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名镇杏坛/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岑丽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岑丽华  

页数:

125  

前言

  一个政府的襟怀,是可以从它对文化教育投入的力度窥知其大略的。就整体而言如此,从局部来看亦复如此。这里的所谓襟怀,是指抱负和韬略。高瞻远瞩的政府是没有不把文化教育置于议事日程的显著地位,并为实现其抱负而殚精竭虑的。这是因为文化教育关系民众的总体素质,而民众总体素质的高低又与社会的兴衰密不可分。国家的所谓软实力,说到底,无非就是文教建设所导致的各种积极效应。这一类效应似乎很抽象,但却十分实在。它无从以数字计量,但却悄然植入人心,足以化作难以估量的潜能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顺德党政领导对文教建设可以用一句成语来概括,那就是“不遗余力”。作为顺德乡亲,历年应邀参加家乡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次数已不知凡几,每一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顺德各级政府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我对自己无限依恋的故乡的美好前景满怀信心。  在文化建设方面,顺德党政部门对出版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顺德文丛》的出版,就是其中卓有成效的一项。“文丛”问世以来,广受欢迎,在读者中反响强烈。这套丛书已出版两辑,还将继续出下去。这是一桩很有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自应贯彻始终。在这套丛书之外,他们又组织力量编辑出版《顺德名镇》,成为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点图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中的一个专列。《顺德名镇》书分十册,分别对顺德所辖十个镇级行政区域进行总体性介绍。各镇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民俗风情、人物风采、社会发展等,都在各该书中有扼要而实在的叙述。这套系列书既是顺德各镇的“名片”,对外介绍自己的家业和履历,借以广交朋友,广结人缘;对内又堪作励志的家谱,让乡亲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状,为家乡的沧桑而赞叹,因祖辈的辉煌而感奋,并为必将到来的更为美好的未来而欢欣鼓舞。因此它不仅是亲切的乡土教材而已,它同时还是一份爱国爱乡教育的生动读物。据介绍,顺德在推进综合改革的试验中,强镇放权是一项重要内容,镇域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名镇文化的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祝贺《顺德名镇》的出版,并希望这些“励志的家谱”不仅可以带来社会影响,而且还能够成为进入中小学生书包的辅导读物,引导青少年熟悉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以充分发挥这套丛书的作用。  2009年9月  (序言作者系著名作家、出版家、《岭南文库》执行主编、《顺德文丛》顾问)

内容概要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名镇杏坛》是《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分册,《名镇杏坛》分为五部分内容,介绍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

书籍目录

前言一、岭南水乡 人文风采二、水乡风情 古镇遗韵三、风俗百态 民间艺术四、名人贤士 才子商贾五、古镇新姿 杏坛腾飞后记

章节摘录

  金鳌桥金鳌桥在逢简。桥长14米,宽13.05米,高3.5米,为梁式单孔石拱桥。孔跨6.9米,拱为纵联砌置法。石质是粉红色砂砾岩,桥面是用白色水成岩砌成,桥横栏一边刻“金鳌”,另一边刻“玉竦”二宇,桥两边各有十三级石阶。该桥先后于1921年和2007年进行重修。据古老传说,该桥是逢简人清康熙进士刘云汉仿京城皇室花园金鳌玉带桥建造。  引龙桥跨鳌桥起凤桥这三座桥同在古朗村,同列一条河上,三桥互相呼应,皆为梁式单孔石拱桥,花岗岩石质,桥拱是纵联砌置法,没有桥栏。从现存建筑风格以及桥旁石刻记录来看,引龙桥应为清末民初重修,跨鳖桥为清光绪年间重修,起凤桥在1946年重修。据传古朗有五座石拱桥。除上述三桥外,还有一座叫青云桥,可惜现已不存。另有一座叫大塘细拱桥,桥尚在,但桥下河涌已被填为平地。  赛凤桥赛凤桥位于光辉东宁里东面,建于清代嘉庆庚申年(1800)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拱桥。石质为花岗岩。桥每边各有18级,无桥栏。桥长19.6米,宽2.9米,孔跨6米,桥前后均刻有“赛凤桥”三个字。  接龙桥接龙桥在龙潭安教,建于明代,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拱桥。石质为红砂砾岩。桥长8米,宽2.3米。桥前后刻均有“接龙桥”三个字。  广济桥广济桥在吉祜村,建于明代,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拱桥。红砂砾岩。桥长8.25米,宽3米,既有步行台阶,又有斜坡式的车轮过道。  另有跃龙桥、文明桥、永安桥、利济桥、关东桥等石拱桥。此外,杏坛还有不少石平桥,较突出的是吉祜大安石平桥,由三条各长9.8米,宽0.46米,厚0.39米的四方石扳拼成桥面,石桥两端分别有15级台阶。该桥始建于清代,初时两端各有9级台阶,意寓长长久久。后为抗御洪水,将桥面两端各升高台阶6级,意寓路路顺畅。杏坛尚有一些木平桥留存至今,较长的是马宁谭木镇文,阜里的跨镇塘木平桥,全长15米,两墩之间有三块或四块各5米长的坤甸木板,共有十块,数百年过去,坤甸木板依旧保留完好。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人民在明清时期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模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  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存在许多“地势低洼,水潦频仍”的渍水地,这些低洼渍水地因易洪易涝,洪涝交替,不太适合普通作物的耕种。于是,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便将渍水地就势深挖为塘,泥土覆于四周为基,在塘中养鱼,在基上种桑,形成桑基鱼塘。  在桑基鱼塘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采取种养结合的形式,用桑叶喂蚕、蚕沙饲鱼、塘泥肥桑,形成“桑茂蚕壮,鱼大泥肥”的良性循环,各生产过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环节产业的废弃物被后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无污染,无浪费,体现了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思想,形成雏形的生态农业,被人们称之为良性循环的典范、生态农业的先驱。也正因为此,桑基鱼塘一经产生,便迅速发展,并且在数百年内长盛不衰。  桑基鱼塘充分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先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识以及协调自然、改造自然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生态文化的奇葩,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桑基鱼塘不仅受到国内人们的青睐,而且还得到过国际社会的好评,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并在国外大力推广与应用。 顺德与桑基鱼塘具有不可割舍的情结。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各县市中,顺德的桑基鱼塘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生产技术水平最高。曾经一度,珠江三角洲这个面积最小的县,桑基鱼塘却最多,最盛时仅桑地面积就达66万亩,占整个珠江三角洲桑地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桑基鱼塘对顺德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明显,对顺德的社会文化影响最深远。桑基鱼塘所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使顺德很早就步人广东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人民丰衣足食。桑基鱼塘的商品性生产,很早就唤起了顺德人的商品经济意识,带动了顺德工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  正因为这样,人们在谈论桑基鱼塘时,一定离不开顺德;而在谈论顺德时,又不得不想起桑基鱼塘。  在杏坛这块河涌交错、基塘密布的土地上,桑基鱼塘自然成为重要的水乡农业文化。在过去的岁月中,桑蚕生产曾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杏坛农业的主要项目之一。特别是1922年,顺德一县的生丝出口占全国生丝出口总量的20%,在这一大好历史背景下,杏坛的桑蚕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桑基鱼塘日渐式微,但是我们还能在水乡杏坛各处看到昔日桑基鱼塘遗留下来的面貌,鱼塘大多还在养鱼,而因为没有种植农作物,所以原来较为宽阔的基围现在都变成只能一人走过的狭窄小路。但是,这些鱼塘和基围依然不失为杏坛水乡的一道风情独特的景观。近年来,区、镇、村三级政府开展大规模的基础整治,基崩塘浅路难行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P15-19  ……


编辑推荐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位于顺德西南部,距顺德区政府所在地大良街道约13公里,距广州市约50公里,香港80海里,澳门108公里。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下24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2009年常住人口约12.8万,流动人口约5万人。镇内绝大部分是江河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知名水乡,水乡文化氛围浓郁,荣获 “国家卫生镇”、“中国民俗文化之乡”、“广东省教育强镇”等称号。  本书绍了杏坛镇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名镇杏坛/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