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大师
2008-10
广东人民出版社
陈培湛
179
无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发展目标,体现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省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为民族复兴、祖国统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经济发展之后,如果没有文化发展做后盾,不仅不会持久,而且难免滑向邪路,甚至导致社会的畸变。因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建设文化大省任务艰巨,因为这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历经各种磨难,饱尝难以想象的艰辛,战胜惊涛骇浪,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在建设文化大省中,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远大的目光,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广东地处南疆,北负五岭,南临大海,史称岭南。岭南并非“南蛮”,她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它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画卷。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岭南人树起的丰碑,如惠能开创的中国禅宗、陈献章开启的明代心学、康有为和梁启超引领的近代维新思潮、孙中山开拓的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道路,等等。岭南文化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兼收并蓄、勇于开拓、大胆革新、求真务实的鲜明特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奋发选取的岭南人。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中,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决定选取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作为研究介绍的对象,共同组织策划编写《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名人”,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领域或学科,曾经取得卓越的业绩,或其思想具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杰出人物。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存在,并不否定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文化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因为物质生产是文化乃至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在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知识分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岭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研究宣传这些杰出的代表性人物,是为先进文化展示一种典范,使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先辈如何开拓历史,如何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从而更加激发爱国爱乡的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初步选定数十位历史人物作为“丛书”的传主,分期分批组织撰写和出版。我们编写这套丛书,坚持实事求是、批判继承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坚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原则。既讲求科学性和学术性,做到言必有据,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又努力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关的图片资料反映传主的生平与思想。如上原则是“丛书”的共性,而“丛书”中的每本著作所特有的立意、结构、行文,则体现了作者们的独创性劳动,这是每《中国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的个性。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展示广东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广东的文化品位,培养广东人的文化素质,为建设文化大省尽绵薄之力。
蔡楚生,广东潮阳人,中国电影艺术大师。1927年冬到上海学艺,师从名师郑正秋。其作品《都会的早晨》、《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关注下层民众疾苦,展现出过人才华;《渔光曲》更是享誉中外,获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荣誉奖。抗战时期,南下香港,辗转桂渝,激励民众抗日。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编导艺术精品《一江春水向东流》。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为电影界领导者之一。他竭忠尽智,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立下殊勋。其编导的《南海潮》(合作)深受观众喜爱。“文化大革命”期间,蔡楚生惨遭磨难,含冤去世。本书描述了蔡楚生的创作历程,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沦析。
陈培湛,1941年生,广东龙川县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电影美学教程》,发表的论文有《声画对位的心理基础与审美功能》、《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围际性的关系》、《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等数十篇。
第一章 早年经历 一、生于普通人家 二、萌发电影之梦第二章 初期探索 一、打杂工与扮黑兵 二、师从名师郑正秋 三、首次独立导演影片 四、与民众共赴国难 五、在挫折中求索第三章 走向成熟 一、关注劳工的《都会的早晨》 二、享誉中外的《渔光曲》 三、爱恨交集的《新女性》 四、关爱儿童的《迷途的羔羊》 五、“一个意念三种因素”的制作“方式”第四章 抗战之路 一、南下香港 二、动员民众 三、辗转桂渝第五章 创作高峰 一、编导艺术精品《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促进粤语片创作发展第六章 新的征程 一、竭忠尽智的领导者 二、未领“百花奖”的最佳影片 《南海潮》 三、“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磨难尾声:人民的缅怀大事年表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有一天早上,我在晨光迷蒙中摸进祠堂去上课时,一看老师还在蒙被大睡,便悄悄坐下来温书,这时隔座来了一个同学,拉桌子开抽屉旁若无人,我警告他轻一点,他却不听,因抽屉坏了,还拿起小铁锤穷敲,果然把老师从梦中敲醒,他恼怒万分,一骨碌起身拿着戒尺藏在身后走过来,我这时心里尽在替那同学着急,心想他一定要挨一场好打了,但说时迟,那时快,老师的戒尺不打在那个同学头上,却打在我的头上,‘蹦!蹦!蹦!’三下,打得我金星直冒,头昏眼黑,还不由得我申诉,老师放下戒尺又钻到被窝里去了。”童年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与书法技能。在《迷途的羔羊》中,蔡楚生描写了这样一个情节:私塾老师在课堂上伏案打呼,小三子的同学用铁锤敲打桌角,惊醒了老师:小二三子在背书,老师却瞌睡连连:又有两个学生将老师的眼镜用墨涂黑和点燃鞭炮,一声炮响,老师戴上“墨”镜,不分青红皂白,用戒尺将小三子打得头破血流。这一情节,正是蔡楚生童年经历的银幕呈现。蔡楚生用对比、夸张手法,使私塾老师的形象带有喜剧色彩,讽刺得入木三分。蔡楚生后来在书法方面的长进,又与其父亲的影响有关。他在华剧影片公司打工期间,被安排写字幕,他苦练了几天,很快就闯过这一难关。这与他早年打下的书法基础不无关系。蔡楚生离开私塾在家自学期间,用功阅读家中藏书。《康熙字典》、《辞源》、“四书五经”等书籍,都是蔡楚生自学的文献。蔡楚生在《从“夜妖精”说起谈到
本书的写作,力求遵循《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普及宣传,雅俗共赏”。但全书颇多不足之处,期望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教正。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参阅了《蔡楚生文集》和有关学者的论著(见本书主要参考书目);本书图片绝大多数选自《百年蔡楚生》。特向本书主要参考书目的作者、编者、出版者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的写作。得到《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编委会蒋斌副部长、张荣芳教授、黄明同研究员、张磊研究员、金炳亮总编等编委的大力支持:广东省社科院黄增章研究员认真审读了本书的初稿,提出了具体、中肯的修改意见;蒙秋雅、出版社编辑同志,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作出了默默的奉献:特向支持本书写作的专家和编务工作者致以诚挚的谢忱!
《中国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无
他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导演,是中国电影界的名人,为中国电影事业做除了杰出的贡献。
还在看,基本上讲的是他的历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