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空寂的神殿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空寂的神殿 PDF格式下载



  这里剽窃一下萨义德的话,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彼岸和现世,同时交织在一个人的命运中,这两个城市同时属于这个人,领土交织着,历史也重叠着,当然,最常见的只是两者间的冲突。
  
  这本书对比了一下中国的神话体系和西方的神话,由现象切入原因的分析。不像西方,中国的神话难以找到完整的公认的如同赫西俄德笔下的神谱,中国的原始神话总是割裂的,独自成体系的,有所碰撞,也很多出现在了神话历史化,世俗化的进程中。可能是由于中国早期文字太过复杂,当那些口口相传的原始地域性的神话,还未来得及真正地整理成形,付诸笔端,中国的文明社会依然到来,帝王已君临天下,军队已囊括四海,政治已并吞八荒,已不再存在适合作为一个人而具备的原始想象力生长的土壤了,那些缥缈的愿景和美好的理念,在政治的需要下,可利用的便被根据需要加以篡改,形成历史神话和传说,不需要的,便被打入冷宫,扣上怪力乱神的名号。
  
  可能像山海经,天问,庄子托物言志的记录中,那些现在看来古怪的描写,在现世范畴内,找不出来其安放之地。但毕竟,这些记录着人的想象力的文字,是人之间最可能共通的情感寄托,代表着人对现实的恐惧与抗拒,那些人格化的理想反映了人对自身的有限性的思考和对现实矛盾的取消,这是可以作为后来的文学,哲学,甚至全新的政治制度构建的土壤,因为这是人最本源的最直接的诉求反映,是人在童年时,还未顾及所谓政治语境时的原始呐喊。
  
  本书的观点,原始神话向历史神话过渡,最明显的发端应该是在殷周过渡时期。殷商还属于宗教崇拜阶段,有诸多复杂的仪式,把远古神话中的神祗作为自己的祖先,文化体系还是偏宗教化崇拜的。而周室发于一隅,知道艰苦奋斗和现世的努力会令自己生存下来,并带来丰厚的回报。所以不再奉行那缥缈的虚无的宗教崇拜,下大力气改造商文化,炮制了天子概念,将从前大量的神话人物进行世俗化的分封,在历史中为其寻找一个安身之所,这个过程在汉朝有过之无不及,并且后来的王朝,都喜欢从原始神话中为自己找一个祖先牌位,而且越靠后的朝代在神话中立的牌位还越要靠前,表示自己对前朝的取而代之是从血统上更正统,伦理上上更名正言顺的。就这样,由于现世的政治需要,某个利于现世的组织管理的伦理框架需要被设计出来,由于伦理需要世俗的感染力,于是就拿人们最敬畏的远古神祗来在历史中现身说法。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具备了凡人不具备的力量,但其仍然是诸多悲剧的主角,因为英雄逃脱不了宿命,那时人们对命运是恐惧的;后来的先知,带领着人们和命运进行着反抗;而天子,完全是以天命自居,替天巡牧四方,他已确信自己就是那个被神所拣选的儿子,俨然成为了天命的代理人,直接管理者人们在世俗框架内的一切。
  
  如果说,中国的历史,由于这片土地的丰产,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整个世界历史中,相对较早地速速脱离了自然的生存状态,而由原始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落国家而进入真正的具备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国家,这个过程是必然的,虽然充满了杀伐和血腥,但起码结果是令其他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苦苦挣扎的人羡慕的,那么,急迫的政治干预,早熟的世俗伦理,夭折的想象力,却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现世的泥潭中挣扎,疲惫,麻醉,在感到无力突破现世的宿命时,人们只能去继承早已设计好的制度框架,并且继续等待下一个轮回。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是中国选择了帝国制度,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的帝国可以生存两千年并且经历了那么多次的毁灭它竟然还可以借尸还魂,这样一个现在看来不公平的制度为何可以不断地等待并拣选自己所需的代理人,为何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此热衷于现世框架内的游戏而对外面的世界似乎毫无兴趣。问题是令人困惑的,答案也一定是令人痛苦的。


  八十年代出的书,不知道为什么没再版。
  其副标题是“中国文化之起源”
  其中分析为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的原因(中国人精神分裂),很有深度,具体内容忘了,唉......回头重读下!


这段评论好,只这点我不同意:
却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现世的泥潭中挣扎,疲惫,麻醉
立足现世的,淡泊的中和的坚韧的思想和美,是作为草食系文化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特点,谁说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快乐呢,这里只是文化差异,没有哪边更高明更幸福之分。在我印象中,西方神话中的神总是玩弄世人命运于指掌中,所有的大洪水神话只有我们的女娲站在人这边帮助人类。华夏的童年结束得早了点是真的,不过到现在中国依然没有好的童话故事给孩子看让人担忧。


西方伦理的轨迹中,自有它的痛苦所在,也自有选择了它的人们去承担,一如我们国家现在所经历的像是山寨了的150年前西欧的境况。我不知道中国的历史轨迹算不算是人们由自己的意志选择的,我所感受到的中国历史中,人们少有那种49年建国初时候那种政治宣传片中常见的以国家为己任,对社稷有担当的劳动者的精神状态。
可能"挣扎,疲惫,麻醉"三个词用的算不得什么褒义,只是我在考虑,辜鸿铭所言的中国人以一种成熟的理性智慧却葆有孩童般的心灵生活,这种精神状态和加缪笔下西绪福斯的那种他人看来近乎绝望的乐观,到底有多大差异,或者有多大联系。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中国人如何才能去真正认识自己身体里那种属于这片土地的古老的灵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