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劼人画传

李怡,王琳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怡,王琳 著  

页数:

161  

Tag标签:

无  

前言

对于四川的读书人特别是成都的读书人来说,“李劼人”是一个比较熟悉的名字,然而,在中国既有的现代文学的知识系统当中,他却并不是一个十分显赫的经典作家。传统的中国现代作家座次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李劼人的四川同乡占据两席,但由此而标示出的四川文学的辉煌却似乎长期掩饰了李劼人个人的独异与光彩,混同于沙汀、艾芜、何其芳、方敬、陈敬容甚至陈翔鹤、陈炜谟、康白情等作家群体当中,李劼人作为现代小说家的前所未有意义、李劼人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价值都在很大程度上被隐蔽了起来。当然,在研究界,人们对李劼人也还有“中国的左拉”、“东方的福楼拜”等等美誉,不过,一位中国作家的创作成就还需要借助遥远的外国作家的名字加以说明,这多少还是有点理不直气不壮的意思。 李劼人的被遮蔽可能有多种原因,而现代中国文化特有的“中心一边缘”格局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分配亦如它的政治体制一样有着金字塔式的结构,也就是说,少数政治中心城市占有了国家的主要资源,拥有绝对的话语控制权,其他地域只能甘居边缘,成为文化的“被灌输者”、“接受者”、“倾听者”与“服从者”,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文化价值,任何来自边缘的声音几乎都不具有更大意义的影响力,边缘只有被中心所接纳或者努力挤入中心、成为中心之一员才可能真正彰显自身的价值。现代中国社会“工业化”、“商业化”的总趋势是多种地域视角与多种价值取向的出现,然而,这却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加以完成的“趋势”,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北京作为现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上海作为现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占据着国家的文化主宰地位。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都需要以这两个城市为根据地,最常见的作家生存故事常常就是不断上演的“双城记”。 不错,我们也有来自西南内陆腹地的庞大的巴蜀作家群,不过,事实很清楚,一位来自西南边缘的作家只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才有机会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只有主动进入京沪文化圈成为它们的话语代言人才有机会在全国范围内证明自己,也最终证明自己的地域。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李劼人的同乡郭沫若与巴金既是中国现代作家的当然的典范,也是巴蜀文学的当然的典范,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与他们从西南进入了中国文化的中心密切相关。郭沫若一生步履匆匆,都不离中国社会最活跃的政治中心地区,从上海、广州、武汉到北京,他的文学的步伐紧追着现代政治不断流变的中心;巴金的名字则长期与现代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中心——上海联系在一起。正如郭沫若的“凤凰”与“女神”都直接概括着现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变化一样,巴金的“家”与“寒夜”也早已摆脱了成都和四川的乡土的影子,成为一个巨大时代的变迁的写照。 然而,成都作家李劼人却有着特别固执的地域情结。虽然他踏上过欧洲的土地,师法过欧洲的自然主义写作艺术,虽然他也有机会奔走于中国其他地区,但是成都、巴蜀始终是他不能离舍的生存之根,不仅是生存,就是写作本身,也总是绕不开乡土的历史、风俗与人情,当然,这也是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谈论。不过,当巴金把成都的“高公馆”当做中国公馆来加以谈论而竭力回避它的地域特色之时,李劼人却更愿意将中国的历史具体化为地域生态的一种专注的展示,而且,方言的铺陈也是那样的有滋有味。 是的,成都作家李劼人就是这样“甘居”于西南一隅,他对乡土文化的津津乐道使得他被依然存在的“中心一边缘”的等级格局所排挤,退出“广大中国读者”的视线范围,放弃了在中国文化中心城市发言的机会,也就丧失了传播思想的可能。 问题是,边缘究竟还是不是中国社会与人生的独特存在形式?中国文学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描述是不是应当以多种地域的多重景观为目标?如果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就应当承认,是我们固有的文化等级次序出了问题,而不是“甘居”边缘的李劼人出了问题;是我们文化等级次序影响下的读者心态出了问题,而不是李劼人执著的艺术追求出了问题。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激发着新的地方性的反思,而世界性的视野更鼓励着民族性的追求,李劼人的独异与光彩不是更黯淡了而是更加地引人注目了,他对巴蜀地域看似“狭小”的表现恰恰不是让我们的目光变得更逼仄了,而是更精确更深邃了。阅读李劼人的巴蜀风物不是仅仅只懂得了四塞之地的巴蜀而是更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生的幽微与细节,而且,“边缘人”的处境也造就了“边缘人”一种独有的自由心态与精神气质,散发着巴蜀文化特点的这种精神气质同样是李劼人的个人魅力所在。 这或许就是一位甘愿驻守边缘、甘愿以边缘为家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匠心独运之处。 今天,让我们来追踪“边缘人”李劼人,重新品味这隐蔽的经典,也就有了一番独特的意义。

内容概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川籍作家李劼人是一个特别的现象。乡土与异域,现代与传统,官场与江湖,学界与商界,林林总总的人生形态在他的生命中交会,形成了如此奇异的组合,他的文字更是这些奇异组合的生动而深刻的呈现。《李劼人画传》以简略的文字勾勒出李劼人多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成就,展示了作家笔下激荡的时代历史进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李劼人画传》中还收录了李劼人生平活动和作品著述图片100
余幅。本书由李怡、王琳著。

作者简介

李怡,1966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主要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及现代巴蜀文学。
王琳,1981年生于湖南郴州,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写作理论。

书籍目录

引子 隐蔽的经典
第一章 生存在边缘
1.经历司街
2.磨子街杨家大院
3.江西
4.鄱阳湖
第二章 “杂色”人生
1.激荡的学生时代
2.官场
3.“李老懒”
第三章 法兰西
1.从成都到巴黎
2.文学的法兰西
3.他乡,故乡
第四章 “死水”中的“大波”
1.报人、教授、实业与写作
2.君子为什么近庖厨
3.奔走成渝
4.“死水”中的“大波”
第五章 “天魔之舞”的时代
1.“劫老”
2.“菱窠”主人
3.“天魔之舞”的时代
第六章 风波、余波与大波
1.新政坛与新文坛
2.风波中的“大波”
3.“我想写到八十岁”
附录一 李劼人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 李劫入主要作品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成都老家,现在只剩曾祖母周氏、祖母彭氏、病母杨氏三代寡妇和家祥这一根独苗。家中生活只能依赖曾祖父、祖母所积存的几百两银子的微薄利息艰难度日。此外,便只有祖母每月制作出售“殊砂保赤丸”的七八元收入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整日操劳,殚精竭虑。这让家祥深深地感到了女性的伟大与辛酸,启发了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春,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家祥顺利地考入华阳中学戊班继续求学,姑爷刘碧仁每学期资助他五十元的学费。后来,为了一个同班同学受欺侮,他仗义相助,得罪了学校监督(即校长)陆绎之,后果可想而知——家祥竟然被勒令从中学降入小学!年轻气盛的他愤然退学。 李家祥决定报考其时四川省的最高学府——四川高等学堂的附属中学。四川高等学堂创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三十三年秋季,开办了附属中学。 投考这一天,家祥见到了一位德高望重、受益终身的良师——刘士志先生。刘先生不过三十多岁,有着清明、正直的目光。他是当时附属中学的监督,在他的努力下,四川高等学堂附属中学更名为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拥有了独立的用人、行政权,经费也都自主开支,成为一种半独立的中学。 十七岁的李家祥算是当时班上年纪最大的,他个头不甚高,一片烧疙瘩的脸上有一双灵活的眼睛。因为很爱整洁,后博得一个“精致”的绰号,同学加以敬爱之意,便成“精公”了。 华阳中学的退学风波已经在家祥的心里埋下了叛逆的种子,对于学校、对于老师,他似乎总怀有不满。头一次上课,刘先生就走到他的座位前,察看他的名字。他就阴阳怪气地回答:“还是这个名字,并没有改。”不过,刘先生光明、公正,就是对于桀骜不驯、动辄犯规的学生,他也是一样地喜欢。对于家祥的出言不逊,他并没在意。 又有一次,家祥和同学张新治开玩笑,互相散发四六文传单,彼此讥骂。无意之间,被刘先生查获了两张,便向二人查问,张新治便矢口否认。刘先生又问家祥,并故意说:“两个人共犯,处分要轻些的。” 但家祥决意不牵引张新治在内,就顶回道:“都是我一个人做的。我不要人分过。请你处分我一个人好了。” 刘先生微微笑了笑:“那没别的说头,记两大过。”这时家祥已经记了十一小过,若再记两大过,按学校规定他就将被斥退。于是,刘先生又改口:“暂时先记一大过五小过。” 大过、小过的确记了。但家祥感受到了来自刘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此,他暗暗用功,努力学习,并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先生也由此对李家祥另眼相看,再不把他当做一个浮嚣而油滑的城市子弟了。 当时,四川高等学堂附属中学的文科教员水平是很高的。位列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刘豫波先生教授国文课。豫波先生是光绪年间的拔贡,精通书画,道德文章,名重一时。这样一位造诣深厚、德高望重的良师不仅教授给家祥丰富的知识,更给予他艺术的熏陶。另有英语教员杨沧白则是秀才出身,他早年研究国学,后又入重庆译学会学习英文。家祥在这些良师的教导下,学习进步很快,一学期之后,因为成绩优秀,便与周太玄、魏时珍等由丁班升入了丙班,与王光祈、曾琦、蒙文通同班。 家祥这时最大的嗜好是读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红楼梦》《花月痕》等等广泛涉猎,还阅读了翻译的外国小说,如美国华盛顿·欧文的《旅行述异》、英国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又名《大卫·科波菲尔》)、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及《迦茵小传》《红礁画桨录》《香钩情眼》《海滨杂志》,等等。“在当时凡是可以命名为小说而能够到手的东西,无论新旧,无论文白,无论著译,他似乎是没有不读的”。P14-17

后记

为李劼人先生立传,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这不仅仅因为我是巴蜀人,也曾专门从事过巴蜀现代作家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李劼人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一个特出的现象,乡土与异域,现代与传统,官场与江湖,学界与商界,林林总总的人生形态都在他的生命中交汇,形成了如此奇异的组合,而他的文学更是这些奇异的生动而深刻的呈现。激荡的现代历史没有改变他自居边缘的选择,而边缘的生存丝毫也没有影响他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睿智与深远,这其中当有多少人生的奥秘与思想的奥秘呢!虽然一本简明的画传尚不足以展示其中的细节,但我相信,这就是我进一步走进李劼人世界的起点。 本书是精诚合作的产物,由我提出全书的框架设计及基本思路。由王琳写作初稿及作为全书基础的“年谱汇编”,然后再经过我的调整并完成定稿,在这一过程中,王琳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基础性工作。 感谢李眉女士生前为本书写作所提供的帮助,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王定宇女士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单位和个人! 李怡


编辑推荐

对于四川的读书人特别是成都的读书人来说,“李劼人”是一个比较熟悉的名字,然而,在中国既有的现代文学的知识系统当中,他却并不是一个十分显赫的经典作家。这或许就是一位甘愿驻守边缘、甘愿以边缘为家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匠心独运之处。 今天,《李劼人画传》让我们来追踪“边缘人”李劼人,重新品味这隐蔽的经典,也就有了一番独特的意义。本书由李怡、王琳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劼人画传 PDF格式下载



好书配好图


李劼人是一个美食家,本来想从这本书里找一点李劼人的烹饪思想之类的资料,不理想。


真正李劼人的图片很少,文字也是东拼西凑,不负责任的一本书,对于刚开始了解李劼人的读者也许还可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