 文化部《关于为马思聪平反的通知》 马思聪家属给中国音协和中央音乐学字的信 马思聪在美国寄给亲友们的信 马思聪小传 思乡曲(一) 马思聪年谱 编后语

章节摘录

书摘 弗吉尼亚的神秘小屋 一九六七年五月的香港大暴动,震惊世界,为香港的历史写下难忘的一页。我一直在寻思,这件事,与我父亲得到英国政府的暗中默许,过境香港来到美国有关。为了让这件事减少发生的可能,我们被幽禁了将近:个月。三个月中,我们虽然受到美国政府的照顾和优待,心情却因为失去自由而变得很不愉快。 “文化大革命”爆发的高潮时期,越战打得如火如荼。越战,就是中美交战。我父亲是经常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起开会的人,尤其是周恩来毕生的宠儿。这样的人,居然以偷渡的方式,先到香港,再来美国,怎能不让中国的领袖情绪失衡呢! 英国政府深深理解其间的严重性。既然我们早在被发现之前,已经找到美国政府,他们不能把我们遣返大陆,就恨不得把我们永远关起来,不与外界接触。 小提琴是我父亲最心爱的乐器,是他藉以谋生的宝贝。离乡出走,我们什么也没带,只是带着这把小提琴。从偷渡的渔船跳上岸时,父亲提着这把小提琴,藏在岩洞里时,也是抱着这把小提琴。然而,父亲始终都无法在他曾经熟悉的香港举行演奏会。 我们于一月十七日的晚上,被徐美芬表姐送到林医生的家。表姐听完我们的遇难经过,立刻到美国领事馆,替我们要求政治庇护。 十八日清晨,两位老外来到林医生的家,一位是英国领事K.一位是美国驻港副领事马丁。K衣冠整齐,满脸肃穆;马丁一派泰然,轻松愉快。他会说纯熟的国语,下巴右下方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留下的伤疤。因为听表姐说我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家里惟一一个到处活动的人,所以。他们要把我和父亲带出去问话。 出门之前.马丁忽然不安地望着我: “这么美丽的小姐.为什么不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呢?” 鼓起勇气把我和父亲带出去,走进大厦的电梯时,有位香港本地居民朝我打量了·下;吓得马丁赶紧用他高大的身躯遮挡住我。在两位领事指定的办公室里,两位领事轮流问话,马丁最多。 “八月十四日晚上,一群红卫兵忽然破门而人……”如此这般,马丁要求我把年月日时间,发生什么事,都讲出来,他一边录音,一边记录。次日,两位领事如时到来,把我和父亲带到同样的地闻同样的话。K这时打断我们,把一张印有我们偷渡照片的英文报纸铺在桌上要我辨认。 “不是,不是这条船,我们的船撞到岩石上,沉到海里我虽然不肯承认,心里着实吓了一跳,这条被水警拖上地的船,就是载着我们偷渡的船。 一月二十日上午,两位领事一直在接近午时才来到林医生的家。K拿着一叠中文报焦躁地在门外转来转去,只有马丁走进门来。 “快点,你们全家一起跟我走。现在。所有香港的华文报都刊登了你们偷渡来港的消息。我们已经打了电报给约翰逊总统,我们要尽快离开香港,直飞美国。”马丁说。 我们无法看看香港,也没有机会理清离情别绪,就匆匆忙忙被马丁送到莎士比亚大厦。在一间十四层楼的房间里,站着七尺高别着手枪的守卫。一位不会讲中文的小姐,帮我剪头发.换上不合身的鞋和衣服。 此时,美国情报局开始运作。 马丁和我们一起坐在飞机的头等舱位.我们不再姓马,暂时改姓李。 到达华盛顿,是天色黑蒙蒙,地上二白雪茫茫的清晨。我突然意识到,不知何时才能重回家园。 来接我们的中年人,英俊得像电影明星。他要把我们送到一家维吉尼亚的农民家里。其实。那都是与他所说完全相反的谎话。 诚如父亲马思聪平反后写给大陆朋友的信云:我不过一介书生。满脑子音符,想不到竟会给我“叛国投敌”这么大的荣衔。 这句语(话)对恋乡情切的父亲来说,讲得很贴切,也很伤心。 父亲早期,受周恩来、乔冠华、李凌和徐迟等的影响,和他们来往密切,并多次和毛泽东谈话,商讨中国应走的文艺方向。 不仅如此,父亲经常和母亲一起举行演奏会,其收入大部分都捐给共产党游击队。他经常胃生命的危险为共产党传递消息,把共产党的重要文件藏在琴盒中的小提琴的下面,越过险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尽了一份心力。 父母亲很欣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作风,认为他们生活清廉简朴,苛己厚人,显然是中国的希望。 父亲被毛泽东感动的例子很多,他称赞毛泽东有非凡的聪明,眼睛和斯大林、列宁一样,出奇明亮,问一知十。有时长谈三小时,毛泽东最终都能够和父亲达成共识。可能因为,毛泽东喜欢读书,喜欢写诗。他有和我父亲同样的艺术细胞。因此,在我父亲交往过的领袖中,他应该算是和父亲最谈得来的知已; 父亲对毛泽东不停搞运动不满意.对亲友们蒙难很同情。但他自己与世无争,虽然始终不肯入党,让毛泽东不太满意,却因为熟知毛泽东的性格,所以在无休无止的运动中,都没有犯错。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让父亲百愚不得其解。他的罪名是“反动学术权威”,罪名的构成是因为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当院长是受命于周恩来总理的。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尽一切非人的凌虐,几乎死在红卫兵带钢头的皮鞭下,甚至数度自杀未遂。我元法忍受父亲被折磨得面目全非。三次从躲藏的南方偏远村落的亲戚家北上探望父亲。 第三次去北京看父亲,我已经在广东找到偷渡渔船。我痛恨父亲遭受的苦难,坚持要父亲跟我脱离苦海。 殊料,父亲在最后一刻居然不肯离开北京。他认为,自已一生坦荡,即使致他于死地,他也心安理樗。 犹记当时,有如晴天霹雳,我忍住气和父亲争执了两个钟头。 “爸爸,您现在过的不是人的生活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马思聪最后二十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