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俄罗斯的命运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02-01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译者:

汪剑钊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俄罗斯的命运,ISBN:9787222025288,作者:[俄]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

作者简介

别尔嘉耶夫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俄罗斯思想家,以理论体系庞杂、思想精深宏富享誉西方世界。一生共发表有43部著作、500多篇文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俄罗斯的命运 PDF格式下载



   就仅仅翻了几页,我就发现这本书句句经典,没有一句废话,那种阅读快感,那种思想经历,无法言表!赶紧读罢,还等什么呢!


  去年在天津的一个三五元小书店里花四块钱买了一本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的命运》,全新的书,藏在架子上一排养生书中间。薄薄的半透明的白色封面,从那天开始一直爱不释手。
  
  这两天忽然想摘录其中一部分内容。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其中有一些问题的看法慢慢不一样了。
  
  其中第一点,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超越性。在这一点上,我从中学开始就赞同别尔嘉耶夫的判断(那时还不知道他):人在俗世中的地位和成绩不能代表人的真正精神性存在。(我一直有坚定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价值观。)从高三到本科的某些时段,我也很同意一些西方人批评中国文学不具备超越性,因为满眼望过去,只是书写人际关系和仕途失意,没有心灵家园的位置,也没有对本质的思考。
  
  但是,这种质疑现在已经变少了。随着慢慢长大,我开始有了变化,我发觉有一种超越性不是不存在,而是因为太熟悉,被我们错估了。
  
  
  
  别尔嘉耶夫的文字写于1915-1917年,那个时候的俄罗斯也面临“历史唯物主义”的风潮。所以他很明确地评论那种把所有人的思想和历史都评为“资产阶级性”的观点:
  
  “实际上,这些部分的社会的世界观更具有“资产阶级性”,它们把人抛向表层,把他关闭在利益中,关闭在利益和“部分的”人间天堂中。……这种社会性更多地是“部分”,它认为芸芸众生的幸福是唯一的价值,按照自己的定位,不理会历史的价值和任务,世界性的、超人类的前景。对于知识分子的这种部分-社会的世界观而言,并不存在民族性和文化的具体类型的独立价值。”
  
  是这样没错。阶级的观念在评论社会大众的时候确实有价值,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这种批评引申到对意义的追求。追求意义的个体并不是为群体代言,也并不是只想获得俗世里阶级地位的改观,而是确实相信有真实的“超世俗”的存在和独立的文化价值。不相信这一点,就无法恰切理解很多事情。
  
  
  
  超越精神是对彼岸的重视没错,但不是只有有神论者才能想象彼岸。彼岸是一种在俗世之上的世界,天堂和极乐净土是空间性的彼岸,然而还存在另外一种时间性的彼岸,不属于宗教却一样真实,那就是精神史。
  
  别尔嘉耶夫最赞同的就是“历史”的立场,他由此批评“部分”的立场:“在这一立场上诞生的是无意义的和奴隶的暴动,但并不诞生明朗的创造性个体。明朗的创造个体性总是面向世界的、“历史的”,而不是面向“部分的”。
  
  他说:“文化是我的文化,它在我之中,命运是我的命运,它在我之中,整个历史是我的历史,它在我之中。”
  
  而这正是中国文人的超越。
  
  中国文人一直不是真正的宗教人,不管民间老百姓怎样相信轮回地狱,士人却不真信。信天信地也不过是相信生死有命。对中国文人来说,生命短暂、死亡消解一直是心知肚明的前提,不像西方哲人近代才讨论死后如果没有天堂人的意义又在哪里,中国文人一直是在没有天堂的生命里生活,追求的一直是一种无神的价值理想。因此中国文人比谁都在意、都重视精神历史的源流,一代一代希望赴死踏入的也就是这一条纵向流淌的家园,只有在这里,个人的死亡才得以超越。这是一种超越。
  
  如果不是这样理解,就不能真的理解“死谏”。按照正规分析,传统王朝的文人是“愚忠”,对皇帝愚蠢地崇拜,对皇权盲目恐惧,或者对权力热衷。然而如果换一种角度,可以认为他们忠的根本不是当朝皇帝本人,不是皇帝有什么个人魅力像美女一样吸引人,而是因为他们一直记着那一条河流,相信它,用现世的所为完成踏入那条河流的洗礼。那条河是独立的精神存在,就像一道源远流长的光,不断化成一个个片断的人物,投入人世间,再收回到天上。这当然不是指所有文人,只是指一小部分有着这种执拗的人。(不包括“做姿态者”。)他们真正在乎的不是维持形象或者当朝的荣誉,而是相信两句话的真实:
  
  质本洁来还洁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果说中国式超越有什么样的不足,那就是超越的类型太少、没有有意识的辨析、思想的深度停滞不前。总之不是只顾俗世伦理,缺乏超越精神,而是太遵循“高洁之士”这一条路径,缺少更深广更有逻辑的探索。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延续千年之久的、无神的、寄于历史的超越,作为一种精神的资源,对我们的现世来世都是慰藉。
  
  
  
  最后录两段别尔嘉耶夫的文字:
  
  “女人的历史感不太发达,她们很难意识到历史任务和历史价值,她们看待生活的观点绝对是“部分的”。……女性的同情感,女性的“部分”评价,对历史、一切历史事物的残酷性、对上升的精神之寒冷与烈火的女性厌恶,占据着统治地位。”
  
  “……孩子的一滴眼泪的流淌不仅是为了世界,不仅是为了世界命运的完成,而且是为了孩子本人,为了他的命运的完成。因为整个世界是整个孩子的世界,他在它之中,它为他而存在。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全世界性,就像很多成年的孩子——什么彼得呀、伊凡呀,也同样意识不到这一点。但这是人类意识的弱点和狭隘,这是人向表层的被抛出,它不可能反驳伟大的真理:每个人——在自己的天性中,是全世界的,整个世界在他之中,为他而完成。”
  


这是别的一个网上的发言
西方虽然也经历封建时代、经历压迫剥削,但有一点不同。西方无论在任何时期,都从未缺少对人类本质、对思想本质、对世界的思考。这种深刻的思考产生了哲学、产生了艺术,也产生了科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学派,出现了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出现了史诗、悲剧。而中国在诸子百家灿烂的时代之后,注定走上了一条精神文明的没落之路。在后来历代独尊儒术,民众没有思考能力,被封建思想束缚了两千年,同时的西方虽然也存在这种弊端,但始终不乏这种对本质的探寻的精神。而中国似乎秦后,所有人或是追求功利、或是研究文学、或是改革社会,却没有这种最根本的探索意识,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仍是普遍。
所幸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很近的接触了西方文明,我们的确需要这种生命的核心。
这是我回答他的话
基本上赞同楼上,虽说秦以后也是有些对生命的探索的,比如建安时代的诗歌,比如苏轼,但总体上确实是如楼上所言的。
不过眼下的问题是东西方文明都在走物质化的道路
哎,等待能够有超越彼岸的魄力的一代人吧


有识之士们总是无奈的一群,尽管他们凭借思考和观察,揭示事物最本质的一面,甚至能探索出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但终究因为他们太弱小,很难在有生之年完成使命,所以他们又总是痛苦地,遗憾地死去,直到多年以后,统治者或世人才慢慢醒悟


无法停止的脚步,我们同样的走着,劈荒的脚印才清楚


我现在对文化决定论终于能持怀疑的态度,但现实一再让我认识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太过世俗化,没有用的东西我们就不要谈,不是现世的东西我们避而不谈,由佛而禅,这跋涉千里,历尽千辛万苦而来的佛陀最后还是化成了文人的一首诗,一把扇子,一个园子。从冯友兰到刘小枫,都耿耿于所谓的“超越性”精神,觉得这是本民族所稀缺的,亟待改造的方面。中国的“道”不是做不到西方的“真理”一样找到一个明确的实体,是上帝,是宇宙,是天文学,是物理学,是。。。我们的理学也曾提出要格物而致知。心学也提出心灵的奔放自由,直比路德。但皇权在上,我们始终无法摆脱这最后一个躲藏在深宫之后的幽灵。我们求证的最后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证明皇权的合理性,而这又与士人的锦绣前途乃至身家性命息息相关。最后就是和稀泥,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所谓“原儒”、“原道”最后都是扯淡。


这本书明天能带给我看看吗?


喜欢这本书 在卓越买了


说的基本赞同。不过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和精神的传统也不都是世俗性的,也有极美的一面。问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衰败和割裂,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好,而是我们已经失去和不了解自己的传统和源泉了。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传统也非西方的我们应该怎样建立新的精神传统和价值观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