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廖仲恺故事

余德富,方文良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余德富,方文良 著  

页数:

180  

字数:

120000  

前言

今年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35周年。惠州市与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编写的《廖仲恺故事》出版了。这是全市与高新区文化生活中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怀着虔敬的心情阅读了此书,深感受益良多。 廖仲恺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廖仲恺先生一生追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积极实践三民主义政治理念,忠实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堪称孙中山先生晚年最坚贞的战友、最得力的助手。仲恺先生还是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艰难拼搏,鞠躬尽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其卓越的功勋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以其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廉洁奉公、勇于牺牲的高风亮节,永远活在亿万民众以及家乡父老乡亲、子孙后代的心中。 缅怀仲恺先生,就要继承仲恺精神,一息尚存,奋斗不已,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纪念仲恺先生,就要弘扬仲恺文化,勇于进取,善于创新,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学习仲恺先生,就要严于律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永远不辜负桑梓父老的殷切期望,永远不忘记民生赋予的神圣职责,精神日新,德行日新;崇仰仲恺先生,就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取得更多的实绩,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到高新区任职多年,对于仲恺先生的光辉形象素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之情。与高新区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一起打造“仲恺”品牌,致力于高新区的现代化建设,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和人民,一直是我与班子所有同志的愿景,并坚信定能达成。 《廖仲恺故事》的作者余德富、方文良先生曾分别执教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仲恺中学(惠州),业已退休多年。长期以来,他们致力宣传廖仲恺、研究廖仲恺,曾筹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室),共同撰写《廖仲恺遇难记》,至今仍任惠州市廖仲恺何香凝研究会顾问、副会长,为弘扬仲恺文化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这本《廖仲恺故事》,就是两位先生汗水与心血的结晶。全书史料翔实,叙议严谨,既可独立成章,又是完整的人物传略。语言通俗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细节真实生动,篇幅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实为宣传仲恺史迹、弘扬仲恺文化的佳作。 谨遵余德富、方文良两位先生之嘱,欣然命笔,是为序。

内容概要

  《廖仲恺故事》选取已公开发表的史料,按人物所处年代的历史为叙事脉络,概述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爱国、革命、与时俱进的一生,及其高尚纯洁的品格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它不是零散的故事,而是较为完整的人物传略。在写作上,作者注意跳出人物评传的写法,适当减少政论,侧重物性格刻画、事件过程和细节描写,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趣味可读性。《廖仲恺故事》25章共约10万字,插图50多幅,力求短小精悍,图文并茂。适合景仰廖仲恺的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阅读与收藏。

作者简介

余德富,1941年生,广东台山人。长期在高校从事文秘、文史工作,致力于廖伸恺何香凝研究,是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创始馆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董事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有《双清传略》、《仲恺学校简史》、《情系双清》等书。
方文良,1948年生,广东惠阳人。长期在中学从教,高级教师。曾任惠州市仲恺中学校长10年。现为惠州市廖仲恺何香凝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廖仲恺遇难记》(在《惠州日报》连载30天)和相关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一、少年仲恺中国心
二、护父灵柩回故乡
三、海归之犊勤读书
四、天赐大足结良缘
五、“双清楼主”论国事
六、东京巧遇孙中山
七、反清斗争起风雷
八、“劝君莫惜头颅贵”
九、理财能手露锋芒
十、袁贼通缉廖仲恺
十一、反袁斗争历艰辛
十二、南下护法受挫折
十三、风雨鸡鸣望曙光
十四、携子督师北伐军
十五、视死如归留诗篇
十六、女中豪杰救丈夫
十七、联俄联共探新路
十八、国共合作大功臣
十九、黄埔军校的“慈母”
二十、威武不屈平叛乱
二十一、扶助农工倾全力
一十二、赤胆忠心挽狂澜
二十三、支持省港大罢工
二十四、为国牺牲天地恸
二十五、仲恺精神放光芒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廖仲恺诗词选编
附录二 廖仲恺大事年表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少年仲恺中国心 1877年4月23日,那是一个春风送暖、百花吐艳的日子,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旧金山市一个华侨家庭里,一个男孩呱呱降生了,他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 男孩的父亲廖竹宾、母亲梁氏、哥哥廖恩焘喜笑逐颜开,父亲给男孩起名廖恩煦。取意感恩上苍,也期盼儿子给家人带来温暖的阳光和希望。待二十年后廖恩煦结婚时,才按旧中国习俗起个“字号”叫廖仲恺。这是后话了。 且将男孩放下不表,先说说他的父亲廖竹宾。廖竹宾出生于中国广东归善县鸭仔士步(今惠州市惠城区幸福村)窑前村。青年时代,跟随经商的父亲廖景昌在香港定居,进入教会开办的圣保罗书院读书。年轻的廖竹宾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取得优异成绩,且品学兼优,毕业后受聘于香港汇丰银行履职,不久调到汇丰银行旧金山分行服务,即显能力超群,业绩非凡。1875年升为该行副经理,成为旧金山华人社会中的佼佼者。 廖竹宾虽然洋装穿在身,但胸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他独资在旧金山开办第一所华人小学。校长请他去演讲,廖竹宾勉励小学生说:“我们的根在中国,一定要勤奋读书,学好中华文化,为中国争光,为华人争气!” “虎父无犬子”,“少年当自强”。廖恩煦从小聪慧,在父亲的熏陶指导下,三岁开始诵读唐诗宋词,五岁学孔孟之道,七岁写得一手“颜筋柳骨”的毛笔字,八岁入读美国学校修习英语,同时,每天下午到华人区陈馨甫书馆攻读中文。自此,他对中国语言、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了解渐多。慢慢地又像父亲一样,怀揣一颗“中国心”。 在美国华侨、华人的家庭里,家人之间几乎全都是讲中国话。廖竹宾一家讲的是中国客家话。少年廖恩煦问父亲:“阿爹,我们讲的话为什么是客家话呀?”廖竹宾说:“我们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伟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最大的民族——汉族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而客家话是汉族方言中的一种。我们汉族,始居中原,因古代战乱和饥荒,迁徙各地,被称为‘客家人’,其语言也被称为‘客家话’。你祖父就是客家人,清道光年间,从福建迁到广东归善县鸭仔埗。初以耕田为生,后改往香港打工经商,把我和你叔父廖竹岗培养成人。” 叔父廖竹岗,又名维杰,字紫珊,是香港社会的上层人物。曾任香港招商局总办和电报局总办。后来,廖恩煦在香港皇仁书院读书、谈婚时,都受到这位叔父的关照。这又是后话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廖恩煦逐渐懂得世事,心中开始萌生爱国之情。他了解到,旧金山这块地原是不毛之地,19世纪中期,这里发现了大型金矿,掀起疯狂的“淘金热”。来自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猪仔”华工们,成为廉价的淘金苦力。据当时粗略的统计,旧金山地区的夏季约有3万华工,冬季增至7万余人。除了淘金,华工还从事修筑铁路,建高楼、治涝洼等苦活。工作极为艰苦而收入低微,华工们用血汗造就了旧金山的繁华。1877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很多工厂倒闭,商业萧条,大批工人失业。资本家为了摆脱困境而狡猾地转移目标,把矛头指向华人。加利福尼亚州议会还制定了许多排华、反华律例。美国流氓、无赖之徒常在华人居住区寻衅闹事,焚烧华人财产,无故殴打华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排华浪潮。童年和少年的廖恩煦耳闻目睹这一切,逐渐体会到侨居异国“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苦味,也逐渐加深了思念祖国、思念故乡之情。 在一个月明霜冷的夜晚,廖恩煦默诵着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诵完后心绪难平: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在哪里?我的故乡现在怎样了? 1892年,廖恩煦年迈的父亲廖竹宾积劳成疾。那时,他的母亲梁氏已经病逝,而比他年长十多岁的哥哥廖恩焘已经回国当官多年了。身边只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廖静仪。15岁的廖恩煦开始操劳家务,帮父亲理财,常常和妹妹在床前照顾患病的父亲,喂药喂粥端茶倒水。他知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服侍有病的父亲是儿女应尽的孝道。廖竹宾在一双儿女的精心护理下,病情略有好转。 不久,廖竹宾按照旧中国的“冲喜”习俗,在病情稍有好转的情况下“续弦”,取张氏为妾。张氏也就成了廖恩煦的后母。 然而廖竹宾所谓的“冲喜”习俗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张氏入门后,虽然给廖家带来一阵喜气,也照顾廖竹宾饮食起居,但并不能减轻廖竹宾的病情。 1893年夏天,廖竹宾把儿子廖恩煦叫到床前,声音低沉地说:“我的油灯快尽了。我归天之后,你把我送回故乡,葬在故乡的山上,这叫落叶归根。记住啊,我们的根在中国!要永远爱自己的国家!” 廖恩煦心中一阵悲凉,重复着父亲的话:“落叶归根!我们的根在中国,要永远爱自己的国家!”“爹,儿记住你的话了。你放心吧!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后记

龙年伊始,接惠州市关工委、市委党校教授林炳良先生电话,言及市关工委正筹划出“朝阳读书”系列丛书,其中谈到“惠州三杰”廖仲恺、叶挺、邓演达值得大书特书,要我负责写《廖仲恺故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食粮。这是大好事,大德行,于公于私,善莫大焉。 我虽爽快允诺,然心怀惴惴,毕竟仲恺先生太伟大,有关先生之生平传略、历史功绩之论述,中外著名专家均有著述,笔者何能,担此履冰大任?幸笔者早年结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余德富老师,他是研究廖仲恺的专家,前几年出版的《双清传略》、《双清诗词书法集》、《廖仲恺遇难记》、《情系双清》等几部讴歌廖仲恺、何香凝革命生平的书就是他的研究成果。 我和余老师只是电话联系,他即欣然应允合作完成。原来,他退休后还任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关工委副秘书长一职,古稀之年仍热心为青少年写点塑魂励志益身心的文字。他回应得干脆,我也顿觉轻松。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余老先生对廖仲恺生平有关资料的掌握和洞悉,在他所著几部大作中反映出来的对仲恺先生有关材料的细心挖掘和精确审视,完全可以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形容。他对廖仲恺先生为革命而献身之大无畏精神的景仰之情,为激励后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辍笔耕的执着追求,简直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仲恺情结的现代版。 不到两个月,余老师就完成全书初稿,并附“仲恺大事年表”、“仲恺诗词选编”。全书按时间顺序,铺排史实,刻画人物,以叙为主,辅以议论抒情,故事性强,十分适合青少年阅读需求。我只是做点文字修饰校对,完全属于不揣浅陋。 而今此书即将付印,要交代的事情很多,但首先要感谢惠州市关工委主任林炳良先生,由他牵线,我结识了仲恺高新区关工委主任、义无反顾支持我们出书并亲自写跋的罗阳明先生;更应感谢仲恺区委书记钟一尔先生,他在百忙之中拨冗亲自审阅书稿,并欣然为此书作序;其次,要感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关工委主任张钜焕,他以弘扬仲恺精神为己任,提出把写廖仲恺故事作为两地关工委合作交流项目,力促出书。当然还要衷心感谢惠州市日月实业有限公司罗胜前总经理、惠州市绿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柏林先生、惠州市三阳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满芳先生、惠州市顺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桂棠先生,是他们怀着对仲恺先生的无限景仰之情,慷慨解囊,热心支持本书的出版。 诚然,还应由衷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是他们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讴歌时代主旋律为己任,为本书的出版提供有力的支持。要感谢的各位贤达还有很多,因篇幅所限,恕难道一一,在此一并致谢。 “无错不成书”,本书难免有错漏,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方文良 2012年6月18日


编辑推荐

《廖仲恺故事》以文学笔法,故事形式展现廖仲恺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一生及其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作为面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是一本通俗易懂、故事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小册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廖仲恺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