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

方英楷 新疆人民出版社(图书营销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图书营销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方英楷  

页数:

26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将系统地阐述西汉至1949年历代政府统治和管理新疆地区的基本政策,深入研究历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治理新疆的行政管理政策、政治统治政策、边吏选用政策、军事政策、边防政策、外交政策、屯垦戍边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国家重大政策,全面总结两千多年来历代政府巩固祖国统一和开发新疆地区的经验教训,认真探索维护新疆稳定和促进新疆繁荣的客观规律,认真探索维护我国边疆地区长治久安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为党和国家建设和保卫边疆提供历史依据和决策服务。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政治思想各方面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史论结合,以论导史,论从史出,在阐明历代国策的基础上,客观评论各种政策的优劣功过。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国历代政府都管辖统治着新疆地区。不管是中央王朝直接治理时期,还是地方政权治理时期,他们统治的地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新疆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保卫的历史。各民族都为新疆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新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3)历代治理新疆的国策,西汉初具规模,经唐、元、清代的发展渐成体系。经验教训不少,以西汉、唐朝、清朝的国策较为成功。  (4)西汉的恩威并重国策,唐朝的羁縻国策,清朝的因俗而治国策,先行武力征服,后行宽抚政策,这是古代以华变夷治边思想的体现,客观上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国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5)中国宜统不宜分,中华民族宜合不宜裂,统一对国对民是福,分裂对国对民是祸。维护国家统一不仅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利益,也是边疆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国家统一边疆,社会经济就大发展,分裂割据边疆,人民就要遭受各种苦难。要维护国家统一,必须保持内地和边疆的稳定。要政治稳定必须严厉打击各种分裂势力,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  (6)中国边疆范围的大小,与中央政府的国力成正比。国力强大边疆可化为内地,国力弱小内地可变为边疆。要国力强大,必须政治安国,军事强国,经济富国,文化兴国,才能形成和保持辽阔的疆域。如果政治腐败,军备松弛,经济衰退,文化落后,国力就会变弱,边疆就难于维持现状。  (7)治理边疆多民族地区,宜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群众。但少数民族首领应由中央或上级考察任命,以便监督制约,并应易地为官,定期轮换。  (8)屯垦戍边是历代治理新疆的基本国策,是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巩固祖国统一的重要法宝。实行屯垦戍边边疆可变内地,放弃屯垦戍边内地要变边疆。屯垦兴边疆宁,屯垦废边疆乱,这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  (9)中国内地和新疆各民族,远古基本上同出一源。后因新疆特殊的自然和历史状况,形成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历代政府根据新疆的特殊实际,实行了很多与内地不同的特殊政策。政治上高度自治,军事上保护安全,经济上免税轻税,文化上互相学习,这有利于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10)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历代中央政府对各种宗教都是权衡利弊,利用限制。利用其忍耐、顺从,团结当地教徒和民族,维护地区稳定及其统治;限制其极端势力制造动乱,危害统治。要利用就得尊重、宽容、优待,要限制就得约束、化导,严禁煽动“圣战”和“杀异教徒”,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和则优待,乱则声讨”,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统治。这是新疆多种宗教能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边政问题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宗教问题,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它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社会、国防、外交等问题。我们将吸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认真搞好这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开拓性的研究课题。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西汉治理新疆的恩威并重国策第一节 西汉统一新疆第二节 西汉统治新疆的政治军事政策第三节 西汉开发新疆的社会经济政策第二章 东汉治理新疆的消极保守国策第一节 东汉统一新疆第二节 东汉统治新疆的政治军事政策第三节 东汉开发新疆的社会经济政策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割据融合政策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形势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理新疆的政治军事政策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理新疆的社会经济政策第四章 隋唐治理新疆的羁縻国策第一节 隋朝对新疆的短暂管理第二节 唐朝统一新疆第三节 唐朝治理新疆的政治军事政策第四节 唐朝治理新疆的社会经济政策第五章 两宋时期新疆的地方割据政策第一节 两宋时期新疆的地方割据政权第二节 两宋时期新疆的政治经济政策第三节 两宋时期新疆的民族宗教政策第六章 元朝治理新疆的分封制国策第一节 蒙古统一新疆和分封制国策的确立第二节 元朝加强对新疆管理的政策第七章 明朝治理新疆的怀柔国策第一节 明朝对新疆的怀柔国策第二节 新疆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政策第八章 清朝前期治理新疆的因俗而治国策第一节 清朝统一新疆第二节 清朝前期治理新疆的政治军事政策第三节 清朝前期治理新疆的社会经济政策第九章 清朝后期治理新疆的建省求安国策第一节 新疆政治形势的大变化第二节 新疆建省前对治疆政策的调整第三节 新疆建省后的政策调整第四节 举办“新政”,推进新疆近代化第十章 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第一节 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的政策第二节 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的政策第三节 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的政策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的政策主要参考书目后 记

章节摘录

  三、发展新疆经济的政策  忽必烈作为蒙古大汗和元朝的开国皇帝,不仅较早接触中原的汉族文明,而且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新疆,忽必烈设立和内地相同的军政管理机构,积极主张汉化,坚持发展农业,使得草原游牧生活逐渐向农业定居生活发生转变,促进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忽必烈推进汉化、发展新疆经济的主要措施有:  1.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和汉族统治者治理新疆的经验  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忽必烈启用了许多汉族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幕僚,并让他们到新疆出任地方军政官吏。元朝治理新疆的许多办法是对汉唐以来有效政策的延续和发扬。为了推进汉化,忽必烈同反对接受汉文化、坚持游牧生活的蒙古宗王作坚决的斗争。阿里不哥为代表的蒙古宗王反对接受汉文化,反对定居和农业生产,这实际是无视社会发展进步潮流,固守旧的、落后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忽必烈同阿里不哥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汉文化与草原蒙古文化之争。忽必烈战胜了阿里不哥,对于坚持汉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2.发展农业生产  1269年,窝阔台汗之孙海都在塔拉斯河谷召集西北蒙古诸王反对忽必烈,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仍旧要生活在草原上,不能到城市地区去”。察合台汗都哇是海都的死党,也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平定海都、都哇叛乱后,为使饱经战乱的新疆经济得到恢复,元朝政府在新疆实行屯田,内地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传播到新疆,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设立冶场,铸造农具  为解决新疆农具缺乏的问题,元朝在别失八里等地设立冶场,铸造农具,内地先进的铸造技术进一步传人新疆。史料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五月乙酉,元帅綦公直言:‘乞黥逃军,仍使从军,及设立冶场于别失八里,鼓铸农具。’从之。”  4.兴办手工业  元朝政府在新疆设立忽丹八里局、别失八里局,掌管染织手工业生产,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5.发给耕牛种子,赈济饥民  对于缺少耕牛种子的农户,元朝政府实行官给,对于贫困饥民,由政府调粮救济,这些措施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元史》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辛酉,赈别失八里、日忽思等饥民钞二千五百锭。”“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月戊午,都护府言:哈喇和州民饥,户给牛二头、种二石,更给钞一十一万六千四百锭,籴米六万四百石,为四月粮赈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正月戊子,以钞万锭赈斡端贫民。”此外,斡端、鸦儿看、哈失合儿、合迷里等处饥民,政府也多有赈济。由于海都、都哇叛乱主要发生在北疆,南疆和元朝统治下的其他地区受战争的破坏较小,所以农业生产在这些地区有了很大发展。《马可波罗行纪》曾记载,喀什噶尔地区“有甚美之园林,有葡萄园,有大产业,出产棉花甚饶”。叶儿羌“百物丰饶”,和田“产棉甚富”。(转引自《新疆简史》第一册,第192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


编辑推荐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边陲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边防要地。治边国策的得失成败,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关系到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系统地阐述了西汉至1949年历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统治和管理新疆地区的基本政策,全面总结了两千多年来历代政府巩固祖国统一和开发新疆地区的经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