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精忠报国故事

张云风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云风  

页数:

285  

前言

忠道和孝道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一忠一孝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塑造、道德培养、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价值取向,乃至国家的统一、繁荣与强盛,发挥了并仍在发挥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在道德范畴,忠是由孝衍生出的一种道德观念与行为,产生的时间比孝晚得多。春秋末期,当《孝经》问世,孝道确立,孝文化已经相当系统与完善的时候,忠还只是一种道德观念,出现在人们意识里和社会生活中。那么,什么是忠呢?众说纷纭。直到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才作了比较权威的解释: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中,中声。”注云:“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据此可知,忠的本义是“中”是“敬”是“肃”是“尽心”,也就是恭敬、真诚、正直、竭尽心力、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的意思,概言之便是“一其心”。 初始,忠的内涵与外延相当宽泛,其主体与对象包括所有社会成员,可以运用在君臣之间、君民之间、宗族成员和家庭成员之间、主仆之间、朋友之间、生人与死人及鬼神之间,体现为全社会共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当时虽然已有君臣、君民之间政治意义的忠,但这种忠尚未绝对化,君王和臣民双方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孔子创立儒学,以仁为核心,以孝为根基,忠虽然隶属于儒学,然其地位无法和孝相比。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勃兴,随着宗法势力的没落和郡县制的推行,君王的权力大大加强。与此相适应,统治阶级大力推崇、标榜政治意义的忠,强化臣民在政治上对君王的绝对依附与服从,忠的发展势头强劲,逐渐与孝并驾齐驱。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忠与孝一起,也就成为儒学思想中两大支柱性道德与行为标杆。大约在唐朝,产生一部重要著作《忠经》。该书解释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阐述忠为天下至德,是衡量、评价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实行、感知),莫大乎忠”。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标准,强调各尽其忠,主要是臣民对君王尽忠。书中的《保孝行章》一面肯定“夫惟孝者,必贵于忠”,一面又说“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故得尽爱敬之心以养其亲,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行其孝必先以忠”,只有“竭其忠”才能“保孝行”,忠的重要程度明显已在孝之上,于是便有了“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当忠与孝发生矛盾甚或对立时,只能先忠后孝,或尽忠舍孝,而不是相反。《忠经》的问世同样是个标志,标志着忠完成了从道德行为观念向道德行为准则的转变,堪与孝文化相比美的忠文化就此诞生。 中国忠文化和中国孝文化一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且看条目陆续增加的《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返)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覆)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真诚)翊赞(辅佐)曰忠。”二十二个“曰忠”,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鲜明地昭示:忠历来就是和国家、人民、民族的利益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忠于君王固然是忠,但若仅仅局限于此,那是片面是狭隘,极易导致“愚忠”。 不过,忠又确实离不开君王。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性质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王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的代表和象征。鉴于此,古人尽忠,集中体现在忠臣这个群体上。 中华历史五千年,忠臣的队伍十分庞大。其中特别值得称道与颂扬的是,一大批既忠于君王,更忠于国家、人民和民族的精忠报国人物。他们最懂得忠的大义,“一其心”地人做事,恭敬真诚,正直无私,嫉恶如仇,奋不顾身。尤其是当国家、人民、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们挺身而出,忠心耿耿,铁骨铮铮,抗击邪恶和分裂势力,抗击异族和异国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无数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道德品行体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气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光辉如日月,永恒同时空。精忠报国人物是忠臣群体的佼佼者,更是中华儿女的佼佼者,堪称时代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支柱、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功勋魅力,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人永远起着示范、鼓舞、激励、鞭策的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忠臣不复存在。但忠烈的品质和精神没有消亡,也不会消亡,忠诚、忠贞、忠正、忠直、忠信、忠武、忠勇、忠义、忠毅、忠心耿耿、忠心不二、忠贞不渝等,始终是最崇高最闪光的道德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忠的内容与标准与时俱进,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主要表现为热爱和忠于祖国、人民、中华民族,热爱和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矢志不渝地为之而奋斗,勇于担当,必要时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忠观念和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忠观念和忠文化的教化、感染、熏陶下,历史上涌现出的精忠报国人物难以数计。历朝史学家都很注重为精忠报国人物立传扬名,记述他们的事迹,讴歌他们的品德与功勋。这本《中华精忠报国故事》,继承传统,从灿若繁星的中华精忠报国人物中,精选四十二人,用简约的文笔,再现他们用忠诚用执著用心血用生命书写的轰轰烈烈的壮美人生。人物分布兼顾各个朝代,人物身份涵盖多个层面,事迹均有史实依据,精忠报国方式多种多样。但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能阅读本书,喜爱本书,从中认识到体会到忠的底蕴忠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生活,在各自事业上有所建树和贡献。 张云风 2011年9月于西安

内容概要

中华历史五千年,一大批既忠于君王,更忠于国家、人民和民族的精忠报国人物,最懂得忠的大义,“一其心”地做人做事,恭敬真诚,正直无私,嫉恶如仇,奋不顾身。尤其是当国家、人民、民族处于危难之时,他们挺身而出,忠心耿耿,铁骨铮铮,抗击邪恶和分裂势力,抗击异族和异国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无数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道德品行体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气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光辉如日月,永恒同时空。
精忠报国人物是忠臣群体的佼佼者,更是中华儿女的佼佼者,堪称时代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支柱、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功勋魅力,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人永远起着示范、鼓舞、激励、鞭策的作用。这本《中华精忠报国故事》,继承传统,从灿若繁星的中华精忠报国人物中,精选四十二人,用简约的文笔,再现了他们用忠诚用执著用心血用生命,书写的轰轰烈烈的壮美人生。人物分布兼顾各个朝代,人物身份涵盖多个层面,事迹均有史实依据,精忠报国方式多种多样。阅读《中华精忠报国故事》,从中可认识到体会到忠的底蕴、忠的力量,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生活,在各自事业上有所建树和贡献。本书由张云风编著。

书籍目录

剖心观窍——子比干
摄政归位——姬旦
射车辅君——管仲
璧光缶音——蔺相如
悲国沉江——屈原
长城巍巍——蒙恬
父子双忠——周勃、周亚夫
凿空伟业——张骞
舅甥英雄——卫青、霍去病
牧羊望日——苏武
异域奇功——班超
鞠躬尽瘁——诸葛亮
舞剑击楫——祖逖
运筹决胜——谢安
汉人胡相——王猛
冶金锻器——魏徵
游学怀国——玄奘
识奸罢相——张九龄
抗叛叱贼——颜真卿
砥柱磐石——郭子仪
雪夜擒凶——李想
捐躯殉国——杨业
沉浮荣辱——寇准
铲奸除恶——包拯
刺血抗金——李纲
尽忠报国——岳飞
传诏击鼓——梁红玉
良匠神人——耶律楚材
丹心正气——文天祥
海洋史诗——郑和
保京卫国——于谦
平倭安民——戚继光
筑城戍边——袁崇焕
跨海逐夷——郑成功
东海霹雳——施琅
寻根归国——渥巴锡
禁烟抗英——林则徐
用兵新疆——左宗棠
碧海忠魂——邓世昌
肝胆昆仑——谭嗣同
附录
《忠经》及白话译文

章节摘录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帝辛,极其荒淫残暴,把直言进谏的叔父比干剖心观窍,帝辛因而被贬谥“纣王”(《谥法解》:残义损善日纣),比干则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比干姓子,生活在公元前11世纪,沫邑(今河南卫辉北)人。他的父亲是商朝倒数第三个国君帝太丁。帝太丁死,其子子乙继位,称帝乙。比干二十岁时便任少师,辅佐帝乙处理国事。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注重冶炼铸造和富国强兵,在子氏家族成员中,算是个有头脑有才干的开明人物。帝乙长子叫子启,其母是妃子;小儿子叫子辛(一名受),其母是帝后。按照子以母贵的原则,帝乙确定子辛为太子。帝乙死,子辛顺理成章地继位,称帝辛。比干实为帝辛的叔父。 《史记·殷本纪》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在一次战争中,掠得美女妲己,百般宠爱,“妲己之言是从”。为了妲己,他命乐师师涓为她作“新淫之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又征发数万民夫,花了七年时间,在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造一座宫殿,周长三里,高百丈,叫鹿台。宫中凿一玉石镶砌的大池,池里装满美酒,称“酒池”。池周装饰色彩绚丽的绢帛,悬挂一串串烤肉,称“肉林”。帝辛和妲己经常带领侍从,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在酒池中泛舟。渴了,随手舀酒池中的酒喝;饿了,随手取肉林上的肉吃。甚至命很多青年男女,裸体相逐,以供笑乐。朝廷政事,一塌糊涂,“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 帝辛采用残酷手段,镇压怨上的百姓和反叛的诸侯。他创制一种酷刑,以铜作柱,上涂油脂,用火烧红,让所谓的犯人,在铜柱上爬行,烤焦致死,叫“炮烙”。还有把人剁成肉酱的,叫“醢”;把人割成肉条的,叫“脯”。姬昌(周文王)、九侯、鄂侯位列三公,婉言进谏,奉劝天子应以国家大事为重,施行仁政。帝辛讨厌大臣对他说三道四,命把九侯处以醢刑,把鄂侯处以脯刑,把姬昌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监狱。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到监狱探望父亲。帝辛竟下令,把伯邑考杀死,烹为肉羹,送给姬昌食用。姬昌是西方方国周国的首领。周国人为营救首领,忙向帝辛进献美女、骏马和珍宝。帝辛一高兴,便释放了姬昌,并赐予弓矢斧钺,允许他征伐其他诸侯,号称“西伯”。姬昌回国,实行与帝辛完全相反的政策,发展生产,爱护百姓,任用贤才,训练军队,从而使周国迅速强盛起来,政通人和,欣欣向荣。 商朝众多大臣清楚地看到了周强商衰的严峻形势,纷纷进谏,指出帝辛若不改弦更张,那么商朝必亡。但是,帝辛刚愎自用,置若罔闻,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意思说,他是天子,不论做怎样的事情,包括坏事,都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子启进谏,被赶出朝廷;箕子进谏,被关进大牢;商容进谏,被罚做奴隶。比干也加入到进谏大臣的行列。帝辛对这个叔父还算客气,只斥责他别多管闲事,并未采取严厉的措施。 姬昌为周国创建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显赫业绩后病死。太子姬发(周武王)继位,发誓继承父志,上下同心,推翻商朝。姬发在即位后的第九年,统领大军从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出发,举行一次试探性的伐商演习。参加演习的共有八百多个方国的诸侯,浩浩荡荡,直至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这表明,商朝已经分崩离析,人心皆向周国。帝辛呢?自以为是天子,依然傲气十足,宠信妲己和佞臣,花天酒地,忘乎所以。 比干面对此情此景,忧心如焚,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他的妻子妫氏和尚未成年的儿子子坚出面阻拦。妫氏说:“帝辛就是那个德性,早已不可救药,进谏等于白费口舌,又有何用?”子坚也说:“夏朝末年关龙逢向夏桀进谏,惨遭杀害。今帝辛无道,远胜夏桀,简直是个魔鬼。爹去进谏,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娘和我可怎么好?”妫氏担心丈夫,子坚担心父亲,母子二人说着,双双落泪。比干深情地看着妫氏和子坚,说:“君主有过,人臣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谏,非勇也;君主有过,臣子强谏,谏言不被采纳,因此而死,忠之至也。”为了商朝的江山和百姓,比干毅然告别妻子儿子,再去求见帝辛。 帝辛早就不喜欢多管闲事、喋喋不休的叔父了,故意回避,推说有事,三日不予召见。他说的“有事”,无非是和妲己饮宴歌舞,寻欢作乐。比干表现出了不屈的性格,就在鹿台宫前等候,非见帝辛不可。第四天,帝辛终于召见叔父,满脸不悦之色。比干跪地,沉痛陈说商朝岌岌可危的形势,说:“陛下可知天下人心么?现在人人都在诅咒:‘时日曷(何)丧,予(我)及汝(你)皆亡!’这是百姓发狠,要和陛下一起灭亡啊!” 帝辛冷笑,说:“我就是日,日升日落,永恒不已,百姓发狠,又奈得我何?” 比干说:“我朝自先王汤(商汤)灭夏,开国至今,已历五百余年。而陛下不遵天命,不振朝纲,不恤百姓,一味贪图享乐,这样会白白断送祖宗的基业呀!” 帝辛心火突突,说:“你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想要我怎样?” 比干说:“臣要陛下施仁义,行善德,挽回天道人心,莫蹈夏桀覆辙。圣人云:天道人心,失一者必失天下……” “够了!”帝辛脸色铁青,勃然大怒,厉声说:“这些话,你说过多次了,我不爱听!什么仁义善德?什么天道人心?在我看来,统统是胡扯!我拥有江山,我拥有军队,怕什么?你动不动就拿圣人之言来教训我侮辱我,还自认为是圣人。那好啊,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窍,今天倒要看看,你的心究竟有几个窟窿?来人,把比干拉出去斩了,我要剖心观窍!”P1-4


编辑推荐

忠观念和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忠观念和忠文化的教化、感染、熏陶下,历史上涌现出的精忠报国人物难以数计。历朝史学家都很注重为精忠报国人物立传扬名,记述他们的事迹,讴歌他们的品德与功勋。这本《中华精忠报国故事》,继承传统,从灿若繁星的中华精忠报国人物中,精选四十二人,用简约的文笔,再现他们用忠诚用执著用心血用生命书写的轰轰烈烈的壮美人生。人物分布兼顾各个朝代,人物身份涵盖多个层面,事迹均有史实依据,精忠报国方式多种多样。但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能阅读本书,喜爱本书。本书由张云风编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精忠报国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