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的游记
2012-6
广东人民出版社
杨应彬
126
50000
《小先生的游记》是一本薄薄的书,书里却装满一个未满13岁少年忧国忧民的爱国思绪。书中流露出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无比痛恨,以及对社会平等、共同富裕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以一个乡下穷孩子的特殊视角去感受观察繁华的大都市上海,笔尖直指中国20世纪30年代造成贫富对立、劳苦大众生不如死的社会病根。尽管有些认识和分析未免幼稚,但它又何尝不是“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龚自珍)的真情表露?
《小先生的游记》基本以原书文字编排,对原书文字中个别错白处稍作修改,加上注释,并安排一些插图,让年轻读者读起来更生动一些。杨应彬在写作这《小先生的游记》期间遵照陶行知先生嘱咐,还写了一篇《百侯自动夜校》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生活教育》杂志上,也一并收入书中,供读者欣赏。
杨应彬(1921.10-),笔名杨石。广东大埔百侯人。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奉中共派遣,在国民党张发奎部从事战地宜传、军事、统战及中共地下工作,参加过淞沪、武汉、桂柳会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军管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府办公厅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先生的游记》。散文集《岭南春》,论文集《碎砖集》,诗词集《东湖诗草》、《东山浅唱》,文集《金华集》《与郑黎亚合作》等。
再版序一 12岁的少年写了一本再版12次
的书
再版序二 少年哀乐过于人
序
自序
第一部 路上
七月十七日由家乡到汕头
十八日至二十三日船中
二十三日抵沪
第二部 在上海
二十三日在二十三日晚受到的刺激
二十四日交际博士
二十五日对于上海大略的观察
二十六日衣
二十七日食
二十八日一篇日记
二十九日住
三十日打网球
三十一日闸北
八月一日贫穷
二日富裕
三日电影写真
四日金融
五日大世界
亭子间生活
第一次卖文
红庙生活
附:百侯自动夜校
版权页: 插图: 后来,因为潘先生要洗脸,没有水,于是我同兆京君6帮忙,我点着灯火他挑了两只水桶到大宗门口的井边去挑水。这时候,只有池塘中的蛙鼓,石缝里、泥土中的蟋蟀声,及偶然从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声,在这岑寂的天空中回荡着,公安局门口的一盏汽灯,在晨风拂拂中发着抖。 “真的,来去!到上海去!哼哼哼!”他又是一句开玩笑的话。我所以会说他叫我到上海去是开玩笑的,有两个理由:一是上海和我并不关重要,假如有事要到上海去,还可以说,现在半点事都没有,去做什么呢?二是听他的“哼哼哼”差不多他和我说的关于去上海的话里,十句中有七八句。所以我决定他是开玩笑,这也是一个缘故。“上海”是多么入耳的两个字,她是世界六个大商埠之一,许多人渴念上海,比什么都要厉害。有的差不多由羡慕而变为忌妒了:“只恨自己的命运不好,不能到上海去。” 的确上海有必去的需要。上海有雄伟的高大的洋房,有风驰电掣的车辆,有五光十色的灯火。上海,上海是多么迷人啊!可是我真的要去的话,什么东西都没有,怎样去呢?一一惭愧得很,连一双鞋都没有。 --哈哈哈!潘先生不过开玩笑而已。 时间已是两点三四十分了,在三点钟就要送潘先生去,潘先生去,是关系于我们学校很大的;于是这时候个个人的心情都很紧张。 “来去,应彬!真的来去。怕什么?顶多一个多月就要回来的!”潘先生又这样地催我。“不怕,去呀!有什么好怕头呢?”禄生先生亦这样的鼓励着叫我去,我要怎样才好呢?上海在世界上是占有地位的,既繁华,更有许多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有赫赫有名的全国第一大的三个大公司,怎么不去尝试尝试呢?十九路军抗战时,留下的许多兽人蹂躏过的痕迹,为什么不去凭吊呢?我想到这里,便决定要去了,差不多要向他说一声“好!”可是回头一想什么东西都没有,光棍一样的我怎样去呢?家里一个人都不知道,他们不会疑我失踪?不要说家庭里的人。就是同学,除了兆京君一人知道外,便再也没有知道的人了,怎样过得去?况且假期工作计划中有许多事情是要在家乡做的,假如到了上海,不能做,缴不出怎么办呢?想到这里,我的勇气冷了半截,于是便又决定不去了。
穷孩,的阳光比少爷小姐的鱼肝油、维他命更有益处。 ——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 78年前,12岁的粤东少年写下了《小先生的游记》,字里行间,凸现出对殖民生义、封建主义罪恶统治的愤懑,幢憬着光明美好的未来。作者后来的长期革命生涯,充分体现了,与年的报同热忱。迄于今日,这本游记依然给广大读者——不仅是青少年,还包括年近八匈的我以启迪。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张磊 生活在外患内战的30年代,特别使人早熟,贫困艰难的生活使12岁的杨应彬敏锐地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对立。 ——岭南美术出版社原社长 王晓吟
弟弟还没看,纸质看着不错
这本书以一个13岁少年的眼光观察殖民时代的中国,值得当代人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