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的选择
2010-7
广东人民出版社
赵晓铃
341
无
读者看到“新史学”三字,也许会联想到20世纪初梁启超发动的那场史学革命:其实我们并没有梁启超那样的雄一心,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和他那时大不相同了。昔日梁启超们痛感旧史等同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遂致吾侪所认为极重要之史迹有时反阙而不载”,所以他主张要写“新史学”。今天,大概已经很少有人以为历史只与帝王将相有关了吧?这也是梁启超们努力的结果。我非史学界中人,但雅好读史,对史学研究的现状,觉得有这样几个毛病:一是对待史料,常凭个人好恶和口味而取舍。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每置大量“不利”的史料于不顾,却把孤证当宝贝津津乐道。二是回避真问题。1949年以来,连篇累牍讨论的关于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关于农民起义性质等等问题,几乎都成了毫无意义的废话。反之,对日本侵华战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行,却很少写成历史。到了和日本右翼较量时,历史学给我们准备的证词却是令人沮丧的单薄,拿不出扎实的具有专业水准的实证研究。三是忽略了宏大背景中小人物真实的生活和真切的情感。就像前辈史学家所说,哪一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哪一年哪个大臣受到了什么赏赐,史籍上都清清楚楚,而当时老百姓用什么餐具吃饭,婚娶的风俗是什么样的’,寻绎却十分困难。在近现代史研究中,这个毛病更为凸显,小人物的史迹越来越被一个个宏大的浪潮所淹没。至于为时风所侵袭,或躲躲闪闪,不敢直面历史,或哗众取宠,制造“史学泡沫”,或急功近利,专以“戏说”为事,就更是等而下之的通病了。
中国现在虽然重新肯定了市场经济,重新肯定了企业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但过去曾经膜拜过的历史哲学却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甚至还被当作旗帜供奉。不进行这种清理,再度折腾的危险仍然存在。完成这项工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思辨,更需要史实的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卢作孚的选择》一书所讲述的不仅仅是历史,同时为我们的民族今后少走弯路,提供了现实的启示。 卢作孚的命运和民生公司的历史可以说是最好的分析中国现代优秀企业在1949年后历史命运的个案,这个选择中体现的历史眼光和学术研究智慧,反映了晓铃大姐的历史情怀和学术境界,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本优秀的历史著作。
赵晓铃,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红岩》文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作品有儿童长篇小说《独生女》、散文集《宋词有魂》、历史纪实,《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等。
序一序二开头:有欲之君者,其问诸水滨第一章 精枯髓竭第二章 应变第三章 大火第四章 香港第五章 震荡第六章 爆炸第七章 焦虑第八章 工会第九章 北上第十章 协议第十一章 南归第十二章 逮捕与“资遣”第十三章 报复第十四章 运动(一)第十五章 分歧第十六章 工潮第十七章 渡海第十八章 批评第十九章 最后的日子第二十章 自杀第二十一章 运动(二)第二十二章 北归船员第二十三章 典范结尾:结束“战争后的战争”后记一后记二
插图:二.“确立预算规程,要使今后业务损益、财务支付、按季有计划,按月有计划,即有不可避免的临时开支,亦应有必依手续的临时预算。”“预算不是具文,是要坚决执行的”。三.“确立会计规程和成本会计以为今后实施经济核算制度的依据。”那时,民生公司会计规程已经实施多年,成本会计也在这年7月份开始试办。“希望经此次修改,据以作今后的结算,并从明年一月一日起全部的有效的实施,以会计的记录,掌握全部的收支损益,掌握全部的资产和负债。”四.“确立生产节约办法和奖励办法,以期增进轮船航行安全,减少海损到最低限,增进轮船保养健全,减少修理到最低限;提高燃料的品质,节省燃料的消费;改善客运服务,以增进旅客的便利和舒服,以减少货物的损坏和误差,坚决执行航行计划和港务计划,船上岸上人员一切照预定计划配合行动,无时间上和事物(务)上的任何贻误。如此必能提高运输能力.逐步减少支出,作到收支平衡,包含合理的保险和折旧,使有还本付息的余力,逐步减轻积累太大的债务。”五.“调整必要的机构及人事”。总公司、分公司、办事处都要精简机构。卢作孚说,现在“公司需要的人员,有技术的甚感不足,无技术的却有多余之苦”,因此,“准备开技工班、会计统计班,以使无技术者有技术。今后必须减少间接生产的人,增加直接生产的人,不再有徒负名义或不劳而获或工作不够的人”。原来民生公司有顾问制度,其中有一些顾问是不在公司做实际工作的,只是在技术上业务上或是社会关系上可以对公司有帮助的人,如航运专家金月石就是技术顾问,公司会付给顾问较高的舆马费。顾问有几十人,确实是很重的负担,但在那个动荡的政府权力时常掣肘于企业的时代,民生公司广泛的社会联系在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现在卢作孚明确提出,顾问中没有负担实际工作的要解聘。以后,民生公司实际上完全取消了顾问制。除了减少企业负担以外,也因为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社会关系有很大的改变。
1999年秋天,今民生公司在职工中抽调三名大学生成立研究室,不是为研究今天的经济形势和经营策略,而是研究1925年创办的老民生公司前总经理卢作孚生平及事业。研究室聘了三位兼职研究员,我是其中之一,我那时是重庆作家协会主办的《红岩》文学杂志副主编;还有两位是重庆档案馆编研处处长黄立人和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现在已调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的张瑾。从此我在工作之余,在研究室的帮助下进行有关卢作孚的资料搜集。2003年春寒料峭之际,我到北京看到一些民生公司和当时的其他民营企业在“公私合营”时段的档案,便对后来那些有关“公私合营”的光明说法产生了怀疑。在“非典”悄悄肆虐的时候,我带着一包复印资料和许多疑问离开了北京。那时候,我已明白,以卢作孚的故事进行文学创作的难点在于,对卢作孚思想性格气质难以把握,皆因对卢作孚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没有总体正确的判断。几年过去了,现在拿出来的书稿只是卢作孚生平最后的三年发生的故事。不论这本书与真实还有多大距离,都有今民生公司研究室和民生公司武汉分公司、宜昌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南京分公司及广州分公司的支持。我忘不了和研究室主任项锦熙、副主任龙海,牟莉一起工作的情景,更忘不了卢作孚先生的亲属今民生公司卢国纪董事长和卢国维、卢国纶、卢铿、卢晓雁、卢晓蓉以及卢子英夫人邓文媛、卢子英的子女卢国纲和卢国模接受我的采访。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与老民生人周吾达、陈代六、李代文、谢敏道以及老民生人的后代邓安澜、郑光复、李邦畿、李永康、雷渝生的接触,感受到他们对卢作孚先生不变的崇敬、对老民生公司永远的怀念。他们不光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与线索,还与我反复讨论、探索历史的真相。我曾向老一辈的研究家、四川大学经济系教授凌耀伦、熊甫,重庆市政协老干部周永林先生请教,他们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也是我写作的资源。
《卢作孚的选择》:新史学丛书
无
大量使用原始材料,一手史料,回归历史现场
老师推荐的,挺不错
作者此书贡献巨大,但属于作家文笔,不够干净利落。
可以看出作者是以负责任的态度写作这本书的,几乎把各方面的细节都照顾到了,有些人因而可能会觉得有点啰嗦,但我想作者的本意是想尽量的还原那时的历史环境。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对卢作孚最后几年的心路历程描述过少,或许这也不必描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的到?
自从知道卢作孚这个人后,一直对他很敬佩。能令这样一个高风亮节、坚毅沉稳的人因心死而自尽,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境遇啊?思之令人扼腕而叹!
过多引经据典,看起来比较生硬
“写啊,不写你有罪”,这是本书作者赵晓铃女士在书中的一句话,她就是抱着这种态度,花费十年时间,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资料。这本书只研究一个问题——卢作孚自杀之谜。资料收集分析的功夫自不待言,作者写的功底也很深厚,扣人心弦,让你痛心确欲罢不能。
文人写书太抒情 太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