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田考古记

李吟屏 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吟屏  

页数:

88  

字数:

9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和田古称于阗,早在公元前13世纪就与中原发生了联系,公元60年统一于祖国版图,两千多年来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和田地处塔里木盆地南部,其北为广袤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阿克苏地区接壤;南为连绵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与我国西藏以及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交界;西连喀什地区;东接巴郭楞蒙古自治州。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一条条大小河流,孕育了一片片大小绿洲,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公元4世纪及其之前的于阗地域,大略为今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两河流域;公元4世纪后的于阗地域,与今和田地地区相当。这片地域位于欧亚大陆中部,中西交通要冲,中心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丝绸之路南道的重镇。从于阗南越喀喇昆仑山或西逾帕米尔高原可达中亚、南亚乃至欧洲,东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可入中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于阗成为中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种等等的交流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于阗既为东西交流做出了贡献,又演化和创造了自己的独特历史和辉煌文明。

书籍目录

前言于阗(和田)古今走笔解开沙漠古城之谜 1.沙埋古城的传说 2.走出神话世界古城的门打开了 1.斯文·赫定闯入秘境 2.斯坦因一鸣惊人 3.世界后院再获珍宝迟醒的中国人 1.土大夫典籍遗墨痕 2.荒漠独行客——黄文弼 3.地方官府的一次“发掘”从“牛棚”走向远古 1.“牛棚”里的青年 2.路从脚下走起 3.乘着考古之舟驰向远古寻觅失落的世界 1.古堡探幽 2.佛国古寺再露真容 3.世纪末的冲刺另一支“考古”队伍 1.土尔迪阿洪成全斯坦因 2.斯拉木阿洪及其“后代”们 3.掌握尼雅遗址大门“钥匙”的人和田考古大事记后记续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牛棚”里的青年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是尤利乌斯·伏契克的267号牢房。上中学时我不知背了多少遍这篇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课文——“267号牢房”。 而这间维吾尔民族式的黑屋,只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天窗和一扇关上后不透光线的门,贴着墙还有一个民族式壁炉(俗称毛炉)。不管怎么走,都不会走到七步。因为一张木板床,就占满了半间房子。一个20岁出头的蓬头垢面的青年人坐在床上,借天窗中投下的一股亮光,低头看着一本1956年版的《新华字典》。门外有一个工人站着岗。这就是1971年春天里我的生活场景之一。 1971年,春天姗姗来迟,给人的感觉是冬天还没过去。忽一日,公检法军管组突然通知正在翻译公文的我隔离反省。让我住进了这间黑屋。这原是马夫的住所,左右与库房和马厩一墙之隔。我成为这个小县公检法第一个被隔离反省的人。数日之后,一群被揪出的当权派和一般干部也纷纷搬进了马厩和库房。在那个非常年月里,揪斗、坐牢乃至杀头的厄运随时都会降临。 住进黑屋几日后,“革命者”这才让我交代参加了什么叛国集团、埋藏大批武器的问题。乍听到又感震惊,又感安慰:原来是无中生有的事!后来才知道是一青年受刑不过胡咬出来的。正好学习,我想。于是让母亲送饭时带来了《新华字典》,从头细读。感谢这本从小学三年级就伴随着我的字典,这次它使我的文化猛升了一截。在黑屋中每过一日,我便在墙上用指甲刻一竖杠。当墙上的竖杠划出18道时,我终于走出了黑屋,重见了光明。 这18天,使我痛苦,使我反思,我以为只有远离现实,选择历史、考古等或许可以成就事业。 细细想来,我的人生轨迹似乎注定要走上这条路。抗日战争时期,我的二舅驾着汽车,来往于甘、新之间的丝绸古道,转运苏联援华抗日物资。他的故事,深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1949年从军进疆,为保卫、建设新疆流血流汗,他继承的是汉、唐先辈的旧业。沿着父亲的人生历程,我跟随母亲从陇右丝路古道边的家乡西出阳关,遍历南北丝道,后来又掌握了维吾尔语言文字。这不是命运的暗示么? 也许还有清贡生后裔母亲血缘因子作怪,我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读书,先是小人书,后是文艺书。“文革”初期大肆“抢救”和“偷摸”要焚烧的书刊,中外名著、伟人传记、文艺理论、百科杂书等多有涉猎。知识的积累为我后来的考古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72年,经过种种磨难,背着迫害的包袱,获得了新的工作。天赐良机!这个单位清闲多了。我又开始偷偷读有关历史和考古的书。1972年初,在万马齐喑之中,《文物》月刊奇迹般的复刊了!这是当时中国恢复的第一个刊物。虽然刊物还带着浓烈的“文革”气息,但总归是研究古物的杂志,在文化死灭的当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个刊物成了我最初的“考古启蒙老师”,至今没有分离。后来我逐渐读到旧版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等书。就像当年喜爱李白、普希金一样,也敬仰起斯坦因、斯文·赫定、黄文弼等人。当时与我同一办公室的有一位后来成为我岳丈的长者,曾是新疆第一代考古工作者,因故发配到这个小县,后来归了队。我从他那里借阅到许多考古专业书籍。数年之间,我抄录的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共计大小笔记本30册。 1977年,我的问题彻底平反。从这时起,我大胆地迈向了考古实践。我从小就有好奇心,年届而立之年的我,立志终生探索古代奥秘。 P36-37


编辑推荐

1896年1月24日,一支精力疲惫、人畜同行的队伍,突然出现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一片古代废墟中。这支队伍有七个人,其中一个叫斯文·赫定,就是这个男子,为世人揭开了那片废墟的第一层神秘面纱。而今,这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两千多年的地方,也逐渐为我们自己的考古学家所认识、了解,我们也因而走近那个传说中的沙埋古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和田考古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