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艽野尘梦

陈渠珍 西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渠珍  

页数:

127  

字数:

74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艽野尘梦》,作者“追忆西藏青海经过事迹”、取《诗·小雅·小明》“我征租西,至于艽野”之意为书名,含有青藏高原风尘录的意思;艽:荒远。艽野:指青藏高原。在书中,作者详强地叙术了自己1909年从军,奉赵尔丰命随川军钟颖总进藏,升任管带(营长),参加工布、波宓 等距役,在驻藏期间同当地藏族同胞、官员和和喇嘛来往密切,同藏族姑娘西原结婚,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北响应的消息传到西藏后,出于对波密起义士兵的一些行动不理解,而又顾念个人安危,于是组织湖南同乡士兵和亲信百五十人取道东归而误入大沙漠,断粮七月余,妨饥挨饿,茹毛饮雪,仅七人生还于西安,西原病卒,等经历;描绘了沿途所见的山川景色、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同时记录了英、俄帝国主义凯觎和争夺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罪恶和阴谋活动,清政府的日举国腐败,清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竞争 权夺权、勾心壮举角的壮举争;记载耻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和军中的同盟会员、哥老会 成员在波客乘机发动兵变、杀死协统罗长祷的实况。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不失业部写行优美的游记;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它又不失为记录清末民袂川边、西藏情况的重要资料。因此,任乃强先生在《弁言》中说:”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面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最。尤以工布波密及绛通沙漠苦征力战之事实,为西陲难得史料。“当然,也必须指出,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者在书哺现了大汉族主义的观点和流露出辛亥革命的错误认识,应当予以实事求是和分析批判。我们相信读者是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本书中的问题的。

作者简介

  陈渠珍(1882—1952),人称“湘西王”,是亲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代的“振奇之杰”,与熊希龄、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
1906年参加湖南新军,后投靠清川边大臣赵尔丰,入藏平叛。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跋涉万里回到湘西。其后统一湘西,经营湘西数十年。期间,沈从文曾在其帐下担任文书,贺龙亦是其旧交。1949年10月赴乾城同解放军和人民政府进行政权交接。1950年6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52年病逝于长沙。

书籍目录

弁言总叙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第二章 腊左探险第三章 昌都至江达第四章 收复工布第五章 进击波密第六章 退兵鲁朗及反攻第七章 波密兵变退江达第八章 入青海第九章 过通天河第十章 遇蒙古喇嘛第十一章 至柴达木第十二章 丹噶尔厅至兰州

章节摘录

  01 成都至察木多  援藏军出师计划,经长时期之筹备,颇极周密。讵料一经开拔,障碍横生。尤以夫役逃亡一事,最为骚扰。军行所至,四出拉夫,人民逃避一空。三营殿后,夫役逃亡尤多,行李沿途遗弃,虽出重资,不能雇一夫。纪律废驰,非复从前节制之师矣。读唐人应役出塞诸诗,苍凉悲壮,非身历其境者,不知其言之酸而词之切也。  自成都四日而至雅州,风景与内地同,自是以后,气象迥殊,山岭陡峻,鸟道羊肠,险同剑阁,而荒过之。沿途居民寥寥。师行于七月,时方盛暑。身着单服,犹汗流不止。过雅州,则凉似深秋,均着夹衣。愈西愈冷,须着西藏毪子衣矣。过大相、飞越诸岭,皆重峰叠嶂,高峻极天,俯视白云,盘旋足下。大相岭,相传为诸葛武侯所开凿,故名。经虎耳崖,陡壁悬崖,危坡一线;俯视河水如带,清碧异常,波涛汹涌,骇目惊心。道宽不及三尺,壁如刀削。余所乘马,购自成都,良骥也,至是遍身汗流,鞭策不进。盖内地之马,至此亦不堪矣。  行六日至泸定桥,为人藏必经之道,即大渡河下流也。夹岸居民六七百户,河宽七十余丈,下临洪流,其深百丈,奔腾澎湃,声震山谷。以指粗铁链七根,凌空架设,上覆薄板,人行其上,咸惴惴焉有戒心。又行二日至打箭炉。  登大相岭,相传不能交言,否则神降冰雹。予过大相岭时,竭蹶至山顶,见清果亲王摩崖题碑诗,上部为雪所掩,以马挝拨之,有旬日:“奉旨抚西戎,冬登丞相岭,古人名不朽,千载如此永。”盖景仰先贤,亦自诩也。同辈回顾,予犹未至,大声呼唤,有应声而呼者,众声交作,天陡变,阴云四起。雹落如拳粗,予急奔下山。后来者多为雹伤。盖雾罩山头,阴寒凝聚,一经热气冲动,雹即随之降落,亦物理使然也。  打箭炉,为川藏交通枢纽地。相传为诸葛武侯南征时,遣郭达于此设炉造箭,故名。其地三面皆山,终日阴云浓雾,狂风怒号,气候冷冽异常。山巅积雪,终年不化。三伏日,亦往往着棉衿焉。驻打箭炉数日,官兵内着皮袄,外着毪子大衣,犹不胜其寒矣。予尝戏谓内地冬寒,寒由外入;病疟发寒,寒由内出;塞外之寒,寒生肌肤。亦事实也。  一入炉城,即见异言异服之喇嘛,填街塞巷,闻是地有喇嘛寺十二所,喇嘛二千余人。居民种族尤杂,有川人,滇人,陕人,土人,回人;又有英法各国传教士甚多,土人迷信喇嘛教,家有三男必以二人为喇嘛,甚或全为喇嘛者。盖喇嘛据有最大势力,能支配一切,一为喇嘛,身价即等于内地之科第,故人人以得为喇嘛为荣也。  康藏一带,气候酷寒,仅产稞麦,故僧俗皆以糌粑为食,佐以酥茶,富者间食肉脯,以麦粉制为面食者甚少也。糌粑制法,以青稞炒熟磨为细粉,调和酥茶,以手搏食之。酥茶者,以红茶熬至极浓,倾入长竹筒内,滤其滓,而伴以酥油及食盐少许,用圈头长棍上下搅之,使水乳交融,然后盛以铜壶,置火上煎煮。食糌粑时,率以此茶调之。且以之为日常饮料。藏民嗜此若命,每饮必尽十余盏。余初闻此茶,觉腥臭刺鼻。同人相戏,盛为酒筵,约以各饮一盏,不能饮者罚如其数,予勉呷一口,即觉胸膈作逆,气结而不能下,自认罚金,不敢再饮矣。  藏民男子皆衣宽袍大袖之衣,腰系丝带,头戴呢帽,或裹绒巾,足着毪子长靴。女子衣长衫,毪裙,系腰带,头戴巴珠,项围珠串。  喇嘛服饰,因阶级而异。上焉者内着衬衣,外缠红黄哔叽披单,帽作桃形,靴为红呢制,手拿佛珠,口诵佛号。其下,则粗呢披单,交缚上体而已。藏民住宅皆为层楼,上中层住人,下层为豢养牲畜,屋顶扁平,或上覆泥土,室内及墙壁彩绘山水物。若喇嘛寺,则楼高有至十层者,金碧辉煌,极为壮丽。  我军由川出发时,适达赖由京返藏,途次,得其藏王厦札密报谓:“英兵已退,川军大至,恐不利,宜制止之。”达赖既向清廷求援,又不便反复,乃密令厦札发藏兵万人扼要拒之。川边大臣赵尔丰,知其谋,乃自率兵八营,由北道进剿德格叛匪,而令钟颖所率川军由北跟进,会师于昌都。  全军集中打箭炉待命,约一周,钟统领始至。又准备三日,即出发。由打箭炉出关,即属川边境。其入藏大道,至巴、里塘,昌都,恩达、硕板多,丹达、拉里、江达、至拉萨,为川藏大路,逐站人户甚多,是为康藏南路驿传大道。我部奉令改由北道出关,行一日,由折多塘北向,经长坝春、霍尔章谷、甘孜、曾科、岗拖,至昌都,或绕岗拖趋类乌齐,三十九族,至拉里,为北路。道路荒僻,往往一二日无人烟。  藏地行军,动需乌拉驮运。又须二三日一换,故无乌拉,即不能行一步。盖弹药粮秣,行李乘骑,每营须牛马二千余头之多,悉取给于沿途藏人。长途行军,决非内地夫役力所能任。即内地之马,一入藏地,亦不堪用矣。赵尔丰以陆军初入藏,情形不熟,恐猝遇战,乌拉不继,故令我军走北路,为策安全也。  我军由炉出发之日,适雨雪交作,寒风刺骨,军队与乌拉,恒混杂而行。此路名虽驿站,半为山径,砂砾遍地,雪风眯目,时登时降,军行甚苦,沿途绝少居民,抵折多塘宿营,已七时矣。天黑路滑,部队零落而至。士兵喧呼声与牛马嘶鸣声,直至夜半始止。官兵咸缩瑟战栗,不胜其凄楚焉。  由折多塘经长坝春、道坞、霍尔章谷,至甘孜一带,沿途均有村落。居民数十户或数百户不等。途中亦有小村落及喇嘛寺。此二十余日中,天色晴霁,道路皆沿山腹或山沟行。甚平夷。犹忆第一日由炉出发,官兵饱受风雪之苦,佥以此去苦寒,必更有甚于此者,殊次日,天忽晴霁,沿途风清日暖,细草如茵,两面高峰直矗,山巅积雪,横如匹练。有时出岫白云,与摩天积雪,共为一色,凝眸远望,奇趣横生,几忘塞外行军之苦。  余任督队官,每日必于黎明前率通事藏人及各队监营官,乘马先行。一日,将抵长坝春时,天和春软,周道如砥,一望平原无际,藏人扬鞭策马,疾驰如飞,群马奔逐,勒之不能止。余马术未精,身重腿轻,左右颠簸,几跌下,勉驰至宿营地,已汗流浃背,腿痛不能行矣。  一日。行抵道坞,天尚早,因偕同人闲步近郊,有民舍十余家散居疏林间,草美而细,风景如画。林外一沟宽四五尺,碧水清浅,鱼多而巨,往来游跃。余等正苦无肴,将取之食之。又疑此地居人甚多,岂无网罟,河鱼之繁殖如是。询之通事,始悉藏人死后,不用棺封。土掩其上者,延喇嘛讽经,寸磔其尸,以饲雕鸟,为天葬。其次以火焚之,为火葬。下焉者投尸水滨,任鱼鳌食之,为水葬。故藏人无食鱼者。余等闻之,乃止。  霍尔章谷,居民百余户,已改土归流,设理事官于此。汉人甚多。我军出关后,沿途所见,皆赭面左衽之藏民。所食,则酥油糌粑奶酱。荒山野户,又无蔬菜可购。竞日疲劳,不获一饱。出发时,原拟多带食品,因林修梅力言不可,致途次食不甘味,至以为苦。至是,始有物可市。共购猪一头,鱿鱼数斤,切碎,豆豉炒之,分盛两桶,载之以行。修梅犹啧有烦言,余等亦不之顾。然以后每餐,修梅则较他人抢食为多,其馋酸真可鄙也。  途次,见乌拉千百成群,尚未注意。至霍尔章谷换乌拉。先日傍晚,尚未齐。夜半,闻四野声喧,视之,乃藏民送乌拉牛马至矣。漫山遍野而来,不下数千。余方虑明晨掉换乌拉,驮装捆载,不知费时几许。迨次晨起视,则一人挟一驮,置牛背上,每驮重逾百斤,竟能举重若轻,约一时许,而二千余驮粮弹捆载已毕,身手敏捷,诚非汉人所及。因见体力强,不觉健羡无已。无怪唐代屡为边患,郭马名将,尚不敢言战,而言和也。  每日宿营,牛马拥挤坪中,藏民卸装,更为迅速。驮牛二千余头,不及一小时即卸毕矣。藏民扬声,驮牛四散,满山满谷,到处齿乞青。迨黄昏前后,藏民呼哨一声,但见山头群牛攒动,皆争先恐后,戢戢归来,勿烦驱策。藏民即就平地之桩,系长绳,排列为若干行。长绳中系无数短绳,拴于牛蹄。牛倚绳,或立或卧,秩然不乱。犹忆一日中夜起溲,弥望白雪,不见一牛,大异之。询之卫兵,始知牛卧雪中,雪罩牛身,望之似无数雪堆,隐约坪中。非转侧雪落,不知其为牛也。  甘孜,曾科,麦削(宿),岗拖一带,嶂峦横亘,冰雪满山。每从山腹过,山水泻冰,宽恒至十数丈,人马通过;须先凿道敷土,方免倾踣。谷底溪流,亦凝结成冰,牛马数千,踏冰过,冰破碎声闻数里。时已暮秋,天气日加寒冷,大雪纷降,朔风怒号,人马牲畜,灿若银装,余有句云:“冰敲马蹄铃声细,雪压枪头剑气寒。”亦纪实也。  自麦削以西,河深流急,无舟楫,无津梁,故军队渡河,皆用皮船。船以野藤为干,以牛革为衣,其形椭圆,如半瓜;其行轻捷,似飞燕;凌波一叶,宛转洪涛,浪起如登山丘,浪落如堕深谷。临岸遥观,若将倾覆焉。乃方沉于浪底,涌现于涛头,俨如飓风时际,立黄鹤楼看轻舟冲浪,同一怵目惊心也。幸河幅不宽,波澜甚小,舟子一人,摆双桨,坐后梢,顺水势,乘浪隙,斜行疾驶,瞬息即登。皮船大者,载重四百斤,小者载二百余斤。小船以一革制成,大船则用二革,其结缝处时时以酥油涂之,以防浸漏。军队渡河时,先渡辎重,再渡官兵。船小而少,每渡一河,须延数日。计余一营人,渡河已费三日之久。沿途河流甚多,故行军稽延甚久也。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余一夜读之竟,寝已鸡鸣,不觉其晏,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最。  ——藏学家 任乃强  此书四十年前曾从陈氏后人借阅一次,为民国年间自印本,因其内容有趣,读时即深深为之吸引,读后又久久不能忘记,还不止一次在茶余饭后当故事讲过。   ——出版人 钟叔河  一部奇书,记述了上个世纪初发生在西藏的一个真实故事,非常的时代,非常的场景,非常的人物,非常的经历,一部爱情经典。曾以手抄本、复印件和内部出版资料形式广为传布。谁读过它,谁将终身铭记。         ——作家 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 马丽华   在我国的群籍中,死里逃生于绝地者的追记,又足以惊心动魂的,以此书为第一。  ——专栏家 三七


编辑推荐

  此版《艽野尘梦》是对2009年西藏人民版的全新修订本,在上一版基础上,此次将开本改为轻便易携的32开,内文版式亦做了调整,相比上版更加疏朗紧凑,配以舒适大气的封面设计,加上70g纯质纸的高品质,与精彩的文本内容更加相得益彰。  只带一本书去西藏,一定是《艽野尘梦》。  一部私下传阅七十年的奇书,活在网友口碑上的不朽之作! 藏学家任乃强,出版家钟叔河,作家韩松落、蒋方舟、三七、马丽华刻骨铭心一致推荐。  贺龙元帅指定为18路军进藏参考读物, 百年前真实的藏地人性记录, “湘西王”陈渠珍与藏族少女的爱情传奇。 仓央嘉措情诗痛彻心扉的现实注脚: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带你穿越回100前的西藏,见证惊心动魄的变乱时代、神奇瑰丽的藏地风物、艰苦卓绝的平叛战役、微妙复杂的军队政治、惨绝人寰的绝地求生、万里相随的坚贞情义。  读完本书,一定会记住这个名叫“西原”的女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艽野尘梦 PDF格式下载



终于翻过了《艽野尘梦》的最后一页,没有想到,我会以泪水来结束这最后一章的阅读,也没有想到,作者也是以泪水来划上此书的最后一个句号,“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这便是本书的结尾。

写此书的读感,是我最认真的一次提笔,因仍沉浸在最后的伤感中,所以,不知不觉中就起了这样一个开头。那么现在,我还是从识书、寻书、借书开始写起吧。

知道《艽野尘梦》这本书,是在读《走吧,张小砚》时,张小砚以其不羁的形象,独行在川藏线上,洋洋洒洒的二十八万字记录着两个多月来的经历。我姑且不论此书,只是在她记录进入工布江达的这一段里记下了她提到的另一本书,“多年前曾于一本奇书中看到关于此地记述,心生向往。多年后,我竟能亲身前往,仿佛与书中人物风情赴约……那是晚清时的一本历险奇书《艽野尘梦》,此书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藏地游历笔记,湘西王陈渠珍以其戎马生涯和旷世才情,写下了最为精彩绝艳的回忆文字,所记百余年前藏地风云事件和人文习俗。为其1909-1912年间进出西藏的生死经历,所娶藏女西原万里相随,其坚贞情意催人泪下,系百年来藏地游历笔记之首。”

只这一段字,我便有了想读它的欲望,经网上查阅,更萌生出收藏它的想法。当当网里倒是有,书出两版,却皆缺货,且已缺三年,再去**等几个其他购书大网站,得了的结果依然如是,甚至直接给出了“查无此书”的答案。在福州路本城最大的书城里,看花了眼也仍然寻不见,只好去服务台让人帮着查寻,结果是全市新华书店皆无此书出售,失落之余,把希望寄托在这条路上其他几家书店,结果都是一样的回答。空手而归的回家路上,忽然想到去家门口的图书馆碰碰运气,在图书馆的查书电脑上,输入“艽野尘梦”四个字的时候,我想看的书终于出现在眼前的屏幕上。虽买不得,却可借得,天可怜见,就先一读为快吧!

迷上读书至今,看得都是现代白话文小说,对于文言文因读起来太费劲,心里一直是惧怕的,而这次,我很佩服自己竟也能坚持通读下来,毕竟清末的文言文不似春秋战国的“子曰”一般深奥难懂,虽偶有不明的地方,但并不影响全书的阅读,每天读一点,后渐入佳境。

《艽野尘梦》是“湘西王”陈渠珍1935年因部队改编,其空衔移住长沙后,回忆而成的文字,完成后并未发表而是以私人笔记藏之。本书的封面之下,有对作者简介和对内容的简评,而“艽野”二字也因鲜有人懂,被加以注释:艽(jiāo)野:荒远之地,本书用来指代青藏高原。语出《诗经·小雅·小明》之“我征祖西,至于艽野。”书中对文字本身没有太多的注解,只是由已故藏学家任乃强先生对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及当地民俗作了些修正和解释。

全书除总叙之外共分十二章节,我读下来,认为情节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在印英觊觎西藏,达赖欲投外敌,清廷干预而派兵驻藏的时事背景下,作者作为清朝武官随当地的川边大臣赵尔丰入藏,陈渠珍因其胆略**被任命为管带,参加了多次平叛战役。此段描写多为军政事务,当然也不泛谋权暗算。而另一阶段,则是时局突变后,武昌起义的消息瓦解了入藏清军的军心,“乱!”只此一字便可形容当时的藏境。统帅被杀,哥老会崛起,被推至风口浪尖的陈渠珍出于多方考虑毅然决定弃职东归。而东归之途的迷路使其误入羌塘大草原,出发时的117人仅剩11人生还。我认为此段当是本书最为精彩的地方,读之让人唏嘘不已,甚至垂泪。

读完这本精彩的奇书,就着印象深刻的几处记下一些片断有感。

因为作者身份及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文中所谈及的历史事件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更鞭辟入里的细节,虽然读起来会受作者的主观影响,但这并不背主流。在书中,我们能感受到藏地行军的境况,能知晓当时藏地统帅的一些军务情况,甚至是军营建制及军官与军官之间的暗里勾心斗角的事,还有一些藏地的风俗及特产之介绍。这就是我想先说的此书可读性之历史性和知识性。

关于勾心斗角的一段描写,看了虽然觉得人为谋权而冷漠,但因作者在这次人事勾斗中成了“失马的塞翁”,所以读来甚是有趣,印象颇深。

书说川军驻藏后不久,为了探得番兵军情,作者所在部队要派员秘密前往,任务艰巨且前往的人安全难保,因此,无人敢去。时任督队官的陈渠珍年轻气盛勇敢无畏,便主动请缨,在历经多险的情况下,以其胆识和才智不仅取得了重要的情报且结识了番兵头领。负伤返回时营部众人均以为他已死在番营,庆贺之余,不想有人暗暗在上面诬蔑其贪功失机,被番兵抓获后又被放回有辱军颜,而要对其治罪问斩,时任陈渠珍顶头上司的管带林修梅,表面与陈修好,可实际上却在统帅赵尔丰问由的时候装聋作哑故作不知。引此段描写,当知缘由:昔人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如予以事之转祸为福,诚奇矣。不谓暗幕中操纵牵引,大有人在,事更有奇于此者。有皖人张鸿升,性诈险,初隶尔丰,任边军管带,后因事被黜回川,投钟颖。钟颖入藏,委以工程营管带,亦虚名而无实兵者。鸿升日思得为步兵管带,而苦无机会。会予腊左被虏,凶耗传至昌都。有尔丰随员某,与鸿升善,为言钦帅以陈探修梅,问陈某事如何?修梅无一语,但嗟吧而已。鸿升怂之曰:“钦帅性如烈火,倘有所询,宜伪为不知,钦帅幕中,吾有密中,当为君先容,可勿虑。”修梅信之。及尔丰至,怒予损威辱帅,修梅嘿不语,尔丰怒甚。鸿升复见尔丰亲信文案傅华封,为予力辩其诬,而痛诋修梅。意在取修梅而代之,非爱予而憎修梅也。华封为鸿升旧友,遂在尔丰前力诋修梅。至是,尔丰颇滋疑,故传见时,而赦予贪功冒险罪,即欲一穷其实耳。不料按问抵实,修梅褫职,鸿升未及经营,而一纸硃谕,捷如迅雷,鸿升固自垂头丧气,予则死里逃生,转祸为福。险人用心,可笑亦可怜惜矣。

此一段经历,是鸿升“舞剑”意在修梅。这样的人真是可怕,对付谁,从其身边人下手,然而,再是“高明”却仍然未能遂愿,管带之职未能得到,却让陈渠珍因祸得福捡了个“便宜”,当然,以陈渠珍只身入番营,带着重要情报得以全身而返的功劳和指挥能力,绝对够格。这真是境险人无谓,人阴更可怕呀!

全书的另一看点,是作者对藏地人文、风景,民俗、物产的介绍,有些描写很有趣味性,如猎麝取麝香、野番之族的原始生活等。因陈渠珍治军严谨,对所驻之地的藏民安抚有方,与当地居民相处非常融洽,常常亲见并体验他们的生活,那段时间仅麝香连着自己收购再加藏友相赠,他共获得170两,单凭后文所描写的夺抢麝香死了多少人,就可知它价值有多大。本书最感人之女主人公西原便是在这段生活里相识的。

有关情感叙述是本书最让人动容的一大看点。这里有陈渠珍对同赴藏地的战友情感,有与其部下同在荒原求生的患难情感,更有西原万里相随生死与共的倾世真情。我的泪便是为她而流。

在出藏的路上,作者言:回忆波密之役,我死亡将士遗骸未收,魂羁异域。孰无妻子。读古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不禁恻然心痛,泪潸潸下也。

在一次屠牛犒师之后,有这样一段关于动


只要读过《艽野尘梦》,就一定会记住一个叫做“西原”的女人。而让藏女西原甘愿为之生死相随的,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后来被称为“湘西王”的陈渠珍。  其实,书中关于西原的笔墨并不多,甚至连这个名字都让人怀疑是不是本名,因为“西原”明显不是个藏族名字。只是,读到全书的末尾——“午后,装殓毕,即厝葬於城外雁塔寺,余既伤死者,复悲身世,抚棺号泣,痛不欲生。渊波百端劝慰,始含泪归。入室,觉伊不见。室冷帏空,天胡不吊,厄我至此。又不禁仰天长号,泪尽声嘶也。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倒让人觉得,这本书似乎是为西原而写的。  彼时的陈渠珍,还只是一个从西藏逃生出来的前清军官。至于后来,他成了“湘西王”;再后来,在国共之间左右平衡;再后来,与熊希龄、沈从文并称为“凤凰三杰”。陈渠珍后来的生活轨迹,定然少不了西藏那段经历的影响。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影响,陈渠珍其实讳莫如深。正如他写西原,情之深浅也许并不能用笔墨之多寡来形容。  陈渠珍写《艽野尘梦》,下笔极为冷静客观,就像一台录像机,只是忠实记录,而绝少内心流露。这本书写于1936年,当时陈渠珍因为得罪了蒋介石,权利被架空。不得不带着家人离开凤凰,前往长沙。纵横一方的“湘西王”突然成了“闲人”,静夜深思之时,涌上心头的一定是那一段最为刻骨铭心的往事。  陈渠珍1909年以清军管带的身份入藏,1911年即爆发辛亥革命。消息传到西藏,清军立刻乱作一团,做鸟兽散。一部分人拥戴协统钟颖为首,在拉萨烧杀抢掠,最终激起不满,被藏兵围攻缴械。而陈渠珍惧祸之将至,率领115名湘西(及滇黔籍)子弟兵,集体地开了小差,于辛亥年十一月间从工布江达出发,北上青海,却走入了无人的绝域,一行人餐风宿雪,日有死亡,待到第二年六月获救时,只活下来七人。  这一段经历,唯有细读《艽野尘梦》,才能体会那种日日与死亡擦身而过的艰苦与惊惧。而此段路程中,先后发生过粮食断绝,汉族士兵欲杀藏族士兵果腹之事。当时除了西原,这一众士兵中还有两个藏族人,一是“马夫张敏,亦汉父藏母所生,藏人称为“采革娃”是也;藏娃一,为已杀波蕃招降营官贡噪之子”。对于这件事,陈渠珍这样阻止——余曰:“杀一人以救众人,我何恤焉。只是藏娃肉尽骨立,烹之难分一杯羹,徒伤同伴,奚益于死。”  对于此种行为,有人评价为“生死之时对人性之考验”,其实这哪里只是人性,更是一群品性极为恶劣之人。他们将汉族以外的人都视为低己一等,种种行径,实为可恨。比如在刚踏上逃亡之路时,遇到藏兵,对他们只是远远跟随监视,并未动武。陈渠珍这一群“惊弓之鸟”就大开杀戒,血流遍地。  进入羌塘无人区时,有一个老喇嘛自愿给他们带路,这个老喇嘛之前已经声称自己也只走过一次,还是跟着别人一起走的。开头的路很清楚,后来有些迷路,“于是士兵益怒,苛责之不已,竟以枪击之,或饱以老拳。余亦无法制止亦。”老喇嘛无法忍受,后来就逃跑了。书中说“畏士兵之暴虐,乘夜逃走。荒郊多狼,喇嘛年老独行,定果群狼之腹矣。”  今天竟然有人说,“那个老喇嘛是故意带错路也未可知……”——我真不知该如何评说这极度优越的“大汉族主义”,100多年前陈渠珍尚有些同情心,今天这些人竟一丝丝都没有了。  最令人愤怒的,则是这一群人的恩将仇报。在即将走出无人区的时候,他们遇到了7个蒙古喇嘛。吃的、喝的、骆驼,都给他们了。士兵里居然有人要劫杀这群喇嘛。最后的结果是3个喇嘛被杀,“喇嘛行李财物,即随骆驼飞去,即许赠糌粑二包亦口惠而实不至,至可痛心也。”  虽然陈渠珍之前也曾表示过“我负心杀之,世有鬼神,岂能容?世无鬼神,亦安忍?”但最终,他也只是痛心那些“行李财物骆驼糌粑”而已。  不可知的是,这些西原都亲历在目,她,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更惨烈的还在后面,谢海舞等6人(主张劫杀之人),“负重伤,卧地呻吟”,最终这些人也被陈渠珍他们抛弃了,陈渠珍说“受伤之人,皆昨主张最烈之人,天眼恢恢,真疏而不漏矣”。  陈渠珍难得地发了议论,但这议论,能将他从“凶手”的名单上去除吗?——“盖余虽幸其不既死,亦深幸其不速死也”,“行数里,犹闻其号泣呼救声也”。  这些文字,陈渠珍写得真实,我亦读得惊心。还是想想西原,经历了这么多,她又爱上这个男人什么呢?  西原的家庭应该也是富足的,她与陈渠珍踏上逃亡路的时候,“西原母即来送行。因出珊瑚山一座为赠。高约八寸,玲珑可爱。”而西原之舍母离家,也因为陈渠珍说:“汉番仇恨已深,后患犹堪问乎。覆巢之下无完卵,留此,不独我不能存,即汝也不可保。幸彼辈虽横,对我犹善;是前进犹可望生,留此终必一死。汝必同我去,勿以家人为念。万一藏事可为,吾离去,不久仍回工布也。”  陈渠珍许了西原一个梦,以为她还能回到家乡。然而,历尽磨难之后,西原却在西安香消玉殒了。  在西安的时候,因为等待家中汇款,生活困顿,西原将母亲给的珊瑚山拿出来,让陈渠珍去卖钱。“此山途中摩压,已久碎断矣。余亦无计,姑携入市求售。行两日无问之者。后至一古董店,售银十二两而归。”  而西原病后,“一日早醒,泣告余曰:‘吾命不久矣。’余惊问故。对曰:‘昨晚梦至家中,老母食我以杯糖,饮我以白呛,番俗,梦此必死。’言已复泣”  西原之死,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这样一个来自高原的纯洁女子,为一段偶遇的“爱情”付出了所有,及至生命。  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  是与不是,值与不值?  都当是一场绝恋,其实,只是一场文字里的幻梦罢了。


   读&;ldquo;一个&;rdquo;中大冰写的《西原 西原》后,找到这本书名,买来一个多月断断续续,今早才读完。
  久不读文言,生疏了很多。文言文言简意赅,意犹未尽。文言文虽不适合生活,但在写作上微言大义,意境悠远,往往超越字面本身,引人遐想。现在的白话文虽然口语话,更贴近生活,却没了汉语的优雅和精确。读文言文,一直被古人精确的形容词震惊,不仅精确而且优雅,又多贴切比喻,旁征博引。读之如观沧海,波澜壮阔,又引人举一反三,通常一篇文章下来学到很多知识。陈渠珍的《艽野尘梦》读来不是十分晦涩,生僻字也不很多,更近白话却也不失文言优美。 故事的前半部分写了清末入藏官军诸多战事和西藏的原始风景,中部西原出现,后面则是走进羌塘无人区的大纪事。
  故事的前半部,我当做地理志和现代史去读了,直到引起我兴趣的西原出现。可是即使整个故事中,西原都不是重点。陈渠珍只是略略几笔写出西原矫健忠贞。这个力护丈夫走出漫漫无人区的藏族女子,却在随夫到达长安时溘然长逝,说令人唏嘘不已太过娇作,应该肝肠寸断才是。
  摘录西原临死前一段描写:
  西原启门,余见其面赤色,惊问之。对曰:&;ldquo;自君去后,即周身发热,头痛不止。又恐君即归,故坐此守候也。&;rdquo;...一日早醒,泣告余曰:&;ldquo;吾命不久矣。&;rdquo;余惊问其故。对曰:&;ldquo;昨晚梦至家中,老母食我以杯糖,饮我以白呛,番俗,梦此必死。&;rdquo;...至夜,漏四下,西原忽呼余醒。哽咽言曰:&;ldquo;万里从君,相期终始,不图病入膏肓,中道永诀。然君幸获济,我死亦瞑目矣。今家书旦晚可至,愿君归途珍重。&;rdquo;言讫,长吁者再。遂一瞑不视。
  看到这,泪流满面。恍以为西原是中年妇人,如此识大体,如此贤良。后才惊觉,西原十四五岁嫁于陈渠珍,适年冬月即随夫离藏,来年六月入关,冬月陨殁,当时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女。想到这,悲痛更不能自拔。想起西原随陈渠珍到了长安,坐在门口等丈夫入门时原来是来自一颗不安的少女之心。这个可以在无人区面对残暴风雪和残食同类的饥饿士兵的番人之女,并不是铜打铁铸,她也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而已。远离故土,随夫万里,又临困境,守坐门坎,她在想些什么?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这时候该想一些什么?
  她的强悍和勇敢在我面前瞬间淹没,只剩下一个穿着极不合身汉服的番人少女,被病痛折磨的脸色赤红,不安的等着丈夫归来。像一只受伤的困兽,等待爱人最后一次的拥抱。还在弥留之际,宽慰爱人。她竟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
  真情谁与共,生死可相从。
 &;ldquo;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rdquo;


只带一本书去西藏,一定是《艽野尘梦》。
  一部私下传阅七十年的奇书,活在网友口碑上的不朽之作!藏学家任乃强,出版家钟叔河,作家韩松落、蒋方舟、三七、马丽华刻骨铭心一致推荐。
 


关于西藏的游记里,《艽野尘梦》是最好的一本。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曾言“《艽野尘梦》用的虽是文言,记叙却能委曲周到,描写也很注意细节。有些精彩片段,读时即深深为之吸引,读后又久久不能忘记,还不止一次在茶余饭后当故事讲过。”确如钟文所言,观《艽野尘梦》,盖以纪实之笔娓娓道来,虽只万余字,细品下却时有字字珠玑之叹。且其中所描绘之藏地风土人情,远比我所读过当代关于西藏的太多文字都更生动优美,引人入胜。这本书一定要读原文才有收获,要是看什么添油加醋的白话译文啥的,就过于买椟还珠画蛇添足了。


大冰说:去西藏,带一本艽野尘梦足以!虽是文言文,但是依旧能看懂,只想看看西原与陈渠珍那种追随与坚守,还有陈渠珍他们一行所经历的种种。正在阅读中,坚持。


看完艽野尘梦。
给我的感觉是,陈渠珍是一位慈悲为怀又善于交际的人,文中常能看到他悲天悯人的感慨,还常有贵人相助的叙述,这或许也有以前那个年代更为乐善好施的因素在里面吧。
我想,陈渠珍是闷骚的,他这本日记或者称作回忆录根本用意是纪念西原的,但行文却很克制,只有为数不多的穿插述说,看似平静,实则隐忍,只是在最后写到西原得病而死时,终于把情绪释放了出来,乃至结笔于“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
西原这个女子,平凡而伟大,柔弱又坚强,在陈渠珍面前展现柔弱的一面,见不到他会倚门等待泪眼婆娑,在大局、艰难乃至生死面前也表现出了坚强的一面,万里随君,出生入死,从未抱怨,而且心里从来都是先想着陈渠珍,至死不渝,这种爱与牺牲,令人动容,一言难尽。而这一切,她才不到二十岁啊。
这本薄薄的小书,还有很多值得关注、考究和深思的地方,包括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战争中的尽杀降军生命如草芥,在那无人区里惨绝人寰的生死经历等等,背后都还有太多太多的信息了,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文所述。
有一点不满意的就是自己文言文功底太差,还有好多字也不认识,看起来总觉得磕碰。


艽野尘梦:西藏私家笔记1909-1912(插图本)。好看。


在大冰的他们最幸福中看到陈渠珍和西原的爱情故事,然后毅然决然地买了这本艽野尘梦。虽然里面的叙述有些小错误,但也没什么大不了。总之就是很喜欢。看到最后一句,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真心的难过,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挚爱的人也会有如此柔情的一面。 我爱西原。敬佩西原。


很喜欢这本艽野尘梦的封面 符合对那时候西藏的想象 书还没有看 但是我相信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艽野尘梦,从大冰的书上知道的。想去西藏,一个人。


不错的书,还买过另一版本:庞培翻译的《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也很好。两本一起收藏了。


艽野尘梦是在韩寒的ONE里面一个写手写的阅后感,甚是感人,随果断在网上买来自己慢慢欣赏,西原西原……


西原。西原。艽野羌塘,尘梦凤凰。


如果你要进藏,只能带一本书,就是艽野尘梦


上班期间抽时间,历时3天读完了这本书。读完总觉怅然不能语,还沉浸在作者的情感叙述之中。结尾几笔:“......入室,觉伊不见。室冷帷空,天胡不吊,厄我至此。又不禁仰天长号,泪尽声嘶也。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真是字字血泪,读之几欲落泪。
他与西原的爱情故事,很多比我有情调的人已一再描述,有些小资都渲染过度,亵渎了这段爱情,他们患难与共,万里相随终脱离险境,西原却病逝于西安,此间种种,不是我们这些在大城市里坐在咖啡厅看书的人所能想象的,所以我不想再描述。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从工布经藏北无人区至柴达木一段经历,种种艰险,九死一生,笔述甚详,读时如身临其境,有两段印象颇深:一段是取火,诸人呈围墙状挡风,一人战战兢兢擦燃火柴再点燃布条,略通风点燃干粪,才敢围坐取暖;另一段是伏击蒙古喇嘛,喇嘛于绝境中救了他们,还送骆驼食物,但其部下竟起贪恋欲杀人越货,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人在绝境中,兽类的本性暴露无遗,怎不让人感慨人性本恶。


在一个上看了大冰的文章《西原西原》才买的,还没看,但是通过梗概相信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文笔应该很不错的,谁让他是民国时的呢,带着意在言中的古文底子总觉得比白话珍贵些。为万里随行的西原姑娘,也为肝肠寸断的湘西王,饮了这盅爱情与英雄的好酒


太喜欢了,盼了很久了。西藏的行军,沿途的风情,几次的遇险,读来如亲历。那人性的反复,人在恶劣环境下,兽性的萌发,不禁战栗,还好有西原的陪伴,这艰辛危险的旅途才不致太寂寞,西原的存在在血腥中透射着温暖。那温暖在今后的生活中,仍留存在作者周围,成就着他。


这本书真正的价值不仅仅是介绍西藏,更重要的是湘西王


(文言文的)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了 一直在网页收藏着1999年版 猜想不会再有了 就在活动期间把这本出手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 感触最深的是 陈渠珍在战争中的幸运 与西原的爱情 还有迷路穿越大漠的悲壮以及细节描述 总之 没有让我失望 我很喜欢 自己期望已久的加分 zqing打分 5颗星


可作旅游笔记探险日志,也可作历史、军事和政治资料,更是一部含蓄的爱情小说。全篇是作者在30年之后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清末民初时西藏的风情民俗和历史事件。表面如此,但实际在文字中深含着对于生死与共而中道永诀的伴侣的深情怀念,文风朴实,似一个饱经岁月的老人围炉夜话,讲述自己曾经的青春。整部作品像就一把温和的烙铁,逐渐的慢慢的将那些记忆中的故事烙印在了读者心中。


一段奇缘,成就一个不朽的人生。湘西王,西原,柔肠寸断


首先,这本书的腰封上说作者文采不亚于沈从文,这可以当做促销手段看,虽然我很反感这种说辞。第二,作者为旧时之人,所以描述方面会有一些主观和臆测,甚至矫情,这不可避免,古时文人作品大抵皆有这病。第三,作为一本旅游指南未尝不可,书内的资料还是很丰富的。第四,如果还没有去过藏地,能通过这本书对康藏之地、之民、之风俗、之习惯有所了解。


从大冰《他们最幸福》那知道这本好书,希冀着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西藏,还有那个有关西原的故事。


此书文笔流畅,是陈渠珍的一本私人笔记,为我们打开了一段湘西王埋藏在心里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很值得推荐。


对于关注西藏的朋友,本书带你了解近代西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藏汉关系、历史渊源、地理风貌等等,让你了解原始的西藏。总之,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就像一本浓缩的西藏百科全书,读来让人大开眼界,欲罢不能!记住,要看这本未经翻译的原版哦!


刚收到,好没来得及读,据说是一本不错的书,湘西王陈渠珍的绝恋。


湘西王的神奇经历,百年前穿越羌塘


写了西藏,难以想象,100年前,野牛野马在青藏随处可见,现在呢?


是怎么样的命运使得一介将才选择徒步横穿雪原,
是怎么样的姻缘使得他因一句玩笑迎娶藏女西原,
又是怎样的情谊缠绕着他们 直至死亡将他们彻底分开
我想看一看
看看百年前那段鲜血淋漓却又可歌可泣的历史中
他们如何抉择以及 如何对抗冰冷的人生
所以我翻开「艽野尘梦」
因为对他坎坷又传奇的一生早有耳闻,
1909年他奉清政府命率军援藏
期间经历常人所不能经历,多次遇险命悬一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形式所迫他不得不率百余名部下穿越羌塘雪原,
而这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就是他的妻子西原
那是在一次马上拔竿的表演中,
陈渠珍讶异于西原矫健的身手不禁赞不绝口,
未曾想西原的长辈当真将她作为新娘梳妆打扮好送至府上
再看西原 明眸皓齿 烟视媚行 似亦有意于他
故陈渠珍将她留下 在他决定离开西藏并且可能再无归期时西原也紧随其右
穿越雪原的路上极度苦寒,没有向导误入歧途
本来一个多月的路程他们用了七个月才抵达
这其间弹尽粮绝 茹毛饮血 人性的冰冷也开始暴露无遗
为了一丁点的食物士兵们竟自相残杀
西原却如一头狼一样守在她丈夫身边
她在冰天雪地里拿着最后一块干肉给陈渠珍 说
我可以饿死,但你不能
也许是老天有眼,他们一起活着走了出来
尽管那支一百多人的队伍仅生还七人
抵达西安后,西原已耗尽了所有的气力,
又不幸感染天花 命不久矣
她哽咽着说:万里从君 相期始终 不图病入膏肓
中道永决 然君幸或济
我死而瞑目矣
今家书旦至 愿君归途珍重。
我深深地记得陈渠珍在书中描写雪原经历时的平和和冷静 因为其本身太过惊心动魄
可我也深深记得后他多次写到西原死后他"抚尸号哭""悲痛欲绝""嚎啕大哭"等等
而我知道,尽管是这些字词也不能表达他悲痛的十之一二
痛失所爱,且是一起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所爱
所以哪怕他日后东山再起,掌权湘西三十余年
成为与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的湘西王
辉煌后事 他在书中也只字未提
只在埋葬西原之后写到:余述至此 肝肠寸断矣 遂辍笔
再不谈往事
西原死后曾被葬于雁塔寺外
后陈渠珍将她的遗骸接回自己的故乡凤凰
西原,南方的绵绵细雨你可还习惯 是否也怀念过藏地温暖干燥的阳光
西原,即使你的白骨并未永久的长眠在我所在的这片土地
可我依然为你曾经的驻足感到骄傲和心疼
西原阿,如果你知道自你走之后他再无别人你是否会感到欣慰
还是会嗔怪他的倔强 担忧他的安康
可是我知道的,
你一定不曾后悔在你短暂的生命里爱过他看守他最后终结在他温暖怀抱


说的了解西藏必看的一本书,说的太大啦,我不信,只是看了 一个 有一篇讲这个故事的,有点兴趣买来看看,书看着不错,内容还没看买来三本书,回来细看这本


多年前听到陈渠珍的故事,便感慨万千。彼时不知西原名字。前阵子再次看到完整故事,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立刻买来陈渠珍的这本书。


一本奇书 非常详细的西藏私家笔记


是在 韩寒监制的文艺软件 一个 中大兵写的一篇文章《西原 西原》中看到的 被西原那种对陈渠珍的爱所感动 然后果断的买了这本书 很赞


西藏私家笔记1909-1912


一段神奇的历险,一段感人的爱情。。准备去西藏,看一些与西藏有关的书


已经是第二次买这本书了,买来送朋友的,自己很喜欢西藏,朋友也喜欢,真本书使用简单的古代白话文写的,很容易懂,而且还配了插图,为本书增添了不少光彩。


我辈粗浅,尚在阅览中。特意订的文言文版。希望看出个与平常不一样的西藏来。


尽显文言文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百年前的西藏风景和风土人情。


陈渠珍此书甚好,尤其写西原甚有光彩


很好看,很浅显的古文言~~一气呵成看完,西藏是个多彩的地方~


首次阅读关于西藏的书籍,很有意思,还有文字的文言形式,也很有味道,作者死里逃生的经历令人佩服


是本好书 有机会一定去西藏


了解民国与西藏的好书。虽是文言文却也浅显易懂。


是看大冰的微博才知道湘西王这一奇人。文章半文半白,没一定文言文基础看起来会略吃力。


没错,如果只带一本书去西藏的话,就带这本吧。


一个关于西藏的传奇故事


因《走吧,张小砚》得知这本书,半文言,但有注释,不难懂。喜欢西藏,就读一读吧!


非常经典的书,虽然赶着西藏的时髦出了这本书,但是毕竟是经典


看到很多人要去西藏,也看到很多要去和已去西藏的人介绍过这本书,对于了解西藏的淳朴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是很好的读本。


想对西藏做些不同于大众旅游的别样了解


还没看,纸张不错,故事肯定很好,作者可是湘西王呢


西藏的一本奇书 值得一看


下次去西藏带上这一本书


因为骑单车去过了一次西藏、但是行程比较匆忙、于是选着看了这一本书、重新体会一下西藏的风土人情。


带一本书去西藏就带这本吧!


西藏的历史值得了解。


不错。对西藏有了进一步了解


了解西藏的,开卷有益。


是在一本介绍西藏的杂志上看到该书,到手还没来的及翻阅,希望有一天能带着它去西藏,去故事发生的地方。


感受西藏之旅,看过去的沧桑变换


好,拆开包装有股酥油的味道,西藏的味道


了解一下西藏


很文艺,很小清新,西藏是个美丽的地方


在大冰的书里才知道陈渠珍这个人,很想知道这样一个比沈从文还传奇的人物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经历,书是文言文式的,很得我心(*&;macr;︶&;macr;*)


西原姑娘。是本好书神奇的书


奇书一部,可惜未保留任乃强先生的注释原样


西原的出场也太晚了,而且戏份也很少,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缠绵悱恻感。不过写的还是不错的,值得收藏。


很好的一本书。字很清晰,纸张较厚。那是另一个世界,我想,只有耐心读才能读懂里面的爱。我爱西原的执着。


虽然对身为理科生的我有生僻字及词语,但依然查着度娘看下去。越是这样,越读的精细,越能闻到这时间沉积下的芳香。茫茫禹域,谁是乐郊?陈渠珍也曾如我今天这般迷茫,然时代不同,他却付出了我千百倍。&;hellip;&;hellip;


通过三七邱小刚的书评知道了这本书,读了!感觉很特别。明年要骑行青藏线了,路上。经过羌塘草原等书里描述的地方,一定好好体会一下。


听了《西原西原》,才发现这本很好的书,值得一看吧!


因为大冰的《西原,西原》才知道这本书,还没开始看,但应该不会失望。


之前看过电子书,又买来看了一遍。文笔很细腻动人,感情也很真挚。只是觉得注释虽然帮助理解和认识史实,但觉得画蛇添足,破坏了原书的那种文学气息…好几次看到一个惊心动魄的细节,下面注释就指出这里是作者记错了之类的…无语啊…当然书还是很好的


以前买过,这次看到这版本,忍不住又买一本,再看,诚亦乐事。梦终归不会再做


看了前面几十页 和当地历史有关 很期待后来入藏内的描写 半文言文 下面的注解是白话文 看不懂的可以看注解


百年前藏地奇遇,非常棒。。注解很好,不然很难看懂。。


是在看大冰的他们最幸福的时候看到的这个故事,这是一个简短却包涵陈渠珍一生的故事,感人肺腑


这是一本真正了解陈渠珍的好书


藏地奇书,才子佳人,绝世称赞!


建议入藏,特别是走川藏北线的可以看看。。。


传奇像是一场梦


买之前看评论都说插图太丑了,其实整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纸摸起来很舒服。。底下的注解也还算详细。。如果要买的话还是建议买这个版本,,文言的东西还是自己买来理解比较好。。


沈从文推荐的,没话说


还是要说,书后面压皱了有点心疼,感觉这个是古文版 估计读起来要费劲喽。但是还是要好好读这样一个千古绝唱。


藏地,是一个很令人神往的地方。


喜欢藏文化的童鞋可以看看,稍微古文,读起来不费劲


还没看完,还不错。虽然有些文言看不懂。但90%看得明白,比现在好多游记好。


封皮不错,但是封皮掉了的话,书就没有封面了。
书内容很好,花了几个晚上读完的,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古文写就,不过不难,作者惊心动魄的一段经历以及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都让人感动


书中展现了百年前先人们捍卫边疆主权的艰辛及浪漫的爱情故事。


相当好的回忆笔记,清末的文言文还是很好读。。


太牛逼了!!!读起来就废寝忘食!堪称奇书一部!!!不读此书才是遗憾


戴旭推荐的,才开始看。内容不错,就是书的封面有些褶皱


传奇人物的传奇经历。步步惊心。


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篇文章,很是被书中那个年代和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所吸引。


看了大冰的《他们最幸福》才晓得这本奇书,今天下午刚到的货,半文言的读起来有点慢,但不难懂


语言有一些文言文的感觉,但有些基础酒可以看懂,虽然看上去不太吸引人,但读进去之后,简单平实的语言下都有真情。


爱情纯粹了就会变得神圣


前不久,了解到这本书,终于看到了。虽说是文言文版的,但是我还能看懂。很喜欢。但是送货速度很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