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梁鹄书法与故里研究

郑彦卿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

郑彦卿  

页数:

250  

内容概要

《梁鹄书法与故里研究》写了:中国文化多元并存,博大精深。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艺术史上更是独树一帜的伟大创造,独特的方块字在书法家手中出神入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世人叹为观止。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又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汉字的发明,字体的演化和发展,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进程,并且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昌盛。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波澜壮阔,有无数文人志士、杰出人物曾挥洒了智慧与才情,谱写下不计其数的华美篇章。然而,又有多少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发掘、整理和研究。我们也正是要在这不断的探寻中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和真谛,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探寻源头活水。

作者简介

郑彦卿,男,1961年3月生,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国史研究所所长。当过8年中学老师,从1986年开始从事宁夏地方志、地方史的编纂研究工作,担任过惠农县志办主任,参加过《惠农县志》《石嘴山市志》的编纂工作,1996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副主任,组织参加了《宁夏通志》《宁夏年鉴》的编纂工作,责编过9部志书1000多万字。2002年调任国史研究所所长,改行研究、编写当代宁夏地方史,组织并参加了自治区三大文化项目《当代宁夏史通鉴》130万字,《当代宁夏史图鉴》140万字,《当代宁夏日史》400万字的编纂出版工作,担任副主编、总纂、编辑部主任。主持并完成了自治区社科项目《宁夏五千年》《宁夏税收增长的经济学分析》《当代宁夏历史纪年》等。出版的专著、合著有《宁夏五千年》《贺兰山岩画与世界遗产》《当代宁夏概览》《凿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宁夏岩画》。发表《贺兰山名释》《灵州的历史地位》《蒙元经略六盘山及其影响》《宁夏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化及其修复与重建》《宁夏移民历史考略》《宁夏历史上的先民》《沿黄城市带建设应关注的两个问题》等文章35篇。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多项,其中《贺兰山岩画与世界遗产》荣获2004年北方十五省、市、区优秀图书奖。

书籍目录

梁鹄生平与书法 宁夏应重视汉末魏初固原籍书法家梁鹄的人文价值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克强关于《中国汉字从隶到楷的书法家——梁鹄》一文的指示 汉末魏初书法家梁鹄故里为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 汉字字体演化探析——兼谈八分书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八分书”考释 “永字八法”考释 梁鹄及其书法 吴大澄三关口筑路碑及相关问题 试论东汉乌氏梁氏家族的历史地位梁鹄书法作品节选梁鹄故里乌氏县考 《三水·乌氏·他楼城考》(节选) 《新秦中考》(节选) 固原地区历代建置沿革考述(节选) 瓦亭故关考略 乌氏(节选《宁夏历史地理考》) 瓦亭城沿革 乌氏县考 论秦朝乌氏县的地位《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的梁鹄 《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子松竦曾孙商玄孙冀 《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第四十四孙赐传(节选) 《后汉书》卷五八虞傅盖臧列传四十八盖勋传(节选) 《后汉书》志二十六百官志三少府条(节选)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一(节选) 《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第二十一刘劭传附苏林、韦诞、 孙该、夏侯惠、杜挚传(节选) 《晋书》卷二四志第十四职官(节选) 《晋书》卷三六列传第六卫罐子恒孙躁玢(节选) 《清史稿》卷五。三列传第二九0艺术 传二梁同书传(节选)《资治通鉴》中的梁鹄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节选)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节选)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节选)书法知识书法家书法作品选介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黄河东岸地区进行屯垦,这是宁夏北部地区的第一次移民开发。乌氏县地当清水河与泾水源,地势高寒,为牧民所乐居,已经有乌氏戎开发的基础,因此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秦朝时期,乌氏县境内有回中道通过。回中道南起关中的沂水河谷,中经回中宫,北出瓦关,进入陇东。回中道是秦始皇去回中宫的交通要道,“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⑩鸡头山在乌氏县内,今固原地区东。回中道为秦始皇等帝王巡视西北、向西北运输军粮以及戍卒转徙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文帝十四年前(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侯骑至雍,甘泉”。回中宫是秦汉帝王的行宫,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汉代学者应劭说:“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险阻,箫关在其北,通治至长安”⑩。西汉时期固原地区称高平县,回中宫、回中道在秦汉时期在乌氏县境内。由于回中宫位于回中道上,秦汉封建统治者对此十分关注。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巡幸第一站就是此地。秦朝时期丝绸之路已有雏形,地处关陇要道附近的乌氏县山区草原构成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当时河西月氏与西戎有河为界,乌氏商品经由甘肃、新疆向西方输出,秦“半两”钱已经在鸟氏通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时“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山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⑩。倮承办商运早于秦朝建立。倮到始皇时,已经称富一方。秦始皇很需要这种商运,所以特加尊宠。倮是早期商人的代表,是乌氏县历史上第一个身份、名字可考的著名人物,也是固原历史上在秦朝的唯一一位获得“封君”资格的商人,乌氏倮可以说是当时与西方民族进行丝绸贸易的有名商人。

后记

我学习书法已有30多年,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搜集资料,考证研究汉末魏初书法大师梁鹄与宁夏的关系,他的八分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两个问题。从2007年开始我用了2年的时间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展开研究、撰写书稿。2009年初,我撰写了《宁夏应重视汉末魏初书法家梁鹄的人文价值》一文,于5月发表在宁夏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决策咨询》上,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固原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指示我继续搜集资料做深度研究,宣传部副部长李克强亲自到社科院协调安排这一工作,张进海院长指示由刘天明副院长牵头,科研处协调,以我为主组成课题组就梁鹄的书法价值和故里在何处两个问题进行调研论证。很快就成立了由我、陈卫鹏、佘贵孝、马宝妮、张万静、陈朝辉、郑晨阳组成的课题组并开始工作。6月份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北京各大图书馆、中央美院、北京古籍出版社,河南临颍、山东曲阜等地去查找购买资料,拜访专家学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查到了记载梁鹄为汉代著名文学家梁竦之后的《梁氏家谱》《梁氏族谱》等,在北京古籍出版社查到了载有梁鹄书迹“大魏受命肇造区夏,天人成和运世隆化”的宋王采集《汝帖》,在河南临颍汉献帝庙查找到了《受禅碑》《上尊号奏》,在山东曲阜孔庙查找到了《孔羡碑》,并购买了大量的拓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等,这些资料对我的研究至关重要。


编辑推荐

《梁鹄书法与故里研究》编辑推荐:朝那铭文铜鼎西汉。1979年彭阳县古城乡出土,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腹径9.7厘米,腹深13.2厘米,耳高7厘米。鼎身子母口,方形附耳,鼓腹圆底,三蹄形足。腹中部饰有一道凸棱,凸棱上部阴刻有三段文字:“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今口二斗一升,乌氏”;“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鼎重2900克,容4200毫升。(现藏固原博物馆)〈br〉(此碑为确定乌氏县的地理方位提供了物证)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梁鹄书法与故里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