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藏的岩画

张亚莎 青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青海人民  

作者:

张亚莎  

页数:

41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西藏岩画的专著。作者从西藏岩画最基本、最有典型性的图像分析入手,对富有西藏特色的牦牛、鹿、马、乌(鹰)、雍仲、树木、塔等图像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图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岩画的四大风格分类、分期和断代;进而阐述了在距今3000-1000年间,古代羌夷系族群中的部分部族向藏北高原迁徙并创造古象雄文明的历史过程。本书极具学术价值的部分在于作者并不局限于岩画本身的研究,而是以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存岩画为史枓,结合藏汉文文献及考古学资枓,对青藏高原铜石并用时期的古国文化、古代族群的迁徙等问题,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诠释。作者的研究方法以艺术史研究为本,注重图像学及风格学的分析总结;同时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以及民族学的方法,特别是运用了社会学统计量化的分析方法,从而扩展了艺术研究的手段,使岩画研究更具客观性。本书以图证史,以史释图,双向互动式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对青藏高原古代族群分布和迁徙的认识。

作者简介

张亚莎,女,客家人。1986年考入两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攻读外国美术史硕十学位,1989年获艺术硕士学位。1990年自愿赴两藏工作,任西藏大学艺术系美术史论课讲师。1995年,调入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工作,目前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院文物博物馆专业任教,教授中国美术史、原始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宗教艺术概论、两藏美术概论等课程,是硕士生导师。自1988年发表第一篇专业论文至今,共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研究领域为少数民族美术史、原始艺术史、宗教艺术史等,尤其关注藏族美术。2000年以后,更多地涉足于岩画学领域。出版专著《两藏美术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原始艺术)(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书籍目录

《藏学文库》总序序言引言 1.关于岩画 2.岩画的发现 3.中国的岩画 4.西藏的岩画西藏岩画概述 1.西藏岩画的发现 2.西藏岩画与藏北高原古代文化遗迹的分布 3.西藏岩画与周边地区岩画——青藏高原岩画系统 4.西藏岩画的制作手法及遗存形式 5.西藏岩画的考古年代图像分析(上)——动物世界 1.牦牛图像 2.鹿图像 3.马图像图像分析(中)——宗教符号 1.雍仲符号 2.树木图像 3.塔图像图像分析(下)——鸟图像 1.鸟(鹰)的自然属性与超自然属性 2.古象雄王国和神鸟“穹”信仰 3.西藏岩画中的“鸟图腾” 4.西藏岩画中的鸟巫形象西藏岩画的风格类型 1.A型风格(牦牛风格) 2.B型风格(鹿风格) 3.C型风格(西部本土风格) 4.D型风格(涂绘风格)藏西岩画的综合分析 1.藏西岩画分布的基本情况 2.日土岩画在藏西岩画中的特殊地位. 3.西部岩画所反映的西部早期社会生活藏北岩画的综合分析 1.藏北岩画的分布 2.当惹雍措湖一带的岩画 3.纳木措湖沿岸的岩画 4.扎西岛的岩画 5.藏北岩画的综合分析研究西藏岩画的背景资料 1.考古学方面的资料 2.早期汉文史料对青藏高原古代民族的记载 3.藏文文献对早期藏北地区古代民族的记录 4.苯教文献藏北岩画与古象雄王国 1.对C、D风格岩画功能的推测 2.对C、D风格岩画制作族群的推测 3.传说中的古象雄王国与西藏岩画青藏高原古代族群的分布与活动研究 1.藏北高原古代神秘的“东”氏部族 2.青藏高原上的女国 3.羌夷的西迁与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堀起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藏的岩画 PDF格式下载



丰富的资料,细致有条理的分类,使人清晰的认识西藏岩画的面貌。


作者潜心研究所得,尤其是后面关于苏毗等的内容写的很好。


是本很有特色的书


看过贺兰山岩画,再看看西藏岩画


西藏的岩画


西藏文化的重要表现。


以为里面内容很丰富的,没想到自己欣赏水平不够。。。


投递及时,书的内容不错,只是价格相对还是贵了点


  岩画是原始艺术,带着原始思维的特征,未有文字之前,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表达和创作手段之一,表现着原始人类的生活、经济,宗教和思维形态。故岩画这一原始艺术不仅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生存而艺术”。更多的意义不在艺术史,而在人类史。
  
  1627年,一个名叫彼得•阿尔弗逊的挪威教师在瑞典波罕斯浪描下第一幅史前岩画图像,随着殖民的扩展及十九世纪“人类学”的兴起,岩画才更多进入“文明世界”的视野。
  
  中国的岩画自解放后尤其八十年代以来大规模发现,分布于自大兴安岭,经内蒙、宁夏、新疆至甘肃、青海,再由西藏向云贵高原到广西及广东、福建沿海至连云港之广大区域。这一区域大体上正是各古老民族分布迁徙之地,至今仍是少数民族之所聚居处。而辽阔北方牧业经济区是我国岩画重要分布地,与整个中亚草原岩画系统为一大的统一体。
  
  西藏处北方和西南之间,岩画既有北方狩猎游牧风格,其部分又兼具西南涂绘、人物、宗教之特色。
  
  书中将西藏岩画分为藏西、藏北两大类。藏西主要指西部阿里的日土县及其周边区域,藏北主要指纳木措湖一带。另藏南河谷地区、藏东江达亦有岩画分布。且青海、甘肃等省分布之部分岩画亦属西藏岩画风格系统。作者认为西藏岩画有独立性或说双重性,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及西南夷文化皆有较大关系,并不仅是“北方草原岩画的一个分支”。
  
  作者将西藏岩画分为四种风格,A:“剪影式”或说通体凿刻型;B:以“鹿/兽逐图”为典型的“美丽风格”型;C:以线条为主的表现图像轮廓的类型;D:涂绘类岩画。四种风格在分布地域、发现数量、表达手法、流行年代都有不同,但其内涵却有一致之处,“表现着共同的经济形态、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如其中出现甚多的牦牛、雍仲及鸟崇拜等图像符号。
  
  作者也以此来印证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于西藏古方国、部落及民族的流徙进行了诠释和论证。对东西女国、羊同国、象雄古苯教文化之流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廓清一些纷扰的问题。认为:“藏西北的岩画是羌、夷西迁的遗迹,藏西女国源于藏东女国”。并在整体上对羌、夷西迁及吐蕃兴起,藏民族形成进行了论述。
  
  西藏岩画较之欧洲那些史前岩画,年代较近,大体在距今四千年至一千年之间,在历史问题研究上更易与文献记载相互参证,但与其他地区岩画一样具有原始、古拙之特征。
  
  岩画是人类童年记忆之痕,对我们凿开文明社会习俗制度之遮蔽,深入自己内心,探寻远古之梦想和原始之欲望,寻找更真实的自我亦有其意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