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陈荣富 四川人民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四川人民  

作者:

陈荣富  

页数:

755  

Tag标签:

无  

前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时间内,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缺乏深入、系统和实事求是的研究,因而未能完整地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由此对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比较系统的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并且从那时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可以在该领域的研究者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但由于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深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概念界定不明确。研究对象的不确定,势必影响研究的科学性。(2)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往往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视为他们关于宗教的论述的简单相加,把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前的、不成熟的、带有旧哲学痕迹的某些鲜明的形容、生动的比喻和犀利的批判当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而没有把它们放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去思考和评判,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3)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基础,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极为浩瀚,且艰深难懂,因此,许多人常常依据“语录摘编”、“文选摘编”进行研究,鲜有潜心做艰辛的文本研究者,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水准。(4)重视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研究,忽视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因而片面地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只是经济学著作,其对宗教的论述只是把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现象同宗教作类比,忽视了它对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意义。(5)对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卓越贡献研究不深入。(6)对马克思晚年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中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笔记》从根本上转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性质和原始宗教的性质及文化功能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对《笔记》研究的薄弱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水准。(7)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是同他们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区别于其他宗教学者、学派的宗教思想的重要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或者虽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但却不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难以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和优点。  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并不等于本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只是本书追求的目标,本书试图克服上述不足,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由此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制定宗教政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时间内,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缺乏深入、系统和实事求是的研究,因而未能完整地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由此对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比较系统的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并且从那时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可以在该领域的研究者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但由于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深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概念界定不明确。研究对象的不确定,势必影响研究的科学性。(2)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往往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视为他们关于宗教的论述的简单相加,把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前的、不成熟的、带有旧哲学痕迹的某些鲜明的形容、生动的比喻和犀利的批判当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而没有把它们放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去思考和评判,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3)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基础,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极为浩瀚,且艰深难懂,因此,许多人常常依据“语录摘编”、“文选摘编”进行研究,鲜有潜心做艰辛的文本研究者,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水准。(4)重视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研究,忽视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因而片面地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只是经济学著作,其对宗教的论述只是把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现象同宗教作类比,忽视了它对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意义。(5)对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卓越贡献研究不深入。(6)对马克思晚年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中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笔记》从根本上转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性质和原始宗教的性质及文化功能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对《笔记》研究的薄弱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水准。(7)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是同他们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区别于其他宗教学者、学派的宗教思想的重要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或者虽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但却不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难以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和优点。  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并不等于本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只是本书追求的目标,本书试图克服上述不足,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由此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制定宗教政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

  陈荣富,1943年11月生,福建省龙岩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哲学系主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现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硕士生导师。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有个人专著《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新论》《比较宗教学》《宗教礼仪与文化》《浙江佛教史》等十部。并在《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新华文摘》等报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先后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一项(国家级四项,其中一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获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待深入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副产品或伴生物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含义的再界定一、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念的外延不包括党和政府的具体宗教政策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第四节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一、方法的层次性与重要性二、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研究是基础性工作三、把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主义方法统一起来四、把科学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第一节 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一、中学时代:自然神论的启蒙主义立场二、大学时代:转向唯心主义无神论第二节 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解放作用二、《莱茵报》时期投身政治斗争的影响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四、《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新发展第三节 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确立一、《德法年鉴》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史上的意义二、关于宗教异化与“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三、关于宗教约束与世俗约束的关系的精辟分析四、关于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关系的初步认识五、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的精彩解析第四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一、《导言》的哲学性质从整体上仍属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二、《导言》的宗教观从整体上仍然停留在唯心主义的水平上三、把《导言》视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的原因分析第五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崭新成果二、“劳动异化”是阶级社会宗教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根源三、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四、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宗教消亡的途径五、《手稿》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第三章 恩格斯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第一节 从反对宗教虔诚主义到怀疑基督教一、对宗教虔诚主义和正统神学的批判二、对基督教信仰从局部怀疑到整体怀疑第二节 通过施特劳斯走向唯心主义无神论一、从“青年德意志派”到崇信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二、对黑格尔“现代泛神论”的信奉三、在批判谢林中达到唯心主义无神论第三节 通过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无神论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影响二、对卡莱尔唯心主义宗教观的批判及其局限性三、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超越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一、宗教冲突背后隐藏着经济利益冲突二、共产主义是真正的无神论社会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总根源四、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第一节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标志性论著第二节 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观的总批判一、从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到同它彻底划清界限二、全面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宗教观第三节 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阐明宗教的世俗基础一、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宗教之谜的道路二、实践本体论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第四节 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一、费尔巴哈建立在抽象人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宗教观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三、宗教学说史上宗教观的革命变革第五节 揭示了宗教发展变化的根源,使宗教史成为一门科学第五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化第六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卓越贡献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第二次飞跃第八章 列宁的宗教思想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发展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现时代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20世纪前50年,我国学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过系统研究,难以见到相关著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所当然成为党和国家制定宗教政策的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制定了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宗教政策。这个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是翻译和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宗教问题的著作,以及苏联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的论著。新中国成立之初,天下图书公司出版了《社会主义与宗教》一书,该书收入了列宁的《社会主义与宗教》、《论工人阶级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与宗教和教会有关的阶级和政党》等文章;东北新华书店出版了《宗教问题选辑》,收入了恩格斯对宗教问题的部分论述、斯大林论党对宗教的态度、荣孟源的《美帝利用宗教侵华举例》以及吴黎平、艾思奇、邹韬奋和苏联学者米丁·费奥多洛夫等人的文章。1950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题为《两本马列主义论宗教的书》的文章,介绍了这两本书的内容。1954年又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一书,辑录了马克思、恩格斯自1842年到1894年关于宗教的论述,《文史哲》1955年第7期发表了葛懋春的文章,对该书的内容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