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有一个兄弟-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的非凡友谊

西蒙·雷德·亨利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西蒙·雷德·亨利  

页数:

242  

字数:

295000  

前言

菲德尔·卡斯特罗“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这是他的好朋友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他的评价。然而,令人感到颇为惊讶的是:他对自己与埃内斯托·切·格瓦拉之间长达12年之久的友谊却惜字如金,很少作出评论。他们的友谊横跨了从古巴革命伊始到冷战如日中天之际;他们的友谊也曾经是这两个铮铮硬汉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他们的友谊更是解开20世纪许多重大事件之谜的钥匙。 直到2007年10月,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丛林游击战中牺牲40周年的忌日,卡斯特罗才回顾了他与格瓦拉共同走过的那段“艰难的光辉岁月”。这个词不是他最先说出来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属于他的。这是切·格瓦拉在牺牲的两年之前,以他惯有的匆忙笔触,匆匆写下的话,也是他向菲德尔的最后告别。尽管这非同寻常的告别信不是他们之间关系的终结,但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却标志着他们之间故事高潮的落幕。但是,卡斯特罗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对他们的关系作出过回应。即使在40年之后,这位伟大的演说家仍然对此保持沉默,而此时他正因肠道问题卧病在床,也可能因病从他的政治生涯中正式退隐。 卡斯特罗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这种对过去一直保持沉默的做法实在是非同寻常。对于这个岛国曾经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卡斯特罗似乎胸有成竹,相信人民对历史的判断;他也因此有一句名言:“谴责我吧!——这无关紧要,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但他也时常颇为成功地阻止对他的过去进行的严肃的历史研究。对于他和切·格瓦拉之间的关系,他更是珍爱有加,仅限于对他本人进行的为数不多的“独家”采访(当然有时颇能说明问题),或者重新出版他早期的某些演讲。 格瓦拉对自己生活的细节往往也含糊其辞。他的日记现在广为流传,为人们深入了解他的生活提供了引人人胜的线索。诚然,他的日记叙述了一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背景下的普通男孩经历的纵贯整个南美大陆的旅行,他深人到这些地方的贫困山区,但其足迹却远远超出了这些地区,最终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但是,这些叙述都是作者在经历过这些事件之后写成的,因此也许只是符合作者的期望。尽管这些叙述也不乏价值和洞见,但与作者当时的真实想法相比,可能不是十分客观。 因此,多年以来,对于这两位20世纪富有传奇色彩的重要人物,真正的严肃叙述和研究一直是炙手可热的稀缺之物,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与他们两人历史有某种关联的作者,也写出过一些客观的文字,填补了这些方面的空白。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关于卡斯特罗的一些严肃的传记才开始真正出现,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格瓦拉的著作也大量涌现,因为紧闭的门洞得以打开,使某些档案材料得以部分地曝光。但在这些早期的开拓性著作中,对于两人之间友谊的深入而细致的叙述仍然付诸阙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新的研究和叙述面世。 就像斯大林对历史学家来说是“灰色谜团”一样,数十年来,菲德尔与切之间的友谊也像是一团若隐若现的幽灵之光。但是,本书旨在证明,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中,这两人之间的友谊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亚于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同志友谊,甚至比托洛茨基和列宁的合作关系与个人冲突更重要。与这些革命伙伴一样,菲德尔与切也有某些共同的东西,在那个非同寻常的历史关键时刻,他们拥有共同的事业,然而,他们与其他的革命伙伴也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他们之间拥有的是有着鲜活的血肉联系的友谊,在短暂而紧迫的革命年代,这种友谊更加熠熠生辉且弥足珍贵。正如一个传记作家所说的那样,他们之间的友谊真正是“举世无双”的。 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一举世无双的友谊: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并肩携手,共同创造了辉煌,“在那一片小天地,两位伟大的史诗般的人物不期而遇了……” 本书以第一手的档案研究为基础,材料主要来自哈瓦那、华盛顿、莫斯科、迈阿密、普林斯顿、波士顿、伦敦和柏林。本书也利用了历史事件主要亲历者的访谈,综合了各种广泛而新颖的原始资料,第一次翔实地讲述了20世纪围绕这一最非同凡响的政治友谊而展开的故事。

内容概要

作者西蒙·雷德-亨利历时八年,遍访哈瓦那、华盛顿、莫斯科、迈阿密、普林斯顿、波士顿、伦敦和柏林,成就迄今为止第一手资料最翔实、走访当事人最多、论述最客观的一部关于两人的传记《我有一个兄弟——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的非凡友谊》。
《我有一个兄弟——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的非凡友谊》,一书两传再现两个铮铮硬汉最重要的生命历程,带我们重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感受激昂澎湃的革命热情、隐秘诡诈的国际阴谋和世人鲜知的秘密行动。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西蒙•雷德•亨利(Henry S.R.) 译者:赵勇 尹穗琼 李云飞 西蒙•雷德•亨利(Henry S.R.),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讲师。过去八年以来一直从事古巴政治史的研究和著述,同时对当代经济、文化和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书籍目录

引言
序幕 生死攸关的航程
第一部
第一章 早年岁月
第二章 全力气出击
第三章 子弹与背包
第四章 猴与熊
第二部
第五章 墨西哥的寒夜
第六章 旅伴
第七章 艰难的处境
第八章 全面战争
第三部
第九章 革命的蜜月
第十章 革命剖析
第十一章 导弹危机
第十二章 超越礼数
第四部
第十三章 新的同盟
第十四章 开诚布公
第十五章 重大时刻
第十六章 生死预言
尾声
致谢
本书资料说明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几乎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菲德尔就在寻找着聚光灯,但埃内斯托却总是待在不惹眼的阴暗处。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成为他们青年时代的主要标志,并最终对他们以后的政治合作产生了影响。学医是埃内斯托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职责,主要是他想为诸多不幸事件尽点力,为母亲、为祖母,还有自己的疾病,但他从本性上却抗拒这种职责。他在1952年给一个女性朋友的信中说,自己并不打算一辈子“被这荒唐可笑的医学缠住了”。但有一点颇为奇怪,根据图书馆管理员的回忆,埃内斯托在大学一年级时是最勤奋的学生之一,整天泡在图书馆。 也许图书管理员没有注意到,埃内斯托阅读的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有一些书籍更加让他感到兴奋:阿根廷马克思主义者阿尼瓦尔-庞塞的政治哲学著作,以及让一保罗•萨特和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对所有课外阅读的书籍,他都在随身携带的哲学笔记本上作了详尽的评论,很多人觉得他的评价很可爱。可以想见,只要有任何可资利用的闲暇时间,他一定都花在钻研这些著作上:当坐在那种贴着五颜六色的铁皮装着木框窗户的老式公共汽车上去上课,或者坐在咖啡馆里等着某个年轻的城里朋友时——这些是这个城市文化精英的后代们常常光顾的地方。 对于这个充满了激进思想的新世界,埃内斯托是和班里一个朴实、扎着马尾辫、长相颇有吸引力的女孩一起探索的。这个名叫贝尔塔•蒂塔•因芳特的年轻女孩,第一次见到埃内斯托是在医学系的解剖室里,因为她当时听到了一个“温暖而深沉的声音”。她回忆说,那是一个“略带乡下口音”的声音,但她很快意识到,说话的是一个英俊而文雅的年轻人;这个人和她一样,最近才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两个人立刻有了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都性格敏感,各自的家庭都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时期。“埃内斯托对她一往情深,”他妹妹回忆说,“她更是深深爱上了他”。 他们没有共同的朋友,没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没有一样的政治观点。但是,在嘈杂的咖啡馆里,他们能聊上几个小时,也能各自在家埋头看书,或者在每个星期三相约一起到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神经系统。如果学习中有什么事情让他们惊喜的话。正如有一次,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一首诗歌中的一句话:“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不要吟唱胜利的赞美诗。”——这是19世纪阿根廷医生、诗人里卡尔多•古铁雷斯的诗歌《胜利》中的一句。 对于这一对刻苦学习的年轻人来说,这句情书似的诗歌看上去与他们的个性格格不入。实际上,埃内斯托仍然对政治没有太大的兴趣。一旦讨论政治问题时,他总是持一种骑墙的立场——“他不支持,也不反对任何事情”,蒂塔沉思着说。有一次,他说:“马克思主义者都是顽固的小团体主义者。”如果说埃内斯托对现实政治不感兴趣,但却越来越喜欢从哲学意义上深入研究政治学。他想要了解隐藏在他周遭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因此他开始系统地从阅读中寻求答案了。 从踏入大学校园伊始——甚至在想出在哈瓦那巡游展出德马哈瓜的那口大钟的计划之前,菲德尔几乎时刻思考着如何在某个学生组织占据一席之地。最先他被选为法律人类学课程的课代表(为拉拢这门课的教授,他送了两筐从自家农场带来的“很不错的橘子”),后来又被选为整个法律系的年级代表。菲德尔很清楚地知道,这些被选举出来的职位是通往更大的政治权力的通行证:学生会主席、全国大学生联合会主席之类的,或许将来还能得到一个全国性的政治职位。但是,当时哈瓦那大学有两个主要的敌对帮派:埃米里奥•特罗为首的反叛革命者联盟和罗兰多•马斯费雷尔为首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如果不能得到这两个帮派中某一个的支持,所有职位都没有意义。 整个哈瓦那大学实际上被这两个帮派主宰着,而这两个帮派轮流对葛拉总统负责。尽管是一个经过正式选举的政府,但葛拉领导的真正党却深陷于腐败和暴力的泥沼之中。“我掉进了水里,必须奋力划水”,葛拉曾经说过。他那些肮脏的钱有很多都流入了大学的校园政治之中:教育部每年有15000比索的“自由支配”预算——这些钱是分给校园各式各样帮派头目的职务费——到1948年葛拉下台时,这一预算增加到了200万比索。正如社会科学系主任说的那样,整个大学都淹没在“假革命的帮派主义”潮流之中。 在努力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过程中,菲德尔并没有处心积虑地想要获得这些帮派在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他这个时期的朋友回忆说,他当时完全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上的依附关系”。相反,他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但是一个“美国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者”——他在寻求某种影响,但后来觉得这个方式作用甚微。因此,曾经有一段时间,当他试图在这个政治雷区中奋力前行时,总是尽力与两个帮派都保持联系。也正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佩枪了。菲德尔还曾陷入一场手枪决斗,校园警察要他把抢卸下来,他回答说,“你想要的话,看看你能不能抓住枪管。”这些校园警察也卷入了帮派的恩怨纷争和职务费事件之中,据说要和菲德尔在学校运动场决斗的那个警察已经在现场布置好了其他的人。幸亏菲德尔及时识破,赶紧跑到街上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他后来回忆说,“那次能活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1947年夏天,大学的第二年即将结束时,菲德尔在已经踏上的激进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更激进的一步:他签名参加了一项远征计划,这是在古巴的多米尼加流亡者组织的行动,主要是后来的多米尼加总统胡安•博什,以及葛拉的一些高层官员,还有一些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成员组成的秘密组织,目的就是要推翻多米尼加独裁者拉菲尔•特鲁希略。在多米尼加的教堂里,还赫然刻着这样的字迹:“上帝是伟大的,但是特鲁希略统治世界。”菲德尔参加的远征计划从一开始就是公开的秘密,在古巴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但不久就演变成为错综复杂的内部争斗。六周以后,计划最后确定下来,菲德尔等人被集合到一个叫孔菲蒂斯的珊瑚岛上,那里蚊虫丛生,酷热难当。很多签名参加的人都来自哈瓦那大学那两个帮派组织,但那些中坚分子却相互倾轧,引发了严重的内部冲突和斗争。 当菲德尔的父母听说他卷入了这个疯狂而荒唐的远征计划时,再也坐不住了。一年来,他们已经从报纸的报道中得知,儿子与古巴地下政治运动过从甚密。而本该在最高学府潜心求学的他现在在这个自杀式闹剧中越走越远,甚至难以自拔。他们赶到哈瓦那,坚持要菲德尔离开孔菲蒂斯岛。“即使特鲁希略没有抓住你,萨拉巴里亚也不会放过你的”,莉娜恳求她一意孤行的儿子说。萨拉巴里亚就是上次要和菲德尔决斗的那个警察,他是这次行动的一个帮派头目之一,已经被提拔进入了全国警察调查署。但菲德尔完全不管不顾。 这次行动最终还是被取消,菲德尔也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当他回到哈瓦那大学时已经太晚,他那一年来不及注册了。但他还是照样去上课。这样一来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政治活动,菲德尔可不愿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这一年的10月份,他的一个中学同学在一次过激的游行示威中,被政府官员的保镖开枪打死,葬礼上,菲德尔作了一次到那时为止最充满激情的演讲。11月份,他也在一次行动中敲响了德马哈瓜的钟声。也正是在大学的第三年,这个从耶稣会中学毕业的男孩,养成了刀锋般犀利的思想和激情澎湃的个性,并成为他这一代人之中一个主要的代言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以“一书两传”的形式,全面追述菲德尔·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非凡的同志关系,将其拔高至可与马恩之谊并举的高度,声称卡格之情实乃“20世纪最非凡的政治友谊之一”。 ——《中华读书报》 卡斯特罗与切,一个是硝基,一个是甘油,和到一起,就是硝化甘油一炸药! ——天才作家罗帕托·波拉尼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我有一个兄弟-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的非凡友谊 PDF格式下载



开始慢慢看


从开始知道格瓦拉,对于他的一切资料方方面面的近乎痴迷的搜罗~~此本亦不例外~~,这是从更多层面和不同的视角去了解他,解读他不到四十年的一生但却影响至今的历史的另一只眼~


是本不错的人物传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