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国时期-成都通史-卷七

何一民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何一民 著  

页数:

61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成都通史:民国时期》是记录从古至今成都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文明演进历程的大型通史著作,涵盖成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旨在揭示成都城市文明的基本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突出成都城市文明的闪光点,为成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养料,为成都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来自历史深处的智力支撑。

作者简介

何一民,男,生于1953年,四川成都人。现任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1 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多项。1996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01年被评选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书籍目录

概述 一、行政区划与人口民族 二、民国时期成都历史发展脉络 三、民国时期成都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现代城市控制与管理:警察与市政组织 第一节 警政与多元化的社会控制 一、警政的流变 二、警察功能的强化与改革 三、军警、保甲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现代市政机构的设置及嬗变 一、现代市政机构的雏形——市政公所 二、市政府的设立及其机构设置 三、市政府的嬗变 第三节 城市自治与议事机构 一、地方议会制度的演变 二、市参议会的建立与活动 第二章 演变与转型:城市发展与市政建设早期现代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建筑 一、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张 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 三、城市建筑的变化 第二节 城市道路与城市交通 一、城市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 二、城市交通的发展 第三节 市政公用事业建设 一、电力事业的发展 二、城市供水事业建设 三、通信邮政的兴起 第三章 鹅行鸭步:艰难而缓慢的经济转型 第一节 现代工业的缓慢发展 一、工业行业结构的变化 二、中国经济中心的西迁与成都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商业的畸形发展 一、军阀混战背景下商业的艰难发展 二、商业的畸形繁荣 第三节 金融业的演变 一、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消亡 二、银行业的兴起与金融中心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 近代交通的兴起 一、铁路的规划与建设 二、公路建设的勃兴 三、航空事业的兴起 第五节 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 一、农业耕作及其经营的变化 二、粮食生产的变迁 三、谷米的运销变化 四、土地形态与阶级结构的变化 五、地租与捐税变化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中心:新式教育的崛起与演变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新式教育的多元发展 一、教育改革与曲折发展 二、留法勤工俭学与留学教育 三、教育的兴盛与衰落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初等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教育与文化设施 一、社会教育的兴办 二、文化教育设施的变迁 第五章 传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居民生活状况与变化 一、洋货输入与市民消费品构成及消费习俗的改变 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市民消费结构的形成 三、市民消费观念及消费内容的变化 第二节 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服饰消费的变迁 二、饮食消费的变迁 三、居住消费的变迁 四、交通工具的变迁 第三节 城乡居民消费生活水平的变化 一、城市居民消费生活水平的变化 二、农村居民消费生活水平的变化 第六章 互动与嬗变:新文学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第一节 成都新文学的发展 一、早期白话文学的兴起与成都个性 二、抗战时期成都文学与城市文化的变迁 第二节 城市文化的互动与嬗变 一、报刊文学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嬗变 二、作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三、茶馆文化与作为文化公共领域的茶馆 第七章 新与旧的融和:社会娱乐文化的延续与更新 第一节 岁时节 日与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传统岁时节 日娱乐在民国时期的演化 二、新式节 日的兴起 三、庙会与市民的娱乐生活 第二节 博弈活动与市民的娱乐生活 一、传统博戏的演变与麻将、扑克的传入 二、博弈与市民的娱乐生活 第三节 戏曲与市民的娱乐生活 一、戏剧与曲艺的繁荣 二、观演场所的固定化与专门化 三、表演程式的更新及现代布景技术的应用 四、特殊观众群体:票友 第四节 电影、话剧传人与市民娱乐的变化 一、电影的流行与市民娱乐生活的更新 二、话剧兴起与市民的娱乐生活 第五节 体育、交际舞与现代音乐的传人及影响 一、现代体育的传入及影响 二、交际舞在中上阶层的流行 三、西洋音乐的引入和现代音乐的流行 第八章 现代城市病态:社会问题的突显及治理 第一节 主要社会问题及表现 一、烟毒泛滥 二、赌博盛行 三、娼妓问题 四、袍哥和土匪 五、失业与乞丐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治理及局限 一、社会问题突显的原因 二、社会问题的控制、治理与局限 大事记 后记 《成都通史》编纂委员会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民国时期成都公共空间的发展,不仅使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娱乐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更使公共空间叠加了社会教育、政治动员等多种功能。从各种社会组织的聚会到公众集会,从社会公益活动到政治组织的民间动员,公共空间逐渐具有了社会教化和社会政治动员等其他功能。随着公共空间的功能从社会日常生活领域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其对于城市早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也越发明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国成都公共空间的发展具有了现代化的意义。 三、城市建筑的变化 自清末至民国年间,受城市发展以及战后重建等因素影响,成都先后修建了包括民居在内的大量房屋建筑,这些建筑主要继承和延续了清代以来的传统建筑模式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的结构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多以传统的手法布局,建筑则多就地取材。 民国时期,从清代继承下来的传统建筑主要分为宫殿衙署、庙宇宫观、会馆、民居房屋等几个大类。其中,较著名的建筑有皇城的城门楼、明远楼、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文殊院、大慈寺、青羊宫、昭觉寺、鼓楼街清真寺等。这些建筑大都于明清时期所建,普遍采用木构架体系(仅少数为砖木结构),而以抬梁式结构为主(一般民居大都是穿斗木结构),即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以数层重叠的梁架,逐层缩小,逐级加高,直到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各层梁头上和脊瓜柱上承托檩条,在檩条问密排椽子,构成屋架,上盖琉璃瓦、筒瓦或青瓦。由于建筑物的全部重量由构架承受,墙壁只起维护和隔断作用,因此开设门窗或分隔室内空间皆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的用途和要求。成都的这些传统公共建筑的风格为庄严典雅、朴实无华,屋面基本上不采用琉璃瓦,一般为青瓦粉灰筒形埂,瓦当设有沟滴,其檐口构件如坊、檩、吊柱、柱顶斜撑、月梁、托脚、花牙子、挂落等装饰,多为石雕或木雕,一般无彩画。雕工有浮雕、透雕和镂雕等多种形式,纹样则有草木、花卉、动物、几何纹样等;墙体则多灰色、白褐色;梁柱多涂黑色、褐色。整个建筑给人以古朴轩昂、淡雅清丽的感觉。 清末至民国年间,成都先后修建了大量的房屋建筑,尤其以民间建筑为主。这些建筑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多采用了传统的布局手法,多就地取材。成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置按传统习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再以庭园为单位,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建筑在布局手法上多采用均衡对称方式,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庭园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纵轴线上先配置主要建筑,再于主要建筑两侧和对面布置若干座次要建筑,组合成封闭性空间,称为四合院。另一种庭院布局称为“廊院”制,即在纵轴上建造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于庭院左右两侧用回廊将若干单座建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即称为“廊院”。此外,有的巨大建筑群则以重重院落相套,向纵深方向发展,横向则配置门道、走廊、围墙等建筑,分隔成若干互相联系的庭院。


编辑推荐

《成都通史(卷7):民国时期》由何一民编著。《成都通史(卷7):民国时期》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国时期-成都通史-卷七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