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记的胡适

李伶伶,王一心 陕西人民
出版时间:

2007-11  

出版社:

陕西人民  

作者:

李伶伶,王一心  

页数:

350  

字数:

3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目前所见到的胡适日记,是他自1906年2月13日开始写的,而结束于1962年2月21日,时间跨度长逾半个世纪,总字数粗估在250万以上。胡适开始记日记时已虚龄16,并不算早,比他早的人还多;他的最后一篇日记记于逝世前三天,也肯定不是丢笔最迟的人。可是世上像他这样记日记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却如凤毛麟角。任何一个普通人,若能以自己一辈子的时间来写一部日记,即便没有意思,也一定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永远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著作。何况以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能留下这么一部煌煌巨“记”,意义自然更非寻常。胡适又是中国新文化的弄潮儿与代表人物,也是个有情有义、有趣有味的人,所以他写的日记,字面固然饶有意思,行间也很有些意味。这便是我们要写《胡适的另一面》、要从日记看胡适的原因了。读者在这里也将看到一些在胡适以及相关人物的传记中难得一见的事情与景观。胡适因为很早就“暴得大名”,虽然他为人的谦和,与一般名流相比,已相当难得地算是没有架子了,可是名士习气,终究难免一点不沾。他是如曹禺笔下的四凤“知道自己是漂亮的”一样,知道自己在中国历史上是要占一席之地的,所以他在许多时候、做许多事情时,都表现出为留“清名”而有意识地做准备,比如对待他的日记。常情下,一般人对自己的日记总是锁之唯恐不牢、藏之唯恐不深的,而胡适却将他的日记屡番出借,虽然有所选择,总是日记史上少有的景观,这种做法也不都被人视为“无话不可对人言”的坦荡。鲁迅就曾批评晚清的著名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的缺点之一便是“生前给人传阅”。胡适在日记中,总是不惮烦琐地在人名之后缀以“先生”字样,恐怕不是为了“慎独”,而是为了防止一朝公诸于世,给人留下对人不敬的印象。可见胡适记日记不是单为自己备忘,以及出于自我倾诉的需要。对于这一点,胡适在日记中也曾夫子自道:“日记必须较详细,否则没有多大用处。过略的日记,往往别人不能懂,有时候自己也看不懂。”不仅要让别人懂,更仿佛让别人懂要比叫自己懂还重要些。有天胡适在病中读《越缦堂日记》,因有诗曰:“五十一本日记,写出先生性情;还替那个时代,留下片面写生。”这当然是胡适日记观的绝好反映。要而言之,本书不是一本研究日记的书,也就是说,本书不是研究胡适日记的书,而旨在研究胡适这个人。虽说要研究胡适这个人,不可能不研究他的日记,何况本书又是借助人物的内心独白,张望他半开的心灵之窗,是从日记的视角来打量日记的主人,但目标毕竟是人,是在日记中,由对人处事、性情脾气、态度心思、爱憎好恶、大节琐细等等拼接成的一个生动的、矛盾的、真实的人。

内容概要

胡适自16岁开始,直至去世的前三天,共留下二百多万字的日记。从日记看胡适,这位中国新文化的弄潮儿与代表人物展现给我们的,必定不只是他人生中精彩的一面,或许更多的,我们将看到隐秘于那些琐碎文字背后映射出的个性和真实自我,那便是一番别样的风景了。如果将本书视为另一种形式的人物传记,好传记的第一要义是表现传主性格,那么大概没有什么比日记更能透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

作者简介

李伶伶,女,教师职业,律师资格,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2004年获市委宣传部、团市委颁发的“南京市首届十大青年文化新星”称号。所著《梅兰芳全传》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1993-2003十年报告文学奖”一等奖、第四届“金陵文学奖”一等奖、团中央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推荐作品,并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另著有《梅兰芳与孟小东》《梅兰芳画传》《倪徵燠》等。王一心,男,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主要著作有《惊世才女张爱玲》《丁玲外传》《林语堂》《梁实秋》《太平天国》《三卷集历史小说》《张爱玲与胡兰成》《劳谦君子陶行知》等。2005年5月获南京市第五届文学艺术奖(政府奖)银奖,2006年10月获南京市文联第六届金陵文学奖荣誉奖。

书籍目录

澄衷学堂纪事 人生导师二哥嗣矫(禾巨) 与总教的一次冲突 善待偷书同学与王云五的桃李情 少时荒唐,王云五从旁相劝 荐王,是对还是错得任北大教授,全凭蔡元培慧眼 资历最浅但月薪最高, 勤工俭学运动中现分歧 不满学潮风波 平息“讲义费风潮” “挑唆”和“蛊惑” 被“民盟”开除了与马寅初是君子之交,还是密友亦生亦友傅斯年 差一点被“轰”下讲台 学术上的相互影响 政治上的共同进退 极尽褒奖与夸赞报知遇之恩,四救陈独秀 “二十年不谈政治” 大骂法国人“不要脸” 绞刑架下施援手与辜鸿铭,道不同而以君子待之 思想早有分歧,继而笔墨交锋 辜鸿铭要到法院告胡适 “君子和而不同”沉默以对鲁迅的讥语 一个冷峻一个温和 短暂的交谊 做“和事佬”却不讨好 对苏雪林谩骂鲁迅不以为然被“好人政府”伤了心 “好人”组成“好政府” “好人政府”成立又垮台 “好人政府”不好人最爱的朋友丁文江 “大哥”似的关怀 共同“谈政治” 受丁连累,也做了“走狗” 丁文江客死他乡 骨骼峭立的《丁文江的传记》拜见废帝,引来哗然一片 接到小皇帝的召见电话 抗议修正优待清室条件与陶行知:两个安徽佬 同投杜威门下 “小先生运动”的由来 同被通缉却形同陌路 “新诗”驳“新诗”为梅兰芳送行遭非议 旧剧:改良还是废除 “华美协进社”邀梅访美 送梅登船 “梅博士拜谢胡博士” 为梅访欧出谋划策 永远的怀念与郭沫若,文人相轻 大度平息争论 终未做成朋友证明婚姻是否美满非关女人脚小 订下娃娃亲 婚前想见新娘而不得 称职又有个性的小脚妻子 “占了便宜”的婚姻绽放在异国的精神之“恋” 开始于“狂狷”的交谈 相会还是幽会 信来信往伴终身陈衡哲:胡适的“一个最早的同志” 情感开始于文字游戏 裹足不前斩断情丝 难忘佳人借诗咏情 一篇小说暗含玄机一场婚外恋,湮没在刀光之中 爱上小“表妹” 幽会于西子湖畔 烟霞洞中的神仙眷侣 又一次相逢 难忍相思苦 屈服于妻子的菜刀 “表妹”要去当尼姑难解徐志摩“八宝箱”之谜 诗人殉难 两个女人的争夺战 “一笔糊涂账”“爸爸,张学良造反了!” 热河失守劝张辞职 “杀杨事件”与两个“九·一八” “汉卿这祸真闯得不小”管梁宗岱的“闲事” 两个性格犯冲的“兔子” 助梁妻打离婚官司 芥蒂一生难消曾因孙中山,惹出多少事 赞《孙文学说》,驳“大炮”之讥 同情陈炯明,使孙中山恼火 对巨资建中山陵略有微词毛泽东说,将来给胡适恢复名誉 图书管理员 赞同毛的想法 “自修大学”的来历 劝毛“放弃武力”被蒋介石“请”当“总统” 被蒋扣上“反党”的“帽子” 力争做蒋的一个净友 应蒋召唤出任驻美大使 推掉了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长之职 差点儿当了一回总统 内战中赴美游说 反对“总统”连任宽以待子的父亲 思杜——思念杜威 顽劣小儿慈爱父吴国桢隔海骂战,胡适皮里阳秋 往来少而看法近 胡对吴的态度因人而异《自由中国》不自由,心牵“雷震案” 胡、雷合作“自由中国运动” 不想当《自由中国》的“发行人” 坚辞“发行人” 《自由中国》越来越不自由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雷震被捕入狱,胡适态度意味深长对幼年余英时的聪明不以为然像照顾子侄一样对待张爱玲 反常地将张爱玲的信粘在日记里 高赞张爱玲的《秧歌》 约张爱玲“吃中国馆子” 见了最后一面 又做担保人后记

章节摘录

澄衷学堂纪事1904年春天,14岁的胡适离开故乡,到上海去念书。他先进了父亲最佩服的朋友张焕纶创办的梅溪学堂,次年又进了宁波富商叶成忠创办的澄衷学堂。胡适一生五十余年的日记生涯,就是从澄衷学堂开始的。人生导师二哥嗣(禾巨)胡适共有三位哥哥,是同父异母生的。大哥嗣稼比他大22岁,比他母亲冯顺弟还大两岁,在母亲嫁给父亲铁花先生后三天,大哥就娶亲了。胡适的二哥(禾巨)柜与三哥嗣秠是一对孪生子,比他母亲小4岁,比他大16岁。虽然父亲身后的家庭理应他母亲地位最尊,但实际上她在家里得处处看人眼色行事,时时忍气吞声。胡适小时候就常常早晨在床上被母亲的哭泣声惊醒,虽然随即总有人到房里来赔不是。年轻的寡母因为生活的悲酸,于是深望儿子能读书成名,在那时叫“嗣糜”的胡适读了好几年家塾之后,她想他出门求学,有天趁着他二哥三哥都在家里,便向他们试探道:“糜今年11岁了,你老子叫他念书。你们看看他念书念得出吗?”嗣(禾巨)一言不发,嗣秠冷笑道:“哼,念书!”母亲忍气坐了一会,才回到房内独自垂泪。由彼此的这种关系状态,以及胡适兄弟间年龄相差过大,加上父亲过世时,胡适才3岁零8个月,而这44个月里他也并未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在胡适少小的心目中,极可能父亲倒像是慈祥的爷爷,而他的哥哥们则像威严的叔叔伯伯。胡适的父亲死后,家里只剩几千两存款,靠存在同乡店里生息过日子。后来店家倒账分摊,胡家分得一点小店业。胡适的大哥是个不成器的败家子,三哥身体不好,所以店业生意全靠嗣(禾巨)打理,家里的财权也就掌握在嗣(禾巨)手里。母亲要送儿子出外读书,自然要靠他供给学费,所以求他。虽然嗣(禾巨)当时不曾答应母亲,毕竟也未明确不答应。何况父亲的遗嘱中有“糜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之语,故而两三年后,胡适的三哥因肺病严重,要到上海治疗,这回嗣(禾巨)同意让胡适同行。在胡适眼里,二哥“是个有干才的人”,他“往来汉口上海两处,把这点小店业变来变去”,生意渐好。先是在上海南市开了一个公义油栈,后来又吸引他的同学朋友把积蓄存在他的店里,合伙开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瑞兴泰茶叶店。他二哥与三哥都在梅溪学堂的前身梅溪书院读过书,胡适人梅溪学堂也与此有关。嗣(禾巨)不仅有才干,有文化,也有见识。胡适在澄衷学堂读书期间,常到二哥的店栈里去看他,将学堂里的事情讲给他听,听取他的意见。嗣(禾巨)对此也似颇有兴趣。1906年4月7日回栈省二兄。二兄为余言学生开会之不合理,反复辩论,惟谓学生者,惟自治会可开,然恃会而自治,其自治之精神亦微乎微矣。1906年5月13日返栈,省二兄,二兄为予言办事之要素,及旁论今昔办事之难易,并纵论宋明儒之得失。又一天(1906年4月15日),胡适去见二哥,说他打算翻译Outlinesoftheworld‘sHistory(《世界史纲》),嗣(禾巨)不以为然,说:“你不如把这时间用来散步和运动,聚集精神以备将来。否则照此付出的多,吸取的少,长此以往,脑力会萎缩的。而且你既然能译,说明你已经懂了这本书了,再翻译,还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如用这个时间去读其他新科学书来得收益大,何必虚耗宝贵的时光呢?”胡适听从了二哥的劝阻,虽然过后仍不免技痒,时有译书的念头冒出。1906年5月8日余等近日所读之《国民读本》所论法律之公例甚切,当译之。1906年7月25日程君士衔读之Carpenter’sGeographicalReader(卡彭特的《地理读本》)一书,乃卡氏周游世界时记行之书,甚详尽,且文理亦浅显,因拟与程君合译之。综观胡适一生,译著不多,原因大概在此。嗣(禾巨)对胡适不仅在学业读书上有所教益,对于修身处事也时时予以指导,实际担起了父亲角色的责任。而少年的胡适正求知若渴,也正有强烈的自省自警自新意识和需求,二哥正好成为他旁人难以替代的人生导师,对胡适的一生都发生影响。1906年5月20日返栈,二兄为余言好名之病,复以朱子《近思录》授予,命予玩味之,谓当择其切于身心处读之……于是,他在其后的日记中便痛责自己的“好名”,说是他一生大病根之一而欲痛改。1906年5月28日。是夜宿栈中,二兄语吾“《新民丛报》六号所载《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一篇,足为尔药石,盍取而研究之?”二兄复以《二程粹言》二册授予,令玩味之。1906年5月31日看《新民丛报》:《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篇,心大感动,不自已。胡适进澄衷学堂也与二哥有关。叶成忠办澄衷的目的本来是要使宁波籍的贫寒子弟受教育,后来学校规模增大,成为上海一个有名的私立学校,就学的学生也就不限于宁波人了。澄衷的总教叫白振民,是二哥的同学,他看到了胡适在梅溪学堂的作文,就劝胡适进澄衷学堂。胡适当时正因偷读了邹容的《革命军》,不愿被学校选送到上海道衙门去参加毕业考试,于是就离开梅溪而人澄衷了。而如果二哥的思想不新,不愿胡适为此丢弃即将到手的梅溪学堂的文凭,胡适是不会也不敢擅自行动的。澄衷学堂共有12个班级,前六班相当于中学,后六班相当于小学。班级称为“斋”,课堂分为东西两排,最高的一班在东边,即叫“东一斋”,第二班在西边,称“西二斋”,依次类推。胡适刚入校时被编在第五班(东三斋),下半年升人第三班(东二斋),次年上半年升人第二班(西一斋),并做了班长(每斋有四个班长,胡适相当于副班长)。与总教的一次冲突胡适因白振民而人澄衷,却与白振民不合,甚至有过一场不愉快。白振民管理学生十分严格,但也由此把自尊心调得极强,容不得学生有所过失,更不能容忍学生对他有所不敬,以至于时而将小问题演成大矛盾。事情是这样的:5月16日那天天气很热,学校的夏操服也未备好,同学们要求不做夏操,胡适便代大家向学监林仲希反映,林说可穿旧的夏操服。胡适去看,发现旧操服少十来件,认为夏操做不起来了,就与同学到教室里温习功课。忽然林仲希与白振民驾临,诘责众人不做操,胡适即以天热为由同答。不料白振民“怒甚”,说胡适是“集众要挟”。当日东一斋也未出操,大概白振民认为是受西一斋影响,胡适那时的学名叫胡洪骍,白振民因此道:“东一不操,西一担其责;西一不操,胡洪骍担其责。”说完就走了。学生们见势不妙,于是于下午补操。白振民本欲重罚为首的人,后被其他老师劝止,但他却又挂出告示牌,上面写着:两斋不出操,事先不清示白振民先生,西一斋班长胡洪骍与东一斋班长赵启承“不胜班长之任,应即撤去”。胡适自认不先请示是有过错,但不领受其他“罪名”,当晚又听一位叫余成仁的同学说:“总教习说你强辩,说上午托言不能操,下午却能补操,操后怎么也不生病呢?”胡适听了这话,自然也生气,于是当即写了一封信给白振民,陈述事情缘由,又引余同学的话,加以辩白。白振民读了胡适的信更加生气,认为胡适竟引旁人的话来诘责,“气焰甚盛”,次日对胡适道:“此语我未尝说,你从何处得来?若是教习说的,我辞退教习;学生说的,我开除学生!”胡适便据实说是余成仁说的。白振民道:“我不曾对余成仁说胡洪骍一个字,可证也。”胡适又去询问余成仁,余成仁道:“这是我解释白总教之意之语,他说不曾对我说你一个字,此则大谬,他确实说过你找借口的话。”于是余成仁与白振民对质,白振民不再坚持他未曾提胡洪骍一个字了,而改口为“我实说你但无病不病之语耳”。胡适天真地以为事实既已清楚,事情可以就此了结了。他不知这一回合以他小胜,白总教怎能咽下这口气!次日,告示牌又挂出来了,其中有“播弄是非,诬蔑师长之咎,应由胡生一人任之”之语。胡适在日记里将白总教的言行说为“无理取闹”,又写道,假使我真想播弄诬蔑,就不会耗费笔墨来辩解,而会当众陈述事实使他难堪。大概胡适将这意思又写信给白振民,而下午白振民又挂出告示牌,中有“胡生能保他日无此等无秩序之事否?若有之,应由何人担其责任?”胡适见了,在日记里将此斥为“尤为无理”,并以“事之有无,当视学生之程度若何及管理法若何而后可定。若何人担其责任,则当视此事之性质如何而后定”回敬白振民。下午,胡适收到二哥的来信。原来,昨天白振民与胡适不约而同地就此给嗣(禾巨)写信,白振民狠狠地告了胡适一状,信中有“将此不悛,将不能顾私情而妨公益”等语,总之嗣(禾巨)将白振民的信转寄胡适了,至少引了些白信中的话,被胡适视为白振民“痛诋吾”。嗣(禾巨)在信中未仔细分析谁是谁非,对弟弟也未深责,而只“深戒”道:“弟所以致此者,皆好名之心为之。天下事,实至名归,无待于求。名之一字,本以励庸人。弟当以圣贤自期,勿自域于庸人也。”这样一说,顿时使胡适站高一线,心胸开阔,也就愿意听从二哥的话,委屈自己,写信向白振民“略陈悔意”。

后记

本书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人物传记。好传记的第一要义是表现传主性格,如果不能进入传主内心,如何了解他的性格?虽然传主外在的方面比如长相、态度、为人待物行事等等也很重要,也同样是完整的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方面,但从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则往往可以找出他行动的原因,所谓“他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也因为一个人的心,总是深藏不露的;不像一个人的脸,除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永远将自己关在家里不见人,一旦出门,就总是要暴露在朗朗乾坤、睽睽众目下的。也即如此,读者对传主内心世界的兴趣,总是要大于五官外貌的,因为看不到,就越发想看了。就常人来说,思乎于内,总不免发乎于外,在言表之间,多少会流露一点心迹。就算城府再深的人,即便喜怒不轻易形于色,恐怕也不能做到完全不露痕迹。林肯说过:“40岁后,你就要为你的相貌负责了。”这话很有道理。岂不闻相貌是固定了的心情?生活中那些长着单侧酒涡的人,他的嘴,总是往同一边咧得厉害;生活辛苦的人,嘴角两侧的苦纹多是深的;爱笑的人,眼角的鱼尾纹也多;生活中,人们常说,坏人脸上又没写上“坏人”两个字,但是心术不正的人,与善人仁者的相貌,终究是有些分别的。但是相貌所告诉我们的,并不是一个详细的、准确的、完全对应的答案,而是一个粗泛的,大略的线索,我们并不能根据一个人的长相就断定他的心思;也难以根据一个人的行为,一丝不差地推断出他的主观意愿和动机。总之,大概没什么能比日记更能透露一个人内心的了。日记则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心电图,对心脏的一跳一停,一松一紧,都有精细地记录,如果愿意记录的话。它对于了解一个人,当然是极其珍贵的,而有着其他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如同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日记是也不能全信的。有位外国哲人就说过:自传是最靠不住的材料。日记当然也颇有靠不住的地方,尤其是那些预备着写给世人看的日记。但是这也不要紧。所谓“死活不张口,神仙难下手”。不怕他说假话反话违心的话,就怕他一言不发三缄其口。比如对一件事,或对一个人,不管他在日记里写下的是什么看法,我们多少可从其中,要么获知他的真实想法,要么了解他讳言的苦衷与不说真话的原由。在这本书有了一半篇幅的时候,我在家跌了一跤,竟至右脚五个脚趾的蹠骨全部骨折。那段终日只能直腿高跷、枯坐沙发的日子,是靠了写胡适打发的,这本书对于我,也因此多了一种特别的纪念意义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不是一本研究胡适日记的书,而旨在研究胡适这个人,所谓欲识其人,必识其友,本书另辟蹊径,必能令读者耳目一新。  ——《南方都市报》《日记的胡适》中还有一些观点,以日记为证,颠覆了以往论者惯常的对胡适的评断以及人们对胡适的印象。  ——《中国青年报》《日记的胡适》正是以“胡适日记”为舟楫,欲涉过历史迷津,探访胡适灵魂。  ——《文汇读书周报》李伶伶和王一心所著的


编辑推荐

《日记的胡适:他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他们》不是一本研究胡适日记的书,而旨在研究胡适这个人,作者从胡适日记中解读他的内心世界,更从他与王云五、蔡元培、马寅初、傅斯年、陈独秀、辜鸿铭、鲁迅、陶行知、梅兰芳、郭沫若、徐志摩、梁宗岱、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陈垣、余英时、张爱玲等等诸位著名人物的交往的记录中发掘人物特点,令读者得以与胡适亲密接触,对他产生新的理解,并对那个时代的那些事儿和那些人有了新的解读视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记的胡适 PDF格式下载



从日记看胡适,很有趣,也比较真实地去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直至今天也在发光发热,他所宣传的自由,尤其是当大家都在宣扬无产阶级专政的情况下,他能够坚决地宣传民主自由,并指出自由、民主才是人民需要的,专政不是民主,更不自由。


胡适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关于他的著作很多,这本书从日记看胡适,能够看到一位真实的胡适,著者下了大力气,真功夫,给读者带来了新的收获。


是一本可读性强的好书。作者通过分析胡适日记的因缘,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胡适,让更多仰慕他的人了解他。作者文笔简练,流畅。但又叙述清晰,能轻松阅读。书,就应该是这样写的。


胡适日记,内容涉及胡适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大家眼中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胡适印象。很不错的一本书,也非常便宜,纸质很好。


有本胡适自传,再看看胡适的日记,呵呵。。。


内容很不错 从新的角度了解胡适的内心世界


挺喜欢胡适老先生的,作为研究大师的一份资料,该书还是有价值的 做学问的人要有甚么品质,我觉得单薄啊甚么的 总之书很便宜也很好啦


在所以研究胡适的书中,最好的是唐德刚写的。但这本书我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很不错,分析得鞭辟入里,详略得当值得一读!


知道胡适的另一面,蔡元培也有更深的了解


胡适,安徽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近代真正的大圣大贤。奈何无人首倡!


60年代读鲁迅,80年代读胡适之,


9岁的女儿就喜欢看名人传记、和历史方面的书,就买了,她喜欢!


很少买此类书,在特价书中看到,不到十元,书本身还不错,可读性也强,非常合算


囤书是个好习惯


很实惠的一本书,价格实惠内容却不简单,纸张和应刷都很好。。很不错。


无意中选了这本书,看了一些,内容很好,外在封面也精致,排版,印刷很好,值得购买


字太小 看着不爽


文字细腻,很有读感~~


这个价格买的书,虽然可能会有错别字,但基本不错了!


另一个角度看名人


因为想了解就买了一本,还行


呵呵 还可以学点


纸张和内容都不错,二五折入手,超值...


还可以吧.还没看完


严禁而有趣,深入而广泛,翔实而生动。

图文并茂,折扣又低,很值得!


作者通过从胡适的日记来探究胡适的内心世界,不错的一本书!


原本是为了凑免运费而捎带的,内容还不错,对于了解胡适及同时代的一些人、事有帮助,书的排版、字号及插图都不错,整体感觉还行吧,用现在的7元5角的价格拿下,还是比较划算的,值得购买,推荐。


不错,看了此书对胡适先生又能多一些了解。


如果你也喜欢胡适的话,不可不读!


不错,喜欢胡适的该看


刚拿到,还没细看内容
感觉还不错


正在看呢......


内容有点多,细细看来还是收获不少


看看可以,不值得收藏,不过挺便宜的


如果是按文笔来说,也就是两个星的水平,看在描写较客观的份上算是还行吧 ,可以加一颗星
价格便宜,也值得加一颗星


随便买着看看的


先简单了解下老胡。


了解过去的那段历史用的。印象中的主人公不是很好。想了解一下真实的那个胡适是什么样子嘀


当当网上是白皮面子的书,为什么送到我手里是红面子?
当然啦,不影响阅读~~~~~~~~~


仔细看看内容,没有什么深邃的东西,但该书角度却是独一无二的,赶上特价买一本是很值得


气人其实 呵呵呵 如泣如诉


特价购回的这本就跟旧书回收的似的


比较厚,放在书柜上,还没有来的及看


那个时代的名人!


片断也可还原历史


关于胡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