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奥斯维辛之后

邵燕祥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

邵燕祥  

页数:

249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家知道,奥斯维辛是纳粹希特勒所设的集中营——死亡营中很有名 的一个。2005年,纪念过它被“解放”60周年。我在解放两字上加了引号,因为被解放的是当时侥幸还活在该营里的犹太人、战俘和其他无辜的平 民,而集中营这个罪恶的机构,应该用我们常说的话是“砸烂”了,不同 于我们这里习见的“砸烂”者,它还保存了遗址,让世世代代人民永记不 忘。那么,我这本书名借用的“奥斯维辛之后”,应该就是指的人类一次 重大灾难之后了。我从许多人的文章里,见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一语多次 引用,也听说出于阿多诺之口,但一直不得其详,故曾向唐晓渡请教,他 在回信中告诉我:“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系德国哲学家泰奥多·阿多诺 (Theodor Adorno)语,出于其写于1949年的《文化批判与社会》一文,1951年发表,1955年收入文集《棱镜》。我见过《文化批判与社会》的中 译,但手头没有;文集则似未被译成中文出版。此语有多种中译,如“在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酷的”、“奥斯维辛之后再写诗是不道德的”等等。我对德文一无所知,但觉就中文而言,还是以您信中所引的那个译法为 佳。“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曾经极大地震撼了我,尽管我在此 后还没有完全放弃写诗,但不免时常自问:奥斯维辛之后,除了写诗,更 应该做些什么才是?可是,我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不过,我的视野倒是从诗扩展到诗外,甚至从中国扩展到中国以外了。据说自有人类以来,在这个地球上存活过的已有3000亿人,真是恒河 沙数啊。茫茫宇宙间,“我亦等轻尘”,却也正合“以天地之心为心”,不免时生悲悯,时生义愤,并且留下不少的疑窦。陆续写了下来,其中即 有所谓“国际题材”的随笔杂文,曾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一小册,题为 《远在天边》(“大象漫步书系”,大象出版社2000年出版),现在这里所 收,是其后所写,也都是“涉外”之作。此书选了前书中《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希特勒焚书六十周年》、《反法西斯》、《又见卐字》等四篇置于卷首,并将前书的前言作为代 序。零思断想,见诸各篇,这里,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2006年9月9日

内容概要

  奥斯维辛是纳粹希特勒所设的一个很有名的集中营。《奥斯维辛之后》书名借用“奥斯 维辛之后”,即指人类一次重大灾难之后。作者的视野从中国扩展到外国,“以天地之心为心”,对国际事物见解独到。这些涉外文字,时生悲悯,时生义愤,还有不少疑窦,形成“国际题材”的随笔杂文。语言风趣幽 默,富有感染力。

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祖籍浙江萧山下邵村。生于北平。1947年起发表诗作,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组诗《到远方去》等以工业化建设为背景的抒情诗,当时在青年中广为传诵。他呼吁保护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贾桂香》一诗和若干批判性诗文,被认定为毒草,作者也被划入另册。被迫沉默20年后复出,近30年间出版诗集多种,以及人生实录《找灵魂》《别了,毛泽东》等。杂文随笔也有较大影响。邵燕祥1948年考入中法大学法文系,不久即中断学业,经华北大学短期受训后,到中央广播电台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协。80年代初一度任《诗刊》副主编,并曾当选作协第四届主席团成员。

书籍目录

自序《远在天边·前言》(代序)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希特勒焚书六十周年反法西斯又见卐字暴行不须假设“杀手无罪”论又见打手五十年前“孽债”一幅画前的两种爱国心——夜读抄遗嘱·遗产·后遗症读书读报利弊论从“俳句事件”说起——夜读抄儿女情累弥天小谎推荐一篇国际题材杂文葛云飞之墓和沙皇之骸骨我们的教科书问题小朱加什维利以苏为镜逸事与丑闻谁管谁何必改词说起《祖国进行曲》/7l《跋涉者的足迹》序关于《人权宣言》——为《青年小百科》作看大片有感政治色彩回答和不回答搞不懂啦,希特勒看阿莲,说卖座也谈格瓦拉不安的灵魂归宿何处——读高莽《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老皮真逗不仅是美国的事情历史的感叹拟外国故事何必讳言“统治”三月五日三月五日断想《爱因斯坦语录》评点一篇“异域走笔”阳光下的黑夜读报札记小议“跟屁虫”“小田岳夫”是谁《闲逛美国》序为自由而闪耀——读《自由星辉——世界犹太裔文化名人传续集》斯大林格勒站国会大厦示众台一样的广场诺曼底海滩独夫心态——夜读抄“国际耻辱”伯利恒之星重过莫斯科新春漫笔你爱唱《国际歌》吗无题有感白玫瑰:1943年的鲜血那遥远的磨坊遥望诺曼底从“购买奥运会”说起

章节摘录

  希特勒焚书六十周年  1933年5月10日接近午夜的时候,柏林大学对面的菩提树下大街广场上 火光冲天,大约2万册具有世界声誉的德国和外国作家的作品付之一炬。曾经沧海的今日读者,也许以为2万册书微不足道。把别的城市同样景 象里烧的书加上,就不止2万册了。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中引用希特勒的 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在焚书现场说的话:“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时代结 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新时代。” 这次焚书发生在希特勒当总理后约4个半月,它是一个象征,一个信号。1933年2月27日发生了国会纵火案,第二天希特勒就利用此事,使兴登 堡总统签署了一项“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规定为了预防“危害国家的 暴力行为”,可以“在相反规定的法律限度以外”,“限制个人自由,限 制发表意见的自由,包括出版自由;限制结社和集会自由;对邮件、电报、电话进行检查;对搜查住宅发给许可证件;发出没收以及限制财产的命 令”,等等。所谓“危害国家的暴力行为”,是指希特勒捏造的共产党威 胁,其实真也冤枉了共产党;当时德共遵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曾把社会民 主党当作主要政敌,形成对纳粹党的实际支持。1933年3月23日,德国议会通过所谓授权法——《消除国家和人民痛苦 法》,拱手把立法权力交给了希特勒。这项法律规定内阁制定的法律由总 理起草,“可以不同于宪法”。从这一天起,希特勒成为全国“合法的” 大独裁者。接着,在纳粹的大事记上,就是以焚书为标志的文化纳粹化,从思想 上、政治上、组织上把德国文化纳入纳粹的控制之下,不得越雷池一步。1933年9月22日,设立由戈培尔掌管的统一的德国文化协会,下设美术、音 乐、戏剧、文学、新闻、广播、电影七个协会,这些协会的决定和指示具 有法律效力;从事这些职业的人都必须加入有关协会,服从管理。因“政 治上不可靠”而被开除出会或拒绝入会的人,生计也就被剥夺了。“不仅 必须由国家决定思想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发展路线,而且还必须由国家领导 和组织各种专业。”谁是“国家”呢?当然首先是希特勒、戈培尔,然后是 他们的“文化”爪牙们。每一本书或者剧本的手稿,都必须先送戈培尔掌 管的宣传部审查,经它认可后才能出版或者上演。德国戏剧协会主席是个 名叫汉斯·约斯特的失败的剧作家,他曾公开大言不惭地说,凡是有人向 他提到“文化”这个字,他就想掏出左轮手枪来!——原来是一批仇视文化 的“文化”官员。每天早晨,柏林各报编辑和地方报纸记者齐集宣传部,由戈培尔或他 的助手告诉他们:什么新闻该发布,什么新闻要扣下,什么新闻怎么写和 拟标题,什么运动该取消,什么运动要开展,当天需要什么样的社论。在 1934,年内有一个时期,戈培尔和阿曼(纳粹的德国新闻协会主席)都要求 不要把报纸编得那么单调划一。一位鲁莽的周刊编辑埃姆·韦尔克把这话 当了真。他指责说,宣传部的官僚主义和高压手段使得报刊干巴巴。他的 《格鲁恩邮报》立即被勒令停刊3个月,他本人则被戈培尔撤职,送到集中 营去了。戈培尔亲自主持的焚书大典是得到过狂热的学生们的合作的。德国从 小学到大学,很快就纳粹化了。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被奉为“教育方 面的绝对正确的指南星”,所有教师都得宣誓“效忠和服从阿道夫·希特 勒”。在科学方面,有个亚琛技术学院的威廉·缪勒教授在《犹太人和科学》文中把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当作“头号恶棍”。柏林大学的路德维希·皮勃贝克教授,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外来的江湖术士”。莱纳德教授 则说“这个犹太人”的“犹太物理学是一种幻觉”。于是他们大搞其“德 国物理学”、“德国化学”、“德国数学”了。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军队支持希特勒把总理、总统、三军统帅集 于一身,第三帝国进入全盛时期。这时德国经济复苏,失业减少,在一次 公民投票中有90%的人表示接受这个恐怖的独裁政权。希特勒从1933年焚书到1945年焚尸——据《简明布列颠百科全书》,希特勒和情妇自杀前“两人遗嘱死后均火焚”——不过12年。从1945年至 今,又是4个12年过去了。虽于历史的长河只是一瞬,我们毕竟经历了很多,相隔60年的时间和千万里的空间,回首希特勒焚书的前前后后,多少看 得会清楚些。希特勒者,固一世之枭雄也,而今安在哉!1983年5月3日 P4-7


编辑推荐

  奥斯维辛是纳粹希特勒所设的一个很有名的集中营。《奥斯维辛之后》书名借用“奥斯维辛之后”,即指人类一次重大灾难之后。作者的视野从中国扩展到外国,“以天地之心为心”,对国际事务见解独到。这些涉外文字,时生悲悯,时生义愤,还有不少疑窦,形成“国际题材”的随笔杂文。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奥斯维辛之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