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颗印

杨安宁,钱俊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杨安宁,钱俊  

页数:

11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颗印:昆明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的作者杨安宁、钱俊先生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及维修工作。为了能让现存的建筑得到有效保护,使更多的人认识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两人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查,将所采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后,详作记录,精心整理和研究,总结了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的建筑模式及其反映的文化形态。洋洋万语,竟成大观,集成《一颗印:昆明地区民居建筑文化》一书。《一颗印:昆明地区民居建筑文化》从昆明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装饰艺术及“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材料和来源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一颗印”式民居建筑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心态,使读者在书中能从不同角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作者简介

  杨安宁,满族,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专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先后主持过石屏会馆、何氏宅院等多项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工作,其主持调查的多项历史建筑,最后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图书、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文章,现为昆明市五华区政协委员,2008年被国家授予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  钱俊,汉族,毕业于云南教育学院,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及工民建工作多年,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研究工作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先后主持过傅氏宅院、小银柜巷8号民居等多项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工作。现为昆明市五华区文物管理工作人员。

书籍目录

前言序一、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1.自然环境2.人文环境3.“一颗印”式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建造年代二、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材料1.石材2.土3.木材4.砖瓦5.油漆三、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的建筑形制与文化1.平面布局2.大门3.倒座(倒八尺)4.天井5.厢房6.正房7.屋面8.廊9.门窗四、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与传统家庭1.长辈住所2.晚辈住所3.祖宗牌位五、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1.石雕艺术2.木雕艺术3.瓦当艺术六、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与近现代名人1.陈家营闻一多与华罗庚旧居2.司家营闻一多与朱自清旧居附图“一颗印”式民居建筑部分实测图后记

章节摘录

  2。人文环境  由于独特的A然环境,加之天然形成的气候条件,使昆明成为了南诏地方政权拓展东部的重要城市——拓东城。  人文环境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气质、文化特征、民风民俗,以及与此相应的人居环境和地理风貌。它是一个地方的山川灵气,自然环境与人文心理相感应的具体反映。谈到人文环境,首先要谈到的就应该是人。作为昆明来讲,据考古资料证实,土著昆明人起源于呈贡的龙潭山,他们是生活在距今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有史记载的“昆明人”的起源,除龙潭山早期人类外,略有六种来源。  其一,是楚国人庄蹻在约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80年这个时间段内,带领军队从湘西溯元水到达且兰(今贵阳以东),舍船登陆,先后征服了当地的夜郎部落,又由夜郎向西,大体沿今滇黔路到达滇池地区,成为了西南边疆的伟大历史人物。庄踽及其军队的到来,同时也把楚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相对封闭落后的滇池地区,从此,楚人便在滇池地区同当地人民共同生产生活,互通婚姻,慢慢延续下来。  其二,随郭昌及其他汉使、汉将而来之秦、晋、豫、陇人。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自西域返回长安,对汉武帝说,在大夏时见到蜀布,邛竹杖,是蜀商人到身毒国(今印度)经商转到大夏(今阿富汗)的,张骞建议从蜀国经西南夷打通身毒国的道路。于是汉武帝派汉使出使西南夷,到达云南时,由于受“昆明人”所阻,“终莫得通”身毒,乃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长安西南凿“昆明池”以习水战,以便出兵开发“西南夷”。后汉派两将军郭昌、卫广带兵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从此大批汉人成为昆明人,并且在今晋宁设益州郡,从此滇池地区纳入了汉朝中央王朝的版图。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颗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