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
2010-5
云南人民出版社
彭辉
146
《走出国门》南上、下两篇构成,共23篇散文。上篇大多是彭辉同志在工作、调研和考察中,对边疆县麻栗坡和毗邻之邦越南的经济、文化及民情的感怀与思考。从《红木生香》《稻花飘香的田野》《人背马驮的市场经济》《一样的样板工程》等标题中,不难看出作者以不同于一般文人、学者的视角,给我们描绘了西南边疆地区边境两地社会经济与生活文化发展变化的真实图景,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全球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对边境地区两国边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彭辉,回族,砚山县人,现为云南省麻栗坡县公务员,著有茶文化散文《人间普洱》及诗歌书法集《边城诗稿》。
上篇 两地山河
红木生香
阿明的故事
白保人的家园
下龙湾
稻花飘香的田野
人背马驮的市场经济
一样的样板工程
迷失在西贡码头
老山兰和老山竹
吴家寨一夜
河内印象
凝重的香烟——越南宗教印象片段
下篇 走出国门
握手和抗议
勘界者
静静的国界
走出国门
野猪塘的村民们
给总理的一封信
淘金者
大家都是穷哥们
国际水井
遥远的乡亲
奔腾的盘龙河
近几年,我作为一个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有幸走出书斋、校园,到基层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也有机会参与政府的基层文化建设实践。在这些调研活动中,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全球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带动了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的本质仿佛没有变化,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传统的民族文化结构在短暂的几十年间被解构了,在新的建构中似乎一切都在急速变动,很难确定其发展的态势、方向,越是基层越是如此。正如彭辉在他的文章中说的:“我们不能责怪专家、学者们的担心,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下的,也许他们更加关注于历史继承I生;但作为一个地方官员,我更关注这个地方的发展。”我想,这也就是彭辉将县域经济看作是实践性经济的真正原因。既然将县域经济理解为实践性经济,就需要实践者,尤其是领导者在实践中有独立的思考,勇敢的探索,有对地方负责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