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游牧宁夏

杨天林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杨天林  

页数:

26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游牧宁夏》是作家对宁夏历史和文化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感悟,以感性的笔触揭示了文化与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与社会演变及文化与人类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作者对宁夏历史和文化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感悟。书中内容部分在《朔方》上发表,部分在其他报刊上发表。 全书以散落在荒野大漠中的断垣残壁为出发点,以深沉浑厚的自然山水为主背景,以对历史和文化的精细解读为主旋律,追忆历史场景,描画社会情状,解析文明兴衰,寻觅文化灵魂。作者以感性的笔触揭示了文化与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与社会演变及文化与人类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自然的原始、社会的沉浮、人生的飘零、审美的至上、文化的魅力和科学的精细。

作者简介

杨天林,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2年1月,毕业于宁夏大学化学系并获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在宁夏盐池一中任教。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2008年在日本岛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在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
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20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SCI期刊上,有8篇论文分别获得自洽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出版专著《配位化学导论》《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发表文学作品约100万字,有多篇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被多家报刊转载、选录和翻译介绍到了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主持并参加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自治区科学基金项目。

书籍目录

天地如旅(自序)第一篇 西夏历史与文化 寂寞承天寺 走进西夏壁画 佛在西夏 旷野的诉说 风中的朔方 天边的瓷都第二篇 贺兰山及岩画文化 游牧贺兰山——自然的咏叹 游牧贺兰山——历史的记忆 游牧贺兰山——石头的歌谣 日落大麦地 解读贺兰山岩画第三篇 自然地理与历史 远古的梦幻 远去的记忆 远逝的风景 湮没的城堡 风雨驿站 罗山印象第四篇 长城及其文化 宁夏长城长 北望长城 大地的背影第五篇 湖泊、河流与湿地 飘逝的湖泊 如诗的湖 北方河流的印象

章节摘录

  走进西夏壁画  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四百多个洞窟中,关于西夏的洞窟就有80多个,占了约五分之一。其内容的广泛和规模的宏大由此可知,自南北朝这两个地方开窟以来,恐怕是任何一个朝代和王国都没有过的。  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形容应该是很贴切的,从公元1038年到1227年,在近200年的时间里,敦煌和安西都曾是西夏的属地,西夏又是一个佛之国度,党项民族把心目中的偶像和世俗生活的画面凝固在这两个理想的地方是很自然的。  一  在莫高窟第265窟,胖乎乎的比丘慈眉善目,双手环抱,目视远方,似有所想。那位菩萨则发髻高耸,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脉脉含情,半身裸露,肤如凝脂,丰满而不显臃肿。只见她左手微抬,若有所盼。  这是一幅宗教化了的世俗生活图示,其中所揭示的应该是平常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需求。美丽的菩萨脚踩莲花,那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  看这幅壁画作品,我不由想起了盛唐艺术的阳刚之气和自由奔放的抒情个性。这无疑是诸多西夏壁画中的精品,在这幅壁画中,西夏人把艺术和宗教融合得如此和谐,那种世俗的精神、对美的至真至善的追求和宗教的博大胸怀在这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高窟第418窟的壁画是西夏男供养人和女供养人像,男供养人鼻脊隆起,八字胡须,体态修长,脚登毡靴,腰束皮带,身穿窄袖紧身的党项服装,很有些武士的意味的。只见他手持一束鲜花,大概是准备献给情人的。女供养人柳眉杏眼,红唇微起,面圆鼻挺,胖而不腻,风韵渐至。图中所画,正是西夏人对异性美的普遍渴望,它代表了一个草原游牧民族潜隐心底的最基本的审美心态。  不过,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石窟中,大多数西夏壁画在艺术上却表现为程式化的特点,那两个男供养人活生生一对双胞胎,那两个女供养人也如从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姐妹俩。看这两幅壁画,我倒更多的感到了某种可爱和壁画创作者的憨厚淳朴的性格。  二  在安西榆林窟第2窟中,有一幅《水月观音图》,一位端庄美丽的观音菩萨安详地坐在金刚宝石座上凝神遐思,只见她将乌黑的秀发盘成了垂环髻(这是那个社会最流行的发型),身穿粉红色的连云罗裙,脚着彩色绣花鞋,手承纤云,给人一种她随时都会飞去的感觉,这是神界的飞天。再一细看,发现她额宽腮小,鼻梁突起,面露善良的微笑,宛然如生,壁画中的细节描写无不显示出西夏少女的温柔、典雅和美丽。  在她的周围,彩色的祥云浮托着插有柳枝的净瓶,青色的山石后生长着嫩绿的修竹。观音座下,碧水清波中浮出几朵红莲。圣洁的光环与观音身上红色罗裙交相辉映,富丽中透露出庄严,神秘中飘逸着清新。  在她的对面稍远的右下方,茫茫碧水的彼岸,唐僧双手合十,面向观音膜拜,孙悟空手牵驮着佛经的白马跟在后面。一幅《水月观音图》,把虚无缥缈的神话和传说描绘得惟妙惟肖,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折射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三  安西榆林窟第3窟。在这幅《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中,莲花瓣上的菩萨圣洁而美丽,她的身上所笼罩着的金光象征着世界的吉祥和被圣恩沐浴时的那种陶然神韵,千手千眼大概隐喻法力无边,能够洞悉世上的一切幸与不幸,能够拯救芸芸众生于水火之中,应该是很有些魅力和神韵的。从这个角度看,这美丽至极的壁画实质上是在向人们灌输一种虚幻的思想,通过对无所不能的神界和宗教的浪漫主义的描画销蚀着人类进取的勇气。  不过,其上的《犁耕图》《踏碓图》《酿酒图》和《锻铁图》完全是一种写实的风格。《犁耕图》上的二牛抬杠式的画面在今天农村的一些地方仍能见到,耕者一手扶犁,一手持鞭,精心地耕作着黑色的土地。黄牛一副任劳任怨的样子,这个为人类的农业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黄牛形象应当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在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和银川平原都是著名的粮食生产和集散地,这一带的农业在当时应该是很发达的。  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耕牛是人类在驯养动物的漫长过程中创造的最杰出的作品,耕牛的大量涌现大概还是人类从狩猎到游牧全程演化中最典型的事件,二牛拾杠的简单画面也是一种浸透着农耕文明基因洋溢着田园文化韵味的表达,是从随畜逐水草到定居过程最后完成的象征。  《踏碓图》中,碓米者一脚踏木板,其上有一木轴作杠杆,带动另一头的捣杵,正在石臼中碓米,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捣米春谷的方法没有什么两样,这种技术大概是从中原地区输入的吧。  《酿酒图》画的是一个妇女正在用嘴吹着灶火,灶洞里烧的是柴吧,另一妇女手持陶钵,正在铁锅旁酿酒,作者在这里生动地再现了西夏时期酿酒作坊业的真实图景。  《锻铁图》中,一个工匠用双手推拉竖式的双木扇风箱,另两个工匠手持铁锤在铁砧上锻打铁件。我想起了著名的西夏剑,史书上说,就连宋朝的皇帝也以身上能佩带一把西夏剑而引以为荣,可见西夏的冶铁技术在当时还是很有名的。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中,作者比较全面地再现了西夏王国的农业、手工业及其他方面的重要细节,我们从中也了解了许多关于生产工具、技术水平、建筑风格、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它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了解西夏社会世俗生活画面的重要线索。  四  西夏壁画中的一些意象具有跨文化的性质,在阅读这些壁画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想到那个随风而逝的民族。他们充满热情的歌谣在丝绸之路上相伴着悠扬的驼铃声,似乎传得很远很远。  那些通过艺术家充满梦幻笔调仔细描绘和圈点的图案包容了宗教、神话和世俗生活的雄宏场面,这些壁画图景被灰色的石质材料一装点,便显示出了艺术价值和人类精神的恒久性。  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智力水平和技艺的形象展示,经由西夏艺术家的介于理性和梦幻色彩的描绘,便展现出一种自由驰骋于人们眼前的浪漫和飘逸。它们是西夏古国社会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是西夏人民对宗教和文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西夏壁画综合性地体现了一种近乎荒蛮的、汹涌的、幻想的、写实的及程式化了的手法,在人类从迷信走向科学的漫长征途中起到了拓宽生存空间的作用。仔细地阅读了这些壁画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认为,文明史就是不断从压抑的精神世界中解脱的历史,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不断否定自我的历史。  从总体上看,西夏壁画远承唐韵,近得宋风,自成一家。那是一种文化意义深远、艺术形象凝重的绘画,它是在开放的外在性和封闭的土著性的猛烈碰撞和融和中又孕育出多元文化的艺术,它是盛开在西夏人民精神领地上的炫目的花儿,它时时引导着我们沿着幽幽曲径走向昔日阳光照耀下的美丽的花园。  站在这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壁画前,我不时地想起西夏古国近200年的历史,想起党项民族世俗生活的宏大场面,想起寻常百姓平凡的一生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脚印。  那是一个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民族,那是一个独自哼着欢乐的歌却不得不为自身的安全和平焦虑的民族,那是一个跟着月光向前走去最终消逝在历史高原上的民族。但他们的文字还在,他们美丽的歌声还在,他们的壁画更值得我们研究。  佛在西夏  一  这是一个对佛教的崇敬几乎达到如痴如醉的民族,在兴庆府、在黑水城、在莫高窟、在西夏古国8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佛教已经牢牢地刻印在了寻常百姓的心中,作为重要佛教建筑之一的西夏佛塔至今还常常被我们看到。  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层面,当时,佛教文化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黑鞑事略》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西夏国俗,自其主以下,皆敬事国师,凡有女子,必先以荐国师,而后敢适人。”国师显然不是一般的和尚(西夏人叫比丘),但国9币有如此广泛的性优先权,佛教在西夏古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本是出家人灵魂和生命的寄身之地,远离俗务,不近红尘,本是其宗旨之一。但西夏是一个主要由党项民族为主体组成的以游牧为主业的国家,在此之前崇尚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生死观念,两性之间没有那么多的禁区和鸿沟,在对待性的方面保留有许多游牧民族的特征。关于这一点,在许多论著中都有过介绍。一个重要例子是出家为尼的没藏大师照样生孩子,而这孩子的父亲就是西夏皇帝李元吴。  另外,元朝马祖常在《河西歌》中所写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佐证材料。歌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游牧宁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