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俗卷

薛麦喜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5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薛麦喜  

页数:

69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民俗卷》集黄河民俗文化之大成,展示了其独特的风貌。举凡衣食住行、乡社生产、市井商贸、宗族村落、人生仪礼、崇拜信仰、民间文学、游戏娱乐等都作了具体描述和深入探讨,在黄河流域的民俗研究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对民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河民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引人注目的一笔巨大财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引以自豪的母亲河。这条蜿蜒曲折数千公里、昼夜奔腾川流不息的大河,自远古蛮荒之时就哺育着两岸的华夏民族,孕育了最初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也由此产生并继而发展、光大……  由黄河流经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区的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起、共同组织并编辑出版的《黄河文化丛书》,旨在归纳与总结、发掘与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丛书以黄河文化为主线,着力描摹影响黄河文化和受黄河文化影响的人、事、物。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绪论第一章 黄河原始民俗第一节 原始信仰与图腾崇拜第二节 农耕习俗与狩猎禁忌第三节 神话传说与陶器艺术第二章 黄河传统民俗第一节 虚妄到实用的鬼魂迷信第二节 日趋繁荣的都市民俗第三节 相互融会的多民族风俗第三章 黄河近代民俗第一节 西风东渐与剪辫子、放天足第二节 移风易俗的艰巨性和历史必然性第一篇 人生仪礼第一章 童礼第一节 汉族童礼一、得喜二、添喜三、坐月子四、报喜五、洗三六、满月七、百日八、周岁第二节 少数民族童礼第二章 婚礼第一节 汉族婚礼一、议婚二、定婚三、请期四、催妆五、铺房与哭嫁六、迎亲七、拜堂、入洞房八、回门第二节 少数民族婚礼一、择偶定情二、新婚之礼三、情趣婚俗第三章 寿礼第一节 祝寿第二节 “借寿”与“冥寿第三节 做寿衣、寿材第四章 丧礼第一节 丧俗一、汉族丧俗二、少数民族丧俗第二节 葬制第二篇 岁时节令第一章 春天里的习俗第一节 汉族一、春节二、破五三、元宵节四、寒食节与清明节五、二月二第二节 少数民族一、藏历新年二、白节三、酥油灯花会四、圣纪节第二章 夏天里的习俗第一节 汉族一、浴佛节二、端午节三、六月六节第二节 少数民族一、端午猎日二、花儿会三、香浪节第三章 秋天里的习俗第一节 汉族一、乞巧节二、中元节三、中秋节四、重阳节第二节 少数民族一、雪顿节二、望果节三、纳顿第四章 冬天里的习俗第一节 汉族一、送寒衣节二、冬至节三、腊八节四、祭灶节五、除夕第二节 少数民族一、开斋节二、古尔邦节三、拜火节……第三篇 衣食住行第四篇 宗族村落第五篇 崇拜信仰第六篇 乡社生产第七篇 市井商贸第八篇 游艺竞技第九篇 民间文艺《民俗卷》田野采集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少数民族童礼  黄河流域的蒙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的生育习俗在旧时与汉族大不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情况有了变化,生育条件也有了较好的改善,生育习惯也与以往大不相同。本世纪20—40年代青海的藏族妇女“有了孕,决不像内地妇女以为不得了,什么事须家人扶探,还要药饵调养,终日睡在床上,动也不动。她却是行无所事,工作一如常日。所以到了生产的时候非常容易,往往在山中牧羊生小儿,置之怀中;若是恰巧遇着母羊生下羔儿,也是置之怀中,一左一右,带回帐房,便把孩儿、羔儿抛在地下。于是,又去取水做饭,做其他工作。毫无为难情形。孩子身上铺张羊皮,上面再盖上一张,已是洞天福地,啼哭任他啼哭。母亲日间只喂两三次乳,算尽了做母亲的责任。到了两三岁,自己能行动时,用毛绳一根,缚在小儿脚胫骨上,绳子呢,又拴在帐房柱子上。我们常常看见,一面拴着小孩儿。一面拴着牛犊儿、小羔儿、儿女跟牲畜一样,煞是可笑”①,稍大一点。日留一羔羊与之玩耍,五岁则教之乘马牧羊,十岁则教之放枪射击,习御敌人。过去,东乡族妇女生产时,有与汉族相同的讲究,这就是不准女儿在娘家生孩子。如因特殊情况,将孩子生在了娘家,在回婆家时,不能从大门走出,只能踩上梯子离开娘家,又踩上梯子回到婆家;或是抱着婴儿,背着身子退出娘家,然后再背着身子进入婆家。这种进出婆家和娘家门的方法,在汉族是没有的。分娩前将干净的土捣碎压细,晒干过筛后存放起来,临产前拆去炕毡,产后因流血多,每天换土一次,逐步改为3~5天换一次,持续一个月,用过的土倒入厕所。  回族妇女生产时。要请阿訇念喜经,并按伊斯兰教新教派的主张,做“阿络格”,即生下男孩宰两只羊,生下女孩宰一只羊,第二天由老人为婴儿洗一次澡,洗时浴汤中要放一些核桃和枣儿(必须是双数),以及少量的花椒水,以祛灾免难。第七天或满月后,给婴儿剃头时,还要依其头发的重量施散同等数量的金银①。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有一种倒骑牛的生育习俗。生了长孙,村里的乡民们让婴儿的祖父翻穿皮袄,眼挂萝卜圈的眼镜,口含长杆大烟锅,倒骑犍牛之上,人们前呼后拥在村中转游,取乐逗笑,“逼”他答应满月贺喜请客。蒙古族有一种生育古俗,“婴儿出生后,裹以皮或毡,放入摇车,不避风寒,儿饥则乳。到第三日给婴儿洗浴,洗毕包裹如前。是日,椎牛置酒,召集亲友邻里会饮,客人馈赠礼物,为孩子祝福。”婴儿满月,要放在事先做好的木制摆床中抚育。要举行摇床仪式,举行宴会,宴会期间为婴儿命名②。旧时,土族聚居区生活困苦,没有医疗卫生条件,小孩死亡率很高。土族人在生儿育女中怕遭不幸,常怀着一种莫名的担心心理,便把希望寄托在神的保佑上,当孩子生下后,就请神命名,以求保佑。青海等地土族流传的一种生育习俗叫“保命”,指的就是求神赐名。  和汉族地区一样,少数民族地区也很重视为孩子取名。蒙古族在为男幼取名时,惯用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帖木儿、康熙、罗成等。还有寄长辈期望、意愿而命名的,其中又以幸福、大喜、坚强、富有、结实之意为最多。如吉日格郎、巴雅尔、巴图、白音、布和。有用旧时社会公认的称呼命名,以贵重金、银,坚硬的铜、铁命名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茁壮成长为杰出的人。对于女孩同汉族一样,也是以美丽的花草树木、明亮的星辰、善良珍禽的兽类、贵重珠玉等命名,如娜仁、萨仁、其其格、其木格、香鹄、美鹿、塔娜、哈森等等。在以生日月份命名中忌用二、四两日,因为“二、四”两字音难以发音并和“死”谐音。还有受喇嘛教的影响而以尼玛、桑卜、扎布等命名的,蒙汉杂居区又以在蒙古人名字前加姓氏和父亲的字头,如金·布和、海·格日乐、苏-扎布、桑·扎拉森等①,东乡族人则是请阿訇依据《古兰经》中的圣人名字而命名。如男孩多用穆罕默德、木撒、撒尔东、哈比布、牙古白、温吉尼等四十多个名字命名,女孩多用阿依舍、索亚娅、特丽哈、茹茹、祖布黛等命名。如果她们生在星期五便取名“朱麻姐”,星期四叫“排山姐”。东乡族大多数的父母们都特别宠爱女孩,为了寄托这种情意,便习惯在其名字后面加上“果”字,如麦勒果、阿芙果、朱麻果、排山果、拿果等。一般起完名字后,还须请阿訇吃饭,散“哈吉雅”(钱)表示感谢。撤拉族人听到有人家生了孩子后,都纷纷拿油饼、油搅团、糖果之类前来祝贺,劝慰做母亲的不要再想生产时的痛苦,并嘱咐坐月子该注意的事项。“问月”是娘舅家人来探视,“看月子”是在分娩几天后亲朋邻里来探视,他们给亲家父母各做一双鞋袜,给女婿和婴儿各做一套服装,牵上一只绵羊来看,主人自然少不了热情的款待。孩子满月后,做古古馍馍或备些水果糖类,并施散给巷道里的大人小孩,让大家分享得子之喜,预祝孩子早日成家立业。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俗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