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

(美)傅高义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傅高义  

页数:

378  

译者:

高申鹏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36年前撰写的英文著作,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中译本的问世,作为一名外国学者倍感欣慰。由于该书中详细地涉及了地方主义等问题,故诸如此类的出版物难以面世。今天能出版拙著的中译本,深深领悟其深远意义。在此我深谢我的朋友高申鹏先生为中译本所作的极大贡献和付出的辛勤的汗水。高先生具有长年生活和工作于广东的丰富经验,十分谙熟广东情况,并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因此方能非常称职而出色地完成此项T作。  1969年,当我完成该书的时候,还处于“冷战”时期,也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初期。

内容概要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研究当代中国的第一部专著。他以广东为着眼点,考察和叙述了从1949年到1968年的20年间,中国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激烈的政治运动。持论公允,叙述可观。
一方面,他充分肯定,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国带来了秩序、朝气和希望,以及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给人民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好处,过去的黑市、通胀结束了,赌博、卖淫、鸦片消失了;官员有一种服务意识和纪律意识。经济领域统一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在经济事务之外,集体合作组织在消灭文富、推广公共卫生等活动中也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党通过政治组织已经实现了相当大的经济上的进步。
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共产党建立了强大的政治体系控制社会、改造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农村的活动都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政治决定取代了市场机制,政治指挥经济,也造成了很消极的后果:社会进步缓慢,人民生活也没有明显提高。拿广东来说,经历这么多年之后,绝大多数人还是从事农业;合作化运动所追求的改革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大跃进”的失败,“文化大革命”以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摧垮务实政策和主张务实的领导人,竭力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性,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博教授的作品虽然是在中美隔绝的“冷战”时代完成的,却超越了“冷战”时代的思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傅高义教授是社会学家,20世纪60年代束,他对广东研究的旨趣不仅是书写历史,两是关注现实。30多年的时间流逝了,他的作品本身成了历史,同时也成了一个很好的历史作品。

作者简介

本书是傅高义中国研究译丛之一,作者傅高义,1930年7月出生,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精通中文和日文,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在哈佛大学享有“中国先生”的美称。他自20世纪6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等著作。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英文版前言
壹 导言
绪论:旧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建立
帝国秩序
混乱
共产主义的兴起
第一章共产主义前的广州
南方边疆
地理环境
商业传统
广州人的多样性
市政当局:现代组织的构建
革命的摇篮
贰 建立新秩序
第二章 地方城市控制:接管与巩固,1949-1952年
“后解放区”
当务之急:平稳过渡
共产党干部的整合
干部的录用和训练
镇反
驱逐外国人
调整教育、工业和商业机构
创造收入和财政稳定的条件
改造知识分子
秩序的恢复
第三章 中央控制:土改的遗产,1951-1953年
土改运动的开始
南方抵抗的原因
南北冲突的激化
从妥协到纠正
一竿子插到底
第四章 经济控制: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广州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迅速改造的负担
思想准备:肃清暗藏的反革命运动
粮食准备:“三定”运动
组织准备:乡政府
农业合作化运动
广州的工商业、手工业、个体摊贩的社会主义
改造
社会主义新秩序
叁 适应新秩序
第五章 缓和:右派插曲,1956-1957年
基层官员的看法:战线过长
高层官员的看法:矛盾
攻击的焦点:干部作风
“大鸣大放”,1957年5月1日-6月8日
精英反对的本质
……
第六章 乌托邦:“大跃进”,1957-1960年
第七章 重建:恢复工作及其后果,1960-1965年
第八章 政治复兴主义,1966-1968年2月
第九章 对社会的政治征服
附录A:朱光《广州》(50首)
附录B:表格
附录C:资料来源缩写
人地名对照表
名词术语对照表
译后:二十年与十年——傅高义与广东研究

章节摘录

  壹 导言  绪论:旧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建立  帝国秩序  在共产党执掌政权之前,持久可行的政治秩序是传统的帝国制度。尽管多个世纪以来它已历经了许多变更,但中央作为核心的惯例已持续了两千多年。在帝国时代,帝国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结构特征,非常适合在交通、通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统治庞大的人口、广袤的土地。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其惯例的发展、改进,非常适合其有限的能力。甚至于从广袤地域所收取的有限的国库收入,只能使帝国政府支持几项大的公共工程和在首都上规模的建筑,而一般的地方管理仅限于维持中央统治所必需:征收国库收入和防止严重的混乱。相应地,千百万人口可以由几万名官员来统治、管理,官员人数少,使中央政府能够控制遥远的地方政府。  帝国政府不能指望对人口直接或公平地征税。因为,少量的官员不能够对当地农业产出的收成作出有意义的估算,农业税只能根据对当地人口以及土地面积大小、土地质量的估计来厘定。因为官员们不能够对工商业活动作出公平的评价,他们只能对大宗财产、较易接近的工场作坊征税,在一部分商业道口、重要的山川要道设卡征税。为了征税,政府必须依赖吏,相应地,他们也得对地方掌权者作出让步。通过安置当地的掌权者,允许地方统领、吏和官占有相当大、有时数目不定的一块地方收入,政府并没有使用大量的税官而征收了大量的收入。  传统的政府并不致力于管理一般的乡村或城市的事务。地方社区的权力默许给了当地宗族、乡村、行会、兄弟会和秘密会社。政府甚至并不试图干预这些地方社区组织的事务,除非事情太大而直接涉及政府的声望和权威。政府可以建议,可以树立榜样,可以遏制地方活动,可以有选择地打击,但它不能管理甚至是监督一般的社区事务。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将成为社会学家们如何从外部世界研究共产主义中国的杰出范例。最近十年,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同类著作层出不穷,但《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书观点更为公允,更加符合史实,方法更为得当;更能清晰而简捷地抓住问题要领,对中心主题的把握亦更得心应手。  ——[美]费正清(John K.Fairbank)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书内容博大精深,论述鞭辟入里而明晰易懂,又能不偏不倚。抛  开弗朗茨·舒尔曼(Franz Schurmann)的《共产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机构(Ideologyand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不论,可以毫无争议地说,傅高义教授的这本著作,是迄今为止美国社会学家研究1949年以后中国问题的最为精彩的作品。  ——[美]里查德·M.普里弗(Richard M.Preffer)  (傅高义教授的)研究得益于广东与香港地理位置的邻近,使他有机会亲身接触来自中国内地的民众和其他人士,获得在众多有关中国的书籍中绝无仅有的人性尺度,从而使本书成为兼具可读性和可靠性的非凡之作。  ——[美]斯坦利·卡诺(Stanley Karnow,《华盛顿邮报》)


编辑推荐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作者博教授的作品虽然是在中美隔绝的“冷战”时代完成的,却超越了“冷战”时代的思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傅高义教授是社会学家,20世纪60年代束,他对广东研究的旨趣不仅是书写历史,两是关注现实。30多年的时间流逝了,他的作品本身成了历史,同时也成了一个很好的历史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 PDF格式下载



傅高义的《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是一部让我非常感兴趣的书,甫一买到,就打开阅读。关注中国毛泽东时代地方政治的书,我读得甚少,一直想了解国外学者是如何从地方的视角,来描述这段历史的。同时广州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观察点,同时与我目前的居住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了解了作为广东省省会的广州,对于我所居住的深圳,应该也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另外,傅高义也算是个非常有名的汉学家了,可惜一直无缘看到他的著作。最近关于此人的一些新闻,更让我对于阅读他的书充满期待。 然而,我阅读此书的心情,却是从惊喜到愉快到怀疑到愤怒,最后看完书,我不得不给此书下了个结论,这是一部美好化了的中国地方历史。作者所观察的1949年到1968年,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多事之秋,政治倾轧内乱不断,运动一个接一个,整个国家与民族处于持续的动荡之中。许多人仅仅是因为出生于不同阶层,就陷入万劫不复的苦难之中;许多人仅仅是因为不同的信念与思想,就受到批斗被劳教被洗脑;还有更多的人不为任何的原因,就死于那些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自然及政治的灾难之中。这段历史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黑暗时期,而这种黑暗却被该书给纯洁化了。在本书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国,不见了残酷,也没有了血腥,而只是一种平和的社会。 我特别想了解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广东的情况如何,因此在傅高义教授的这本书中,这些章节我看得特别仔细一些。一个是土改及肃反,二是反右,再就是五九到六一年的大灾荒,这也是现代中国史重点研究的几个事件。土改是共产党建政后最早的施政,对于该党稳固全国的政权,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尽管数年之后即收回当时分给农民的土地,不过当时确也得到了较多农民的拥护。但土改的残酷,也是触目惊心的。有资料显示,广东省当时在傅高义先生的书中,我们看到了对于广东土改的描写,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他所关注的只是广东省委在土改问题上与中央及华南局的互动,以及广东省委高层之间意见的分歧。而对土改本身对于民众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却甚少涉及。有报道称,广东省土改中杀掉的地方超过了十万。 至于肃反,当时亦是风声鹤唳,也可以说是杀人无数,可惜在《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书中基本没有反映。关于反右运动和大灾荒,书中就相当简单了。反右作者仅是从运动的动员上做了描述,如何划分右派,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人被划分成右派,这些人的命运如何,在书中都看不到。其实当时的广州也算是知识分子成堆,较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也不少,他们中不少人被打成右派,当时的境外媒体亦有报道。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对于广东省的影响不如四川安徽等省大,但亦不至于没有影响。从官方所公布的数据看,受灾人数最多的省份中,广东大约名列十一二位,饿死的人数大约在65万人。也有很多农民抗不过饥饿而逃港,对于这些,是当时境外华文媒体关注的焦点,可惜在傅高义先生的书中竟是一笔带过。 因此,《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书,并非一本客观之书,离当时的现实太远。只有对于现实的粉饰,而无现实中政治的残酷与权力倾轧的残忍。只有高层之间的议题与决定,而民间声音的反映,更无民众痛苦经历的描绘。虽然该书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史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甚少人提及的图景,但它只能算是一部伪历史。所有他描述的事件都真实发生过,他没有编造,但很多的事件的描述都不够完整。在他的书中,我们只能看到广东官方提供给我们的视角,而看不到更为广阔的作者应该提供给我们的视角。 究其原因,恐怕作者所引用资料单一要负很大责任。作为一个研究中国现实政治的学者,傅氏进入哈佛费正清中心之后,即到香港长驻,凭借着香港对于大陆优越的地理位置,展开对中国政治特别是广东省政治的观察。他在香港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广东省委的机关报《南方日报》,他书中所引的绝大多数史料,均来自于《南方日报》。其实,靠着报纸来研究某地的社会政治,这也是西方治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不过,《南方日报》却绝非《纽约日报》,它并非有闻必录,也没有“刊载一切适于刊登的新闻”的座右铭。我们的报纸都是党的宣传工具,都是党的喉舌,它没有记录现实的任务,而只有将党的纲领宣传到民众的任务,担负着的也只是教育及影响民众的责任。直到现在,也是对于许多负面事件忽略不报。如果只是将这样的报纸当成自己写作历史的唯一来源,会有相当大的风险。《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中的广州,其实只是南方日报版面上的广州,与现实中的广州相差甚远。 在该书数百页的篇幅中,引用了很多资料,我粗略算了一下,除了偶尔引用了国外所编撰的关于大陆的资料集外,其余皆引自国内的媒体,而在此之中,除了偶尔引用人民日报和羊城晚报的报道外,绝大部分都是南方日报的报道。由此可见傅高义先生的治学态度并不严谨。有人也许会为他辩护,当时他缺乏资料,只能依靠南方日报这家唯一的广东省官媒。其实,并非如此。他当时研究的地点在香港,那是一个资讯异常发达的地方,报纸很多,左中右皆有,甚至还有共产党在香港的喉舌如《文汇报》、《大公报》等,同时在香港可以自由地看到台湾及海外的华文媒体,他们对于大陆的报道相当的多,但在傅先生的书中却一概未引用。这些媒体的报道中,有很多都是来自于回乡者或者出逃者的亲身见闻,他们是来自于民间的声音。也许其中有错讹有夸张之处,毕竟也有许多真实的成分存在。也许傅先生更相信来自政府的单一声音,而对于有着新闻自由的媒体声音选择了不信任。 虽然我对《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书批评了这么多,但此书还是值得一看,毕竟这种分析四九年之后国内地方政治的书,是相当少见的。尽管作者所引用的资料来源很单一,不过他还是相当认真地将当时的南方日报的报道做了梳理,提供了很多新鲜的史实给我们,特别是广东省委与南方局及中央之间的关系,广东省委内部各位书记之间的关系上,还是有很多饶有兴趣的东西。 书中重点写到了当时广东省委的几个人,后来也都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一个是陶铸,他是广东省委的主要负责人,在广东坚决地打击地方势力,强力推行当时中共中央的政策,文革之后飞速地进入了共产党中央党委,当上了中宣部长。后来又因与刘邓的关系,很快地被毛搞下台,悲惨地死去。还有一个就是赵先生,他后来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他是一个改革者,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但在当时,作为广东省委负责人之一,亦是坚决地推行中央的政策,特别是土改之中非常激进,也是对像方方这样的比较温和的地方实力的人员进行打击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后来承认自己在文革之前思想比较左,也做过一些坏事。其实,在当时,不左的政治人物又有几个呢?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广州,但实际上是对49年共产党夺取政权以来所实施的政策的一个简要回顾。又因为是通过广州一地来描述一个全国性政权的举动,所以又加入了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博弈这样一个分析维度。比如写方方、冯白驹等地方领导和中央派来的领导之间的矛盾和权力升降,把全国利益放在地方利益之上的比如陶铸就是其中一个。从广州的情况,可以看到共产党在49年取得胜利后,是如何形成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格局的,以及在这个格局中,地方领导人的选择、进攻和退让。49年之后,共产党面临一个很大的管理难题,确实是没有经验。傅高义描绘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等历次运动中,国家利益都被集中强调,地方主义受到打压,但在文革中,借着造反的话语,地方主义又得以复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在看待文革的时候,把它看作是个别领导人的权力斗争固然不对,看作是自五四以来的思想文化所谓“激进化”的结果,恐怕也太玄妙了,最现实最贴近的可能还是前文革时期的各种矛盾积累的一个总爆发,其中包括干部和群众的矛盾、干部之间的矛盾、城乡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等。毛泽东应该是看到了这个矛盾的,所以他分析了各种矛盾,又搞四清、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希望通过这些来化解矛盾,但结果似乎反而是矛盾堆积起来,最后他选择了用文革的方法。另外,这本书里并没有像我们通常使用的“十年”的概念来分析文革,这也是有启发性的。或许是因为这本书是完成于1969年,所以他对文革的描述是66年到68年2月,傅高义认为,从68年2月,开始了重建,也就是“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政治权力的交替。


傅高义研究当代中国的第一部专著。他以广东为着眼点,考察和叙述了从1949年到1968年的20年间,中国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激烈的政治运动。持论公允,叙述可观。


傅高义作为费正清的得意民生,在中国政治研究上成绩斐然。他的邓时代已由冯克利翻译完毕,在大陆出版,期待。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傅高义的第一本书,或至少说是第一本好书。当然,此书的影响力不能通他的《日本第一》相比,但这是第一本从社会学角度描述中国国家建设(state building)的书籍。如果此书早一点儿翻译成中文,例如在八十年代,其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在当今国际社会学界,对于中国的研究必须要纳入社会学的主流,因此傅高义的研究多少有些过时了。但是无论如何,此书的参考价值依然不低


傅高义先生是当前美国中国研究的权威,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他的功力如何哦


一部精彩的广州史。傅高义先生的大作


现在,网上有个流行的说法:学好英文,了解中国。
傅高义之类的汉学家非常好的印证了这个说法。
这一本的年限是49年到68年,能在大陆出版,尤为难得。
无论有没有阉割,都值得收一本。


这本书描写的是49年后,共产党如何在广东(不仅是广州)执政。
先前在各种的历史读物中,都是对这些事情大的叙事,很少涉及很细小的方面
如对所在地外国人的政策,对民族资产的政策,对旧官员的政策等等。
而史料的选取,基本是以作者可以接触到的当时的报章为主。


第一次接触傅高义先生的书,感觉文字通俗易懂,拓展了自己的见识


此书形成较早,但超越了东西方对立的意识形态,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广州,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今天重读,既是纪念也是警示!但愿极左控制下的中国永远成为历史!


傅高义作为一个米国学者的观察,给水深火热的那段历史做了客观的评价。


这本书有一定厚实度,不过看傅高义的书还是要多留点心眼的


特价买的,傅高义的作品,不错


好书,希望出版社尽快把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翻译出来


看看老外是怎么看共产主义下的广州。


傅高义的书总是那么值得一读,所谓旁观者清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傅高义的大名,了解一下。


看一本外国人描写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书感觉有点怪怪的,但是脱离了我们常见的话语系统,再来审视,对我们的启发不是一星半点。而且作者对历史材料的选取剪裁贯穿了一直不脱离生活但是又有深刻到背后的视角。如果你对中国人写得新中国建设史腻味了,那么建议看看此书。


这是研究广州很好的一本书,在这里看见了他们的发展。


对政治和社会感兴趣的可以读读


这是一本美国人眼里的广州,他客观,真实。


这本书看评价是不错的~我是看写的是广州,身为一个广州人,当然要看看在外国人眼里的广州是怎么样的~


了解前三十年广东的好书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用的资料也是平常的报刊一类,却见微知著。是高质量的一部著作。


想买很久了,终于有货。了解那段时间的广州


很写实的一本书 可以看成是研究报告 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时代的特写


一个老外能对中国有如此通透的了解,佩服!


国外研究现当代中国史的著作不多,这是里面的一本好书


书的翻译很精准,符合中国人的语法习惯,值得研究的好书!


外国人写中国的东西总给人很多启迪


角度客观,全景式展现当年如何搞社会主义,值得反思


第三方看问题 可能会更客观些,做学问,研究问题应该如此,还没有怎么看,感觉很好


这个书很有前瞻性,是非常适合在目前改革背景下面看的


书之前大概读了一下,讨论的主题比较感兴趣。现在买来,还没时间看呢!作者名气很大,慢慢看。


很客观的研究。


虽然大部分是通过报刊得到的信息,但与同时期其他作者通过臆想写出的作品相比之下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很喜欢这样角度的作品!


本书是难得的佳作。持论公平,史料详实,视角独特。


材料收集非常细致,来源有根有据,论述客观中立,的确是本社会学的典范之作!


外国人的角度看看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份旁观者清的历史记录。


很好的书~~~~~~~~~~~~~~~~~~~~~~~~~~~~~~~~~~~~


老外眼中的改革


40多年前的书,还没有过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称得上经典


外人写中华,少却许多利益纠葛,多出的几分客观对国人尤为可贵!


好书,比较优秀,没大陆人写书哪么多限制


内容很好看 不错的书


一本经典之作,细细品读


正在看,不过老外写的还是很客观的,值得现在一些人学习!


我买回还没有看,不过像这类书籍是很值得一读的。。


感觉非常 好的


好书,早就关注了,这次降价很给力,收藏了。


很不错的书,值得购买,很有风貌


现在偏爱看着一类的书


外国人写的书,数据很充分,读着感觉很好


还没看,应该不是那么容易看不明白的书


一本可以引起深思的书,有点深度。


书不错,送货也可以


还没有开始读,简单翻看,应该是很有深度的一本书。视觉不一样,也许会有不同的碰撞。


同学推荐的一本书,没买到,郁闷


很厚的一本书,老师推荐的,还没看完。


爸爸很喜欢的说


写的不错,作者的眼光很独到,准备买他的邓小平传


还没看,库存货,有点脏,其他还好


很好很快很便宜!


专业性比较强适合慢慢看


大家快看看吧 爱不释手


很不错,典型的社会史。


收着,待看……


隔岸观火,洞若烛明。


客观公正


闲翻了几页,可读。


外国人写的,应该还算是比较客观


老傅的大作,价格又极低,真是太好了


当当搞活动时买的
还没看


参加满200减100得来,以前不想买,现在立即下手。好书。


期待能有些收获


听说还是不错的 期待邓小平传


很有价值,价格也很便宜,物超所值


傅高义的《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是一部让我非常感兴趣的书。


到此 傅高义写中国三本书都到手了 邓小平一本 广州两本 学习东西就是要系统 尤其是对于你所真正喜欢和关注的东西


  这是那种“当时写的书”,于是书和书中的事都是历史,看这类书,有双重读史享受,呵呵!      另外则是要说一说为何恭敬拜读,还是那个简单道理:聪明人下了笨功夫。      哈佛博士,蹲在香港,没信心写全中国,只有信心写广东、广州,因为只有粤报、粤人,作者才有信心说真的可以接触很多。光是这份判断,就值得尊敬!      如此判断之后的作者,看得出来确实又再下了苦功,并一直秉承客观独立思考的原则,写就的书作也就极有分量!      这样的书,树人。


书刚到,还没读,对傅高义教授的大名早就听说,只不过他的许多书都买不到,有忌讳!


傅先生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此版本是先生签名授权的译本,比较可靠,它的后续《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州》也是该出版社的原作者签名授权译本,也值得一读。


傅高义的作品,值得一读


傅高义的书,另一个视角,,


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值得一读


杨继绳的作品有很多,但由于某些原因,只能通过网络看到一些很难在大陆出版的作品。因此,这次能够看到最新修订的纸质版作品,还是有些兴奋。与早先读的《中国农村调查》一样的是,都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书中,杨还是乐观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总体而言,继续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但为了能够出版,有些话语含混不清,但不妨碍读者的理解和思考,毕竟,我们都处在这个矛盾社会之中,深切的感受着。


另一个角度,海外中国研究中用另一种文化解读中国社会主义


社会学家的视角看毛时代一个城市的变化


外国人写的关于新中国城市的管理与新秩序的建立,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且多为老生常谈,不如这本书能给人以思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