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怎么了
2009-1
广东人民出版社
[荷]罗尔·范德·维恩 Roel van der Veen
344
无
中国和非洲最早的联系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能确定的记载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达过非洲的东海岸。当时的中国正向外面的世界展开探索,大规模的航海船队穿梭于亚洲的海域。那个时候的航海冒险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当时的中国当局想发现新的大陆和跟新大陆上生活的人建立联系,宣传泱泱大国的风采,彰显国威,以期让当地人臣服纳贡。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了解这些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是怎样的,以及如何跟这些土地上生活的人进行贸易往来。15世纪初郑和到达非洲东岸叫做斯瓦希里海岸的地方,然而,有关郑和与当地非洲人发生的事件我们还无法得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船队从非洲回航时把非洲的一些动物,例如长颈鹿,带回给北京的皇帝。他们肯定对非洲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像这样的非洲探险仅此一次。事实上,中国所有对外的探索突然终止了。中国国内的高层官员大多反对这样耗费庞大的航行。当包括新建的故宫被烧毁等一系列的灾难发生之后,对外探险更被认为是逆天而行而遭到厄运,因此中国的对外探索发生了戏剧性的萎缩。中国把通向世界的国门关闭了,进入了一个以闭关自守为特征的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几个世纪,让中国的大国地位逐渐变得衰弱。直到18世纪末中国依然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但已丧失了其天然的领导者地位。在西方的欧洲和北美,一场工业革命发生了,这完全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前算是小国的一些国家通过革新推动新经济模式的产生而变成了强大的国家。这些国家与中国相隔很远,但交通工具的革新让它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到达中国。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在内外的压力下陷入了衰落,最后在20世纪初崩塌了。历时数十年,新的政权才建立起来,1949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新的开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几乎全部丧失了之前的经济实力。一项权威的估算指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从1820年的1/3跌至1952年的1/20。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以现代化经济为特征的发展时候,中国进入了一种新的被称作发展中国家的运行模式。这些发展中国家是一些新成立或从原来的欧洲殖民者脱离、重新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而且人民生活贫困,努力挣扎争取繁荣。这些发展中国家之间互相建立了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体系的瓦解造就了亚非拉地区一大批的独立国家,表面看这些国家都站在了在相同的起点上。半个世纪过去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新兴国家的表现实在是差别太大,用第三世界的概念来称呼它们显得过于勉强。作为一个整体,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被远远地抛在了其他地区后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判断,非洲都是失败者。本书是荷兰学者维恩对当代非洲在发展和现代化方面失败原因的全面分析。维恩表示他是用现代化的概念和框架统领其研究的,这似乎同欧美学术界的主流相背,因为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化理论到80年代在西方已经风光不再。不过,西方学术思潮的变化同西方的社会背景有关,而对于仍在苦难中挣扎的非洲大陆来说,现代化不仅不是过时的事物,反而是医治创伤和消除灾难的希望。 同现代化理论侧重从社会内部来分析社会变革的动因这一基本倾向一致,维恩提出非洲发展的失败根源在于非洲自身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历史文化土壤。196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莱克教授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七种模式,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属于第七种模式,它们与第六种模式中的亚洲国家一样都是前殖民地社会,但却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缺少充分发达的、能适应现代功能或能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进行相互作用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落后,不仅使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在殖民统治时期无法启动任何实质性的现代化,而且也使它在独立后无法开始大规模的社会经济现代化,因为独立标志着现代化领导权稳固阶段的开始而不是结束。维恩和布莱克的分析,有如把非洲当代的发展问题放在长镜头前面,从更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观察它,获得了一个全景式的整体印象。对非洲发展问题我们可能还有其他的理解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维恩分析的合理性。
作者:(荷兰)罗尔·范德·维恩 (Roel van der Veen) 译者:赵自勇 张庆海罗尔·范德·维恩,1957年出生于荷兰北部的贝杜姆,曾习历史、哲学和医学。1988年起任职于荷兰外交军事部,主要负责荷兰与非亚的外交关系,有二十多年的外交官经验。作者现职为荷兰军方的学术顾问,同时兼任荷兰多所大学的国际关系客座讲师。译者简介:赵自勇,张庆海,两人均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中文版前言 前言撒哈拉以南国家简情 导论第一章 冷战 第一节 非洲的独立 第二节 政治的非洲化 第三节 对新生国家的国际援助 第四节 非殖民化之后的英语非洲 第五节 非殖民化之后的法语非洲 第六节 从比属刚果到扎伊尔 第七节 南部非洲迟来的非殖民化 第八节 非洲之角的战略重要性 第九节 非洲与冷战的阴影第二章 经济衰退 第一节 殖民地经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非洲经济的兴衰 第三节 石油危机和柏林墙的倒塌 第四节 经济衰退和外部强加的改革 第五节 结构调整计划的效果 第六节 非洲金融共同体:单独的汇率和路线 第七节 冲突地区的经济问题 第八节 改革的代价 第九节 新的危险:国家解体第三章 民主化 第一节 贝宁剧变 第二节 条条大路通往一党制 第三节 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呼声 第四节 法语非洲的民主化 第五节 英语非洲的民主化 第六节 大湖地区民主化的挫败 第七节 民主发展的障碍 第八节 民主化岁月概观第四章 复兴 第一节 充满希望的年代 第二节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和平 第三节 南部非洲的积极进展 第四节 姆贝基的非洲复兴 第五节 新领导人与变革之风 第六节 美国对非洲的新政策 第七节 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第八节 纳尔逊·曼德拉第五章 解体 第一节 走向失败的国家 第二节 蒙博托和扎伊尔的衰败 第三节 新的威胁 第四节 索马里的消亡 第五节 利比里亚通往革命之路 第六节 争夺蒙罗维亚之战 第七节 塞拉利昂和非洲青年的悲剧 第八节 轻型武器的扩散 第九节 透视解体和暴力第六章 战争 第七章 全球化第八章 新人口第九章 贫困与援助第十章 非洲稳定问题结语后记
如果乐观主义者提到民主化,悲观主义者则反唇相讥说,更大程度的民主并非总能够带来权力的重大变革。他们还说,那些权力确实转手的国家,在政府作风和政策方面并没有带来多少可以看得见的变化。总之,任何确实发生的变化,不可能给有关国家的人民带来好处,或者说,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会是这种情况。如果乐观主义者让大家注意经济领域内新出现的积极趋势,悲观主义者立即予以反驳。他们就会争辩说,毕竟很多非洲大国(包括尼日利亚、刚果和苏丹)没有出现这种积极趋势,怎么会有人认为小国能够成为大国增长的发动机呢?更有可能发生的是,这些小国会被邻近大国的沉重负担拖住无法前行。外资增长极其有限,如果去掉石油和其他矿产领域的投资,增长实际上是零。如果乐观主义者提到和平协议,悲观主义者就会争论说,协议只有局部的意义。一直有新战争爆发这一事实则证明了悲观主义者的观点。争论过程中如果提到了新领导人果断的政治风格,悲观主义者们就会老练地指出,同样是这些领导人,他们在践踏人权的时候也毫无顾忌。这些言辞交锋也许会一直继续下去。可以认为哪些变化在预示真正的进步呢?尽管面临着不利环境,难道民主化可以被看作是新的、更好的开端吗?经济进步迹象,是预示着永久性的恢复,还是长期患病或者也许已经是行将就木的制度暂时的痉挛呢?相当肯定的是,尽管非洲地域辽阔、问题繁多,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一边是阳光灿烂,另一边则是漆黑一团。当然,有些地方的整体局势比其他地方好得多,但是整个非洲大陆的根本问题是相同的。即便是那些正在取得进步的地方,问题不过是被掩盖了起来;即便是在那些问题成堆的地方,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肯定,问题能够被解决。在所有的情况下,形势都是光明与黑暗的混合体。
虽然本著作并不是一本新闻评论,不必包含最新时事内容,但是,中文版的出版跟原版也相差了一段时间。所以,在此有必要补充一下非洲大陆近期的发展情况。社会、文化、人口,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变化通常比较缓慢,短期内很难加以辨别。总体来说,近几年来在这些地区并没有出现足以让非洲走向不同方向的新发展。苏丹发生的事件有两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是始于半个世纪前非洲内部的阿拉伯北方和非洲南方的矛盾结束了,但是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和非洲人又在另一个地方开辟了新的前线。位于达尔福尔北部省份的新战线,让这里成为非洲新的人间炼狱。经历过数十年战乱的苏丹南部正在重建,国际社会却要去调停达尔福尔的战火,而且无功而返。得到喀土穆政府的支持的阿拉伯民兵摧毁了村庄和田地,造成当地社会陷于崩溃状态。大概有30万人死于暴力和饥饿,超过200万人流离失所或成为难民。苏丹的暴力事件遮蔽了非洲另一处悲剧,大湖地区附近的中非苦苦挣扎于战乱之中。大部分介入冲突的国际成员由于国际压力,已经从实际斗争中脱身,从真空的刚果政权撤离。除了在布隆迪重建民主与脆弱的和平之外,当前问题的两个焦点在于卢旺达的安全问题(或者说:是它的后种族灭绝政府的安全问题)以及刚果内部的战乱问题。一些不容忽视的松散斗争组织继续对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国际为维和部队在联合国的任命之下尝试重建秩序。此外,国际社会开始在这个大部分地区多年来缺乏国家机关的国度开展组建国家的程序,组织国内选举。选举后由约瑟夫·卡比拉胜出,他是被谋杀的已故总统卡比拉的儿子,他的上任算是获得了合法性,这让国际社会跟他合作更容易一些,但这当然并没有造就一个更有效力的刚果政府。过去几年,暴力和社会无秩序造成了超过200万人死亡,尤其是在刚果东部地区。一些在刚果东部和乌干达北部(这里有一群反叛分子一直跟政府军队对峙)严重违反人权的嫌疑人面临在海牙这个世界法律首府新设立的国际犯罪法庭的审判。这似乎有助于乌干达北部冲突的终止。在西非,利比里亚的秩序得到恢复,联合国在那里安置了一个新的利比里亚政府。利比里亚国内选举由约翰逊·瑟利夫胜出,成为非洲后殖民时代第一位由选举产生的国家首脑。她的政府要求正在尼日利亚寻求庇护的前军阀查尔斯·泰勒受到法律的审判。泰勒被送到环境相对安全的遥远的海地,面临为他而设的塞拉利昂特别法庭的审讯。泰勒离开西非是反对非洲免责制度的又一次重要的胜利,也对该地区的稳定有了很大的改善。
非洲是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罗尔·范德·维恩博士试图通过这部新著来作出解答维恩原来对非洲一无所知,当荷兰外交部决定将他调任撒哈拉以南非洲处后,他很想知道非洲发生了什么以及发生这些事的原因 然而.他却找不到一本适当的书,这成为他撰写本书的初衷维恩先生力图用现代化的理论对非洲独立后50年的历史进行总结,其结论可用一个词概括:“失败”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此书的最大特点是将非洲的历史进程置于世界发展之中,虽然维恩认为非洲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但书中的冷战、民主化、结构调整计划、外部强加的改革等内容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外部世界或世界体系对非洲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维恩对非洲有一种牵挂、情感和责任感,这是十分难得的,让我们大家都来关心非洲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陆吧。 ——李安山多伦多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非洲史学会副会长
《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介绍了非洲发展史。过去50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洲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只有非洲被远远抛离,非洲是否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无
这本书对问题提了很多,讲的深入(相对于其厚度来说)相对于别的讲非洲贫困的书而言,这本很值得好好看看
最近对非洲很感兴趣,买了不少关于非洲的书。感觉这本书的内容稍微有些单薄,但是作为入门级的读物,让人们了解最基本的信息还是不错的。
需要了解一下非洲,这本书的观点应该新颖,看完继续评论
视野很广,分析也透彻
事例很丰富,有很多独特的视角,有收获。
收到没问题。…………………………
此书的选题、角度很好,我正好近两年都去过非洲从事经贸促进方面的工作。本想以此书作为资料参考。
但是内容略专业,感觉是从偏政治的角度来写的。有学术观点性的分析,阅读起来趣味性和知识性一般。
欧洲人写的,视角很独特,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关于非洲的一本好书
侧重于二战后格局,有助于了解现在的非洲现状
读后对非洲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放在一百年前,或者是八十年前,人们会怎么看中国呢?我们也许无法想象了。如果我们读了《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就会找到感觉了。那时的中国,就如同书中所描写的非洲:分裂、动乱、贫穷,各色人等为着一点眼前利益而拼杀,虽然血流成河,人们却没有一点愧疚。没有人能阻止族群之间的仇杀或争斗,没有人去搞经济建设,没有人对这个国度的前景看好。然而,谁会想到,几十年之后,中国这个没有被人看好的国家却上演世界经济的奇迹。 现在的非洲不就像百年前的中国一样吗?虽然现在它很混乱,很贫穷,很落后,但是,只要这个大陆在文化上一觉醒,它就会上演一幕人类发展的大戏。当然,非洲可能会难度大一点,因为它的文化被殖民主义者给割裂得太厉害了,它首先要有一个文化重组的过程。
对非洲有了比较大体的认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分析得挺到位的
作者也是荷兰资深的外交家,观点还是很中肯的。翻译质量也不错。
其实这本书还是满不错的,但是有太多的历史罗列,本来非洲确实有很多国家,没有太多的辉煌的历史,但是近二百年来这样的历史变的拙劣而悲哀.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到什么特别好的地方,说他是历史专著,不对,说他是百姓文摘,也不对.反正总体上读起来是很混乱的!
可读性强,通俗易懂,解读比较深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