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东域纪程录丛

[英]H.裕尔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出版时间:

2002-5  

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作者:

[英]H.裕尔  

页数:

341  

译者:

张绪山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东域纪程录丛》两卷于1866年出版。这是亨利·裕尔爵士为哈克路特学会编纂的第二部著作。几年前(1863年)裕尔曾译注过乔达努斯修士的《东方奇特事物》。这两部著作很长时间已绝版。《东域纪程录丛》的副本间或出现在书商的目录表上,索价奇高。长期以来它一直是所有从事古代和中世纪远东研究的人的便览手册,对于这样一本书,我无需再加以赞美。大家都承认,对于所有感兴趣于中国、中亚历史地理,乃至更广泛的亚洲历史地理的人们,《东域纪程录丛》都是必备的研究指南。这本书问世时,它几乎囊括了迄至当时所知道的有关东方历史的全部知识,尽管这位博学的编纂者谦逊地使用了《中世纪中国见闻汇编》这一副标题。1866年以来,由于新地域的发现和人们在迄今未被充分研究的国家所做的旅行,科学特别是地理学获得迅速的发展。裕尔本人在他1871年初次印行的巨著《马可·波罗游记》的新版本中,已加入了大量新材料,但未对《东域纪程录丛》进行补充。所以,有必要出版新的《东域纪程录丛》,将所有最新资料搜罗进去。我曾是《马可·波罗游记》第三版的编订者,大家认为我有特殊的资格来完成这项新的任务。我的故交、博学的哈克路特学会主席马卡姆爵士,请我担当修订《东域纪程录丛》的重任。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提议,借此机会表达我对裕尔其人的敬慕之意和对这位早已闻其大名的地理学家的钦佩之情。  在这里可以重述我在《马可·波罗游记》第三版前言中说过的话:“对于亨利·裕尔爵士的注释,我几乎未做任何删除,只是作了很少的变动。只有在最近的资料证明他有错的情况下,我才这样做。我对裕尔的注释做了补充,希望这些补充被证明是有用的新材料。”在修订《东域纪程录丛》时,我尽可能坚持这些原则,但是,除了附加众多的注释外,预论中增加了以最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关于中亚的新的一章,还有少量补充性注释。大家认为这是必要的。关于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知识一章的开端部分已全部改写。新增加的材料已使这部著作的篇幅变得很大,所以觉得应将它印成四卷,而不是两卷[1]。  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的前言中,我们提到一些著作,除此之外,还应提到奥瑞尔·斯坦因爵士有关他在中亚所做旅行及其发现的论述,我的同僚和朋友沙畹教授论述西突厥的富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聪慧睿智的年轻学者伯希和教授为我补充的众多价值极高的注释。我还可以提到其他许多著作,但这些著作将在注释或附在第四卷末尾的书目中看到。  关于伊本·白图泰,像约翰·布尼安(John Bunyan)的拉丁文译本一样,“我的译本转自阿拉伯文”;但不是从李所依据的略本,而是像德弗里麦里(M.M.Defrémery)和桑圭奈蒂(Sanguinetti)法译本一样依据未删节的游记。虽然译文版本借用,但注解没有借用;而且我坚信,对于这位充满好奇心的旅行家,我的评注会提供一些新的见解。  在本书征引的其他作家中,自负、聒噪但又颇为诚实的约翰·德·马黎诺利是最引人注目的。他的作品偶尔被埃默森·坦南特爵士引用。对于埃默森·坦南特爵士,很少事物能逃脱他如炬的目光。如果不是埃默森·泰南特注意到他,我想马黎诺利在英国几乎是不会为人所知的。  本书所收入的每一位作者,在讲述他们的故事前,都将在适当的位置介绍其背景经历,所以这里不需要对他们逐个多费笔墨。  对文中出现的重复,我无需辩解。在一本汇编而非选集中,重复不可避免。但在注释中有时也出现重复,则将是可怕的。对这种情况,我请求宽宥。我的住处离印刷厂很远,客观环境要求我先将前面的稿件交付印刷厂,而后面的部分在数月后才告完成,这样我无法对整个著作进行通贯的修改。  一些好心的朋友不惮其烦向我提供参考书,或解答与本书相关的问题。我对他们表示热诚谢意;但这里我将只提及梅杰君和马卡姆君的名字;承蒙二位好心,他们还依次检读了排印中的二校印样。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献词和前言第二版序言第一章 东西交流最初的遗迹 希腊罗马的中国知识第二章 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知识*中国与中亚的交流第三章 中国与印度的交流第四章 中国与阿拉伯的交流第五章 中国与亚美尼亚、波斯等国的交流第六章 中国的景教第七章 蒙古时代以前有关中国的文献资料第八章 蒙古统治下中国以“契丹”之名见称第九章 契丹演变为中国:尾声附录I.《厄立特里亚海周航记》摘录Ⅱ.托勒密《地理志》摘录Ⅲ.梅拉《世界志》摘录Ⅳ.普林尼《自然史》摘录V.波撒尼亚斯《希腊道程》摘录Ⅵ.马赛利努斯《历史》摘录Ⅶ.蚕种传入罗马帝国的记载Ⅷ.弥南德《希腊史残卷》所记突厥汗和拜占庭皇帝间的交往Ⅸ.科斯马斯《基督教风土志》摘录Ⅸ* 赵汝适《诸番志》记大秦国X.西安叙利亚文一汉文景教碑之发现Ⅺ.《印度中国见闻录》记载的9世纪印度各国Ⅻ.《伊本·穆哈利尔游纪》摘录XⅢ.阿布尔菲达《地理学》记中国X IV.《海屯行纪》摘录XⅣ*.《克拉维约东使纪》记契丹摘录XⅣ**.《尼古拉·康蒂行纪》摘录X V.托斯堪内里致里斯本主教费尔南多·马丁斯信摘录XⅥ.约萨法特·巴巴洛契丹闻纪摘录XⅦ.《沙哈鲁遣使中国纪》注释XⅧ.拉姆希奥所记哈吉·马哈迈德关于契丹谈话摘录XⅨ.布斯伯克所记土耳其漫游僧契丹见闻摘录本书引用书目(缩写)索引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东域纪程录丛 PDF格式下载



  P17 阿爾﹒比魯尼(Al biruni)應當作比魯尼,al為阿拉伯語冠詞,不用譯出。
  P25 花剌子模蘇丹馬哈茂德,通行譯法寫作算端摩訶末。
  P45 黑額爾齊斯河(black Irtysh)是俄羅斯、哈薩克人對額爾齊斯河上游的稱法,國內統稱為額爾齊斯河,唐代稱作多邏斯水或曳咥河。
    波拉(Boghra khan)朝一般譯作喀喇汗王朝(Qara khan)或哈剌汗王朝,沒有稱為其波拉朝的譯法。Boghra khan一般譯成布格拉(公駝)汗,喀喇汗王朝的君主常戴有此號。
  P46沙托克波拉(Satok Boghra)汗一般譯成薩圖克﹒布格拉汗。此人是喀喇汗王朝第一位改宗伊斯蘭教的君主。
    伊利克汗(Ilel Khan)亦作乙力,此處又把喀喇汗王朝稱作伊利克朝的做法不妥,因為喀喇汗王朝的后王們并不是都以此為汗號。
    花剌子模王馬哈茂德和上一頁的馬哈茂德是同一人,都應該改作摩訶末。
  P49別剌撒渾(balgasun)似譯為八剌哈孫比較妥當。
  P70 Khansa也是“行在”的另一種稱法,似無必要另外譯成翰薩。
  P92 馬﹒薩吉斯(Mar sergius)當譯作馬薛里吉思,見《至順鎮江志》。
   拉班﹒巴﹒索瑪(Rabban Bar Cauma)一般譯成列班掃馬,馬可斯做馬忽思(Marqors),即後來的總主教雅八剌哈(阿伯拉罕)三世。
  P115 新羅河(Sira)即西拉木倫河,遼代作潢河,為契丹族發源地之一。sira契丹、蒙古語中為“黃”之意。
  P120 伊斯馬蓮派(Ismaelians),元代作亦思馬因派。
  P127 巴珠諾顏,按照元代的譯法當作拜住那顏。
   亦力把里,元代譯作亦剌把里,見元史西北地附錄。
   馬德里(Madri),即彌勒佛。見何高濟譯《海屯行紀》。
  P177 阿而西拉(Arsilas)顯然就是阿爾斯蘭。


  p18 美丽的桃花石国
  p31 汉武帝征服南越、滇国、东海国和闽越国之后,得以集中力量攻击匈奴。
  p77 画上的美丽
  p88 古教堂,黄河岸边的福音传播活动的兴衰。
  p125 契丹国远边有一省区,无论何种年龄之人,进其境则永不再增老。契丹毗邻大洋。。。通用之钱为棉纸币,长宽约如手掌,其上印有几行字,似蒙哥汗的印玺;契丹以刷子书写,如画师以画笔作画,一字由数个字母组成全字。
  p128 德国工程师在马可波罗监督下,建造机械炮,帮助忽必烈攻击湖广地区的襄阳府。
  p163 树叶上长出的绒毛。
  p192 以色列人在任何地方都书写。
  p205 硕大无比的红宝石。想象它让人膜拜的力量。超越它。
  p264 甘州的幻术。人们在广场上将人劈开。
  
  
  


……张老师能看到么?


最好看不到,嘻嘻。


算端摩訶末透着浓浓的冯氏气息!


元史里就是这么译的,不是冯承钧先生的发明。


现在shaykh还随他翻译成洒克(但愿我没记错)?


……早没有了吧?筛海,还有一个啥,我忘了……


谢赫?当时为什么译洒克?


我不知道冯先生的口音如何……肯定是不懂阿语,看到kh就=k,th就=t了……


元代通常是写成晒黑、摄思廉。


摄思廉是啥?


就是谢赫的元代译法,出自元代泉州的《清净寺记》。


Sheikh al-Islam?


嗯。王老师以前还告诉过我几种元代译法,我就记得这两种。


晒黑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