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爸爸妈妈的课本

张润林 张润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张润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

张润林  

前言

社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这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家长也不例外,为了教育好、培养好孩子,家长们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金钱,都给予极大的投入。高的投入并不意味着高的回报,许多家长发现,自己的期望往往不能完全实现,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在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啦?”“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管了!”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怎样才能使自己辛辛苦苦的投入有一定的回报呢? 这正是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与自身教育素质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孩子学习有课本,家长学习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课本,所以,本套书取名为《爸爸妈妈的课本》,就是为广大家长朋友的学习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借鉴的实用教材。本套书共有3册,包括幼儿版、小学版和中学版,覆盖了2—18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全国妇联、教育部在《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基础上补充修订,再次颁发了《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其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家长的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2010年2月,为进一步提高全国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共7部委联合颁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指导的纲领性文件,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依据。 本书就是根据《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所提出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及要求,从提高家长个人素质的视野来组织编写的。本书分三部分共16课,第一部分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成才观、学习观、子女观和成长观;第二部分是关于家长的个人修养,是幼儿期孩子的家长所必须了解与掌握的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家长的教育能力,包括教育策略和优化家庭环境。内容覆盖了从2—6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考虑到家长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并且切合家长实际的案例来组织编写。每一课的内容编排都由现象思考、个案启迪、阅读材料和活动设计四部分组成。首先从家长身边的熟视无睹的现象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家长思考,帮助家长在具体的案例中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同时,为了开阔家长视野、帮助家长理解和学习更多家庭教育知识,在阅读材料中提供了理论背景、案例和补充说明。并通过活动设计的方式让家长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最终实现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的目标。内容的编写体现了系统性、主体性、趣味性、实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 为了更切合家长的实际,增强可读性,在语言表达上,改变传统编写使用的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做法,改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尽量让家长以“主人”的方式参与到生动的案例中去,体验教育孩子的甜酸苦辣,感悟教育孩子的得与失,掌握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最终培养出成功的、出色的孩子。 这就是编写本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期望这样的目标能实现。 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愿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 张润林 2012年9月20日 于广东省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

内容概要

张润林主编的《爸爸妈妈的课本(幼儿版)》是根据《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所提出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及要求,从提高家长个人素质的视野来组织编写的。
《爸爸妈妈的课本(幼儿版)》分三部分共16课,第一部分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成才观、学习观、子女观和成长观;第二部分是关于家长的个人修养,是幼儿期孩子的家长所必须了解与掌握的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家长的教育能力,包括教育策略和优化家庭环境。内容覆盖了从2—6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书籍目录

教育观念篇第1课 多才多艺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第2课 快乐学习 ——如何科学引导孩子的早期学习?第3课 耳聪目明 ——如何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第4课 亲子游戏 ——如何理解幼儿游戏与建立游戏伙伴关系?第5课 健康第一 ——如何对孩子进行营养保健? 个人修养篇第6课 以身作则 ——如何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树立榜样?第7课 明白我心 ——如何遵循规律走进孩子心灵?第8课 情绪管理 ——如何对待与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第9课 生命教育 ——如何让孩子的生活更安全更精彩? 教育能力篇第10课 激励孩子 ——如何培养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孩子?第11课 抗挫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第12课 习惯养成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第13课 沟通无限 ——如何进行和谐的亲子沟通?第14课 与子同行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交往?第15课 温馨家园 ——如何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园?第16课 我上学了 ——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不要排斥与孩子玩游戏,要尊重孩子亲子游戏的需要 由于对亲子游戏认识不足,我们不少家长朋友会以各种借口来推诿或排斥与孩子玩游戏,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静怡爸爸一样,他认为不能与孩子玩游戏的理由有:其一,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老师带着孩子玩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孩子回来与我们一起玩游戏呢?这样做是不是老师没有尽到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其二,没时间或工作很累,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为人父母者都要为了生存而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自然少了,或者是因为工作太累而不想陪伴孩子;其三,放不下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架子,总觉得自己是长辈,不应该玩小孩子的游戏,怕被人家笑话,或者怕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屑与孩子一起游戏,“做乌龟,陪你一起在地上爬,你也想得出来”这种心态已赫然写在脸上。其实这都是借口,是为了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而找来的堂而皇之的既骗人又骗自己的理由,这样做不仅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亲子游戏的需要,放下为人父母者的尊严,改变与孩子玩游戏是幼稚无聊的观念,真诚地融人孩子的世界,在游戏中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在玩的过程中与孩子结成平等的玩伴关系。玩什么、怎么玩、什么时候结束,都应与孩子共同协商决定。 正如案例中的静怡一样,她非常渴望爸爸跟她一起玩游戏,哪怕是一次,仅仅一次都已经满足了,可是她爸爸就是不答应,哀求也没有用,静怡多么失望啊!更加让她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晓玲的爸爸是多么好,多么爱晓玲,而自己的爸爸却不爱自己,还说让自己去找晓玲爸爸玩,把自己“卖”了,多伤心啊!其实这个时候,静怡爸爸如果能放下自己的脸面,与静怡商量玩一次“乌龟运粮”游戏,然后自己再看电视休息,而静怡自己玩玩具,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既满足了静怡的需要,让她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和关注,身心愉悦,又能密切亲子关系,是一举多得的美事。 二、不仅要陪着孩子,还要融入孩子的游戏世界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超市购物”角色游戏:孩子当售货员,爸爸当顾客,孩子:“走一走、看一看哕!这里的商品又好又便宜。”(爸爸,你过来买东西啊!)顾客走过来啦,孩子:“顾客您好!请问你买什么东西?”爸爸若无其事地回应:“来一个雪糕吧。”孩子:“好啦!雪糕给您。”说完,孩子用手做了一个拿的动作然后递给爸爸,爸爸忍不住笑起来:“都没有东西。”孩子着急地说:“有啊!你接着啊。”爸爸只好伸手去接。(孩子又提醒爸爸,你还没有给钱呢。)…… 试想想,这样的游戏还能顺利开展下去吗?这样的游戏还有多少乐趣?许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位爸爸那样“迫于无奈”而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这种参与仅仅是游离于游戏边缘,看起来是与孩子一起玩了,但与没有玩一个样,因为并没有真正进入游戏里,缺乏了自主性与互动性,这样的游戏就会索然无味。还有,像案例中的静怡爸爸那样,让孩子玩玩具,自己在一旁看电视,这更是最低层次的陪伴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融入孩子的游戏世界里,做游戏里的一分子,做顾客有做顾客的样子,做乌龟有做乌龟的样子,那么就能真正成为亲子游戏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与孩子一起完成伟大的“游戏作品”,并在其中体验无穷的乐趣。 融入孩子游戏世界,我们在游戏中还要实时地变换不同的角色,当孩子在某个游戏中水平占优势时,我们要扮演游戏水平低的一方,使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发挥,此时孩子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交往能力得以充分培养,成功的体验为他们的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潜能得以发挥。而当孩子处于游戏水平低的一方时,我们万万不可替代孩子的主导地位,而应充当引领者,不要急于帮孩子下决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他们解决,而是先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让孩子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孩子累积经验的重要过程。孩子不能取得成功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当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后,就会感到很满足,从而获得乐趣,锻炼了心智。 三、不要把游戏当作上课,要寓教于乐 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自身知识、经验水平的先导,我们在与孩子进行游戏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我们成人的观点、思维方式来看待游戏,把游戏当作“上课”,对游戏进行指手画脚,这样做其实就是不懂得与孩子玩,无法进入到孩子的世界玩,甚至会伤害到孩子。 正如案例中的静怡爸爸当听说要扮演小乌龟时,说出了幼稚等话语,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又如,当孩子与我们一起玩搭建房子的游戏,孩子在房子的建设中可能正在尝试建造的过程,如果我们不理解,质问孩子:“你这是搭的什么呀?不是说搭房子吗?这是房子吗?”这样的话就会让孩子无从回答,也许他在玩的过程中本没有想我要搭什么,或者有可能游戏开始时说想搭一间房子,搭着搭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特别是4岁以前的孩子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的质问会让孩子有失败感,这时孩子可能会将搭好的一下子推掉,有可能就此抹杀了一位未来优秀的建筑师。 其实,孩子玩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我们不要时时作孩子的评判者、说教者,我们应该做孩子的保护者和教育者,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换个态度可能就不一样了:“哇!你搭这个好漂亮喔。”“我很喜欢这个拱形的门。”“还差屋顶就完成一座漂亮的房子啦!”“想一想,如果用不同的颜色的积木来搭房子,会不会更漂亮呢?”这样,我们同样可以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去影响孩子,使孩子在快乐地享受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此外,我们还要在游戏中帮助孩子学习行为规范,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当一个人有着良好的规范、规则意识时,他的人格也一定是健康积极的。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与几岁大的孩子讲大道理,可游戏却能帮助我们让孩子学习规范,建立规范,执行规范。例如:下棋游戏,我们要与孩子协商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制定后就要严格执行,不可以轻易改变,许多时候由于孩子好胜,输棋之后会耍赖:“我刚才没看清楚,悔几步棋!”“这局不算,再来!”“不好玩的,不玩了。”这个时候不少家长朋友为了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会迁就孩子,这样做就是违反了规则,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为了激励孩子的兴趣,我们不妨在游戏过程中不露声色地示弱,让孩子的游戏兴趣提高或保持在较好的状态,但规则是不能变的。当孩子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后,为他步人社会创设了良好的开端,也是他受用一生的财富,对他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规则不仅体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在生活中其他的方面我们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如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P57-60

后记

《爸爸妈妈的课本》小学版和中学版相继出版后,《爸爸妈妈的课本(幼儿版)》在广大读者的厚爱和呼声中正式面市了。本书在主编张润林老师的组织与带领下,从2011年8月开始策划、组建编委会、调查资料与撰写,到正式出版,历时一年多,倾注了编委会全体成员的大量心血。为了保持本套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案例生动、方法得当、切合实际”的一贯风格,更为了帮助家长切实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针对性、趣味性、操作性、实效性和应用性,编委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记录了丰富的来自于家长的真实而鲜活的案例,并在多次召开编写座谈会、购买和参阅大量家庭教育资料的基础上,反复讨论、拟定写作内容,数易其稿,最终完成此作。 本书适合家长朋友自己阅读,也可当作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教材。 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朋友理解和掌握本书的内容,编委会还会组织各成员在各幼儿园的家长学校进行巡回演讲,并把演讲的课件资料和现场录像制作成光盘,供家长朋友参考。 编写过程中,东莞市寮步镇人民政府教育办公室钟应芬主任和寮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陈境全校长高度重视,对本书的编写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并为调查、组稿、座谈会的召开提供了人力、物力的帮助和支持。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汪涛和尹坤玉老师,东莞日报社赵海霞,寮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贺日光和尹焕兴,寮步镇香市小学陈玉珍、钟丽华、殷景秋和蔡伟英,河滨小学尹瑞玲、郑小燕和熊丝,西溪小学陈升旭和曾水平,凫山小学蔡巧玲,横坑小学张海琴,石步小学谭雄峰,中心小学黄慧贤,香市幼儿园江旭芹,明珠幼儿园杨梅秀,星晖幼儿园黄静等老师参与了编写。还有,为了使本书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主编的朋友来自梅州市的邓明辉和陈丽萍夫妇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绘画了直观而有寓意的插图,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此外,本书编写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编委会全体成员的家人的支持,特别是主编的家人,正是他们的悉心照顾和默默奉献,才令编委会成员全身心地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在此也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可能还有各种不完善的地方,恳请同行和家长朋友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12年10月


编辑推荐

张润林主编的《爸爸妈妈的课本(幼儿版)》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并且切合家长实际的案例来组织编写。每一课的内容编排都由现象思考、个案启迪、阅读材料和活动设计四部分组成。首先从家长身边的熟视无睹的现象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家长思考,帮助家长在具体的案例中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同时,为了开阔家长视野、帮助家长理解和学习更多家庭教育知识,在阅读材料中提供了理论背景、案例和补充说明。并通过活动设计的方式让家长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最终实现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的目标。内容的编写体现了系统性、主体性、趣味性、实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爸爸妈妈的课本 PDF格式下载



小孩子也很喜欢看,她说看了以后,自己可以知道爸妈如何教育子女 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