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土家族篇

高应智,贵州省音乐家协会 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

高应智,贵州省音乐家协会 编  

页数:

220  

内容概要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土家族篇:武陵土风》的编撰出版,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又一重大推进。贵州是一个由49个民族构成的和睦大家庭,各民族在与大自然相依相伴、和谐相处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优美动听、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更是璀璨夺目的瑰宝,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是值得倍加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这些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的民族音乐,有些已处在濒临失传的境地。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此高度重视,采取许多措施,大力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编撰和出版相关书籍便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初,在“土改”过程中发现侗族大歌始,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贵州先后组织编撰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贵州民族音乐文选》、《本土乐话》等一批专著及论文集,现在面世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丛书,也是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在推进过程中涌现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抢救和保护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意义重大,必将推动贵州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高应智,1952年2月生于贵州省德江县堰塘乡高家垮村,土家族。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高应智历任德江县文化馆、文联副馆长、馆长、副主席、主席职务,中级馆员职称;曾任铜仁地区音协副主席;曾担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编委。作品无伴奏声乐套曲《土家风情》获贵州省群文征歌二等奖;作品《农民站柜台》获1984年“贵州好征歌”三等奖;作品《请到梵净土家来》、《砍柴歌》于2008年、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播放;在“土家族研究》、中国傩俗礼仪文化丛书《傩苑》、《傩魂一梵净山傩文化文选》等论文集中发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论文10余篇。1996年元月,被《中国当代音乐名人大辞典》征编办公室审定入典。

书籍目录

题引一二三四五第一章 高亢激昂的“乌江船工号子”第一节 历代船工用血汗创作的“乌江船工号子”第二节 “号子”是船工们心上的爱人第三节 “号子”关就美在独特的节奏和演唱风格附“石工号子”第二章 难舍难分的“哭嫁歌”第一节 迎亲第二节 哭嫁第三节 “哭嫁歌”的“打勾声”第三章 情真意切的“伴嫁歌”第四章 催人奋进的“打闹歌”第一节 “打闹歌”是土家先民的杰作第二节 “打闹”与劳动的笑声第三节 “打闹歌”的组成以“扬歌”为主第五章 悠扬婉转的“田园歌”第一节 铧田歌第二节 栽秧歌第三节 薅秧歌第六章 激越豪放的“山野歌”第一节 山歌一 精练的山歌歌词二 山歌与地域第二节 砍柴歌第三节 望牛歌……

章节摘录

  第二节 “打闹”与劳动的笑声  在20世纪60年代,未成年的我曾在“打闹”声中薅过草。那场面既让人兴奋,又让人紧张,兴奋的是在那你追我赶的劳动中,在那烈日当空下劳动,还有人敲锣打鼓唱歌,不知疲劳,越干越有劲。紧张的是与大人们一起薅草速度跟不上,常常被甩在后头。你看那“打闹”歌师们在薅草队伍的前面,他们时而高声演唱,那声波在山野间久久地萦绕,时而吟唱情歌,逗得劳作者哈哈大笑。这些歌师大多没有文化,全凭记忆用四言八句把历史传说背得滚瓜烂熟。他们能说会道,时而唱古人,时而即兴演唱。那鼓打得悦耳动听,激励着人们热情地劳动。歌师们的“名儿堂”很多,常常有意无意地用调笑来逗嬉妇女们,他们边打边唱道:“妹妹手里一根杆,夺前夺后,夺左夺右,展劲哟嗬夺哦。”有的妇女也不示弱地出口还击:“老不死的快走开,招呼我夺掉你烂麻雀。”  “打闹”带来的劳动效率非常高,人们常说:“一杆烟的工夫就薅了一匹坡,一首歌未唱完就薅了一匹梁。”这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人们的精神面貌,积极劳动的场面你就知道音乐的魅力所在。难怪有人说:“闻歌催跃,劳而不疲,其功灵数倍。”特别是薅二道包谷草时,歌师们在那大石墩上居高临下地敲打着锣鼓,疯也似的嚎叫着,加上薅草人的笑声、说话声、锄石的碰撞声、鸟叫声、包谷叶擦衣服发出的咝咝声,全都融为一体,真是一部醉人的交响乐。  第三节 “打闹歌”的组成以“扬歌”为主  土家“打闹歌”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开闹”(亦叫“引子”,歌头),这与花灯中“唐二”的韵白词是一样的形式,全都是一些耍嘴皮子的滑稽话。歌师们一下田就说开了。如:“哎,是说锣也不要打,鼓也不要敲,叫我小小歌郎上前说口号。口号,口号,是随口就到,口才,口才,随口就来。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土家族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