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

吴全华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吴全华  

页数:

345  

内容概要

  教育的合理性是随着理性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教育现代性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境遇。教育现代性启蒙和发展对我们来说具有实践合理性,不仅具有社会历史实践的合理性,而且具有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我们吁求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路摩是在教育实践中彻个体本位原则、个体权利原则、理性原则、“分化”原则。

作者简介

  吴全华,男,1964年4月出生,江西南昌市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学;担任研究生导师、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王程导师。所教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教师教育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参编教材、著作多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数篇论文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理论驾实践》、《教师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绪论一、本研究涉及的基本理论二、本研究的任务、意义与方法第二章 教育前现代性的合理性基础:客观理性一、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合理性在于合乎从客观理性分有的理性二、中世纪教育的合理性在于合乎理性化身的上帝三、合乎从客观理性分有的理性与合哥理性化身的上帝之间的差异第三章 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基础:主观理性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教育合理性观:合乎理性或人性二、新教教育: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思想在“襁褓”中诞生三、启蒙运动:以主观理性为合理性基础的教育现代性的全面生成和牢固确立第四章 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危机一、悖论型结构的教育现代性二、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危机的缘由三、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问题之元理论解析第五章 教育现代性的中国境遇一、文化前现代性的根深蒂固与个体本位的主体性的缺失二、民族主义的中心化情结与教育现代性的缺场三、教育现代性与新老传统的冲突举隅第六章 教育现代性启蒙和发展的实践合理性一、教育现代性启蒙、发展的社会历史实践的合理性二、教育现代性启蒙、发展的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第七章 以实践合理性为“标底”的吁求教育现代性的进路一、吁求不可缺席者的实践原则二、吁求不可缺席者的反思向度第八章 教育现代性的反主体性效应的克制——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重建一、以包含了多元特质的理性精神为合理性基础的教育现代性二、以交往理性和复杂理性为合理性基础的教育现代性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教育前现代性的合理性基础:客观理性  二、中世纪教育的合理性在于合乎理性化身的上帝  在欧洲中世纪,以基督教为独尊的意识形态处于人的精神和行为的绝对支配地位,是人们的精神和行为的靠山;同时,也是人的精神和智力的监牢。在整个中世纪,社会生活高度宗教化、神学化。这时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高度宗教化、神学化的,教育的合理性基础在于合乎客观理性,在于合乎理性化身的上帝。这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集中体现出来。  在教育目的上,中世纪教育的人生取向是为了人的来世,而不是为了人的现世生活。例如,基督教神学家杰罗姆(Jerome)明确指出,全部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使上帝所赋予人的神性得到发展,从而净化人的灵魂,使灵魂得到拯救。再如,阿奎那(Thomas Aguinas)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培养人性,进而在人心中培养人对上帝的虔诚、敬畏和信仰,使人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从而自觉地捍卫基督教教义。他们都认为爱上帝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热爱上帝的感情、信仰。而爱上帝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上帝的拯救,教育应教人聆听、懂得上帝的教诲,意识到自身的罪恶,要使人通过内心修炼、忏悔、祈祷,克服对各种欲望和享受的追求,最后皈依上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只有不断地赎罪修行,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所以他们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完善,特别强调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视为人实现神性的重要途径,认为教育的目的既不是发展人的智力、理性,也不是培养国家公民,而在于不断她修炼自己的德行,以获得神德,“德行就在于服从神的意志”,“祭司就是道德的审判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