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子·庄子·孟子

陈佳 新疆人民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新疆人民  

作者:

陈佳  

页数:

196  

前言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们亲切地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中的诗句,给读书的意味再次作出精彩而深刻的诠释。对读书虔诚,对知识的尊崇,对学问的敬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时常仰望星空的民族,才是能发展、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和没有作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强调全民读书、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悠悠历史长河中,读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记,成为人类文明的“亮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在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动力和社会风尚。所以,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会激发青少年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对人类艺术的不懈追求,对人生信念的牢固树立。为了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读书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一批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的遴选,选编了一系列古今中外最具时代性、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不朽文学作品,奉献给系统读书的读者,力求为你们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阅读体系。在这套系列中外名著中,匪夷所思的冒险与神奇在此展开:我们乘着鹦鹉螺号潜游海底两万里;随着小人儿尼尔斯去骑鹅飞行;跟着格列佛前往奇异国度;鲁滨逊也在不安分地记述着自己的孤岛旅程……这里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紧箍咒的孙悟空;有足智多谋、名扬四海的诸葛亮;有豪气干云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有宝玉、黛玉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有许许多多神魔鬼怪的大碰撞,还有令全人类心向往之的英雄传奇……可以听安徒生、格林给我们讲童话;伊索、克雷洛夫为我们说寓言;可以看到小王子忧伤的眼睛;可以领略高尔基的精彩人生;更可以倾听孔孟、老庄的讲经说道;冉阿让的重生与奉献;涅赫留朵夫的复活;简?爱对幸福的渴望与寻找……在这套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从书中,有的作品篇幅较长,有些是用文言文写成,青少年在阅读时难度很大,专家学者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经典的编写,保留主线,浓缩精华,展现精彩,化难为易,确保了经典故事的原始生动感,扫清了青少年的阅读障碍。最后,愿这套丛书能带领青少年朋友插上文学的翅膀,遨游这广阔的文学天空。

内容概要

  出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之手的《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分别是儒道两家的元典著作,是中国儒、道思想的根基。

书籍目录

老子道德经 上篇·道经  第一章 道即自然  第二章 得道即是弃道,弃道即是得道  第三章 圣人之道,非自然之道  第四章 天帝乃道之后体  第五章 百姓贵以无为自处  第六章 天地之体乃道之子体  第七章 圣人之道,得之于天  第八章 善道得之于水  第九章 天道循环  第十章 德的准则  第十一章 有无相生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不仁,乃是大仁  第十三章 存身之道  第十四章 道之为道,不能穷究  第十五章 道士风范  第十六章 自然而然,乃是必然  第十七章 器欲难量  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道之一端  第十九章 愤世嫉俗  第二十章 寂寞的道士  第二十一章 永恒的道  第二十二章 能屈能伸  第二十三章 得之自然,失之自然  第二十四章 警世之言  第二十五章 道的等级  第二十六章 慎行  第二十七章 大道无痕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用兵之道  第三十一章 战争态度  第三十二章 道,可知而不可臣  第三十三章 自知之明  第三十四章 圣人之道  第三十五章 道,平淡而实在  第三十六章 执道一端,可以治国 下篇·德经  第三十七章 大道现于天道  第三十八章 德者,道之正也  第三十九章 道无贵贱  第四十章 有无互存  第四十一章 士的分类 ……庄子南华经孟子篇

章节摘录

第一章道即自然【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方门。【译文】我们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道;同理,可以用言辞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始基,“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郡可以说是极其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第二章得道即是弃道,弃道即是得道【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这是永远不变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第三章圣人之道,非自然之道【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在上者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百姓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稀有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盗;不显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百姓的心性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要空虚百姓的心灵,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这样,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处理世间之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第四章天帝乃道之后体【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译文】“道”是虚而不见的,然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渊深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尘埃。它是那样幽隐啊,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第五章百姓贵以无为自处【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无所偏爱,把万物像草扎的狗般对待,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把百姓当成草扎的狗般对待,听任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就越大。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第六章天地之体乃道之子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文】“道”这个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泯的,这是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体的门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着,对宇宙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第七章圣人之道,得之于天【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译文】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置于众人之后,反而得到大家推崇而占先;面临危险时先把自身置于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因为他无私,所以成就了他自己。第八章善道得之于水【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也就最接近于“道”。最高的善人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胸深沉宁静,结识善良之人,说话诚信可靠,从政有条有理,干事利用特长,行动抓住时机。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什么过失。第九章天道循环【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译文】把持而使它满盈,不如停止下来;捶打而使它尖利,不能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必将自己招灾。功成身退,这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第十章德的准则【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精神和身体合一,能够不分离吗?结聚精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的婴儿一样吗?洗清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官在进行生命运动,能守静吗?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道生万物,养万物,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其功绩,使万物生长了而不去主宰它们,这就叫最深远的“德”。……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子·庄子·孟子 PDF格式下载



值得阅读的国学书籍.


只有译文,没有注释。不过总体来说还可以。主要是比较便宜。


译文不错 但没有注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