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苗纪略 研究
2008-9
贵州人民出版社
马国君
333
330000
无
《平苗纪略研究》一书贯穿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高度重视时空域的转换,极力恢复雍正朝西南“改土归流”时的时空背景,在这一特定的日寸空背景下重新解读《平苗纪略》原本,从而避免了后世研究者曲解史料文本记载的舛误。该书高度重视通过史料文本间的反复对比去发掘潜在的历史信息,从而使众多前人误读、误解的内容,以及模糊不清的事项,在本书中逐一得到了全面的澄清。使写成定本的史料得以重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该书力图避免用汉文字意去猜度少数民族文化事项,而是借用当代的民族调查资料去破解汉文史料文本中所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文化事项,并使这样的记载获得了文化人类学的正确诠释。上述三项方法论上的尝试,不仅使《平苗纪略》获得了新生,也有助于历史人类学方法论的健全和完善。因而是一部难得的历史人类学新作。
代总序《平苗纪略研究》序《平苗纪略研究》序二上篇导论 方显其人其书 《平苗纪略》价值述评中篇《平苗纪略》较释 校释凡例 《平苗纪略》序一 《平苗纪略》序二 《平苗纪略》序三 中丞方公《平苗纪略》序四 重刻《平苗纪略》序五 《平苗纪略》正文下篇 专题论文 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动因发微 评金德瑛的民族观 论开辟苗疆是一场非对称性质的战争 清水江无旁支通广西考 《平苗纪略》摘引《朱批谕旨》用意考后记参考文献
在清朝开辟黔东南苗疆之初,这一地区一直为“生界”,不仅汉人无法深入,就是清朝的官吏对此地风土、人情以及形胜等也难以知晓。面对当时开辟苗疆的艰难处境,方显提出的“苗亦人类”,“苗多兽性”这八个字。方显主张“苗亦人类”的治苗思想,就终极意义上说少数民族是可以教化的,而且必须教化。而“苗多兽性”又有三重含义:1.每个苗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兽性”;2.在苗人中凶悍之徒相对较多;3.在苗人行为举止上会较多地表现出与中央王朝所要求不接轨的不规范行为,这些恰好是该教化的对象,而不是放弃教化的理由。因而开辟苗疆之初,方显提出了《平苗事宜十六则》。内容的首条就是“辨良顽”,目的在于严格地区分凶顽之徒和普通苗民。他所主张,“必须临以兵威,乃可就抚”,完全是针对那些少数的凶顽之徒而言,对普通苗民而言,关键是要让他们知恩畏威。 《十六则》中主张“审先后”,目的在于要留给苗人一个认真思考的时间,等待他们的思想转变,既然是要实施教化,就得有耐心、有毅力,去感化苗民。而后方显的开辟行动确实贯彻了这一主张,而且也真正地感化了苗民。至于他所说的“禁骚扰”、“戒姑息”、“防要截”、“宥胁从”,这是立足于保护苗人,和保护实施教化代理人安全的辅助对策手段。目的在于确保招抚工作的稳步推进,而稳步推行的实质正在于将所有的苗人都视为人类,不将任何一方视为异类,在教化过程中不谋求任何一方用武力胁迫对方,可以说上述各项主张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的精神实质把开辟苗疆看为一项教化行动。但在实际的推进中却受到了来自同僚的干扰,张广泗违约提兵进入清江,祖秉圭迫使方显的部下张禹谟滥杀无辜,彻底打破了方显招抚计划,而且几乎将方显置于死地。出现这样的结果,责任不在于方显,而在于官场的陋习,同僚的嫉妒,上司缺乏耐心等都会使教化工作陷入困境。可见方显不像其它同僚一样急功近利,要求一蹴而就。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