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丝绸之路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研究

沈福伟 沈福伟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沈福伟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

沈福伟  

页数:

39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丝绸之路: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研究》为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之一。丛书除了保留原有的几种选题之外,又从全国已出版或待出版的研究成果中,遴选了20余种有代表性的选题列入丛书,丛书以传统的草原丝绸之路和绿洲丝绸之路为主线,以西域研究为重点,注重突出学术著作的创新性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由于入选的研究成果在出版时间上跨度较大,此次再版前均由作者对书稿内容做了全面修订,有的甚至做了重大修改,补充了新的资料,借鉴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为了使读者了解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特邀请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学者、苏州大学教授沈福伟先生和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为丛书撰写了序言。文中的精辟论述和真知灼见,是读者开启《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的一把钥匙。

作者简介

沈福伟,汉族,江苏苏州人。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任研究人员。1978年到苏州大学,任社会学院教授。1995~2004年任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交流史》(1985,2006年再版)、《中国与非洲》(1990年)、《中外文化因缘》(1992年)、《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1996年)、《中华文化通志·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19985F)、《西方文化与中国(1793-2000)》(2003年)等。并任10卷本《中华文明史》(1994年)、4卷本《中华历史通鉴》(1997年)中外文化交流学科主编及撰稿人,刊出论文数十篇,共发表400多万字。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学研究(总序一)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总序二)前言第一章 早期中非交通的探索第一节 中国古文明和埃及古文明第二节 横贯亚洲的大动脉第三节 犁鞋和大秦第四节 《魏略》中的安息南北(海陆)两道第二章 埃及和中国海上交通的开始第一节 印度洋季风贸易的开展第二节 五河流域的中介商第三节 永昌通非水道第四节 最早来华的非洲使节第三章 中非通航的实现第一节 印度洋航路的畅通第二节 非洲地理的最早纪录第三节 埃及和中国的贸易第四节 亚历山大和昔兰尼商人到中国第四章 中国古史上的非洲之角第一节 肉桂国和索马里香的输出第二节 阿克苏姆的印度洋贸易第三节 颇黎贸易和颇黎国第四节 小人国和非洲矮黑人第五节 《魏书》中的不仑、婆比与阿隐使节第五章 罗马时代非洲和中国的文化联系第一节 天山南路的希腊罗马艺术第二节 埃及玻璃及其制造法传入中国第三节 非洲医药在中国的应用第四节 胡床的流行第五节 中国陶瓷工艺和麦洛埃陶业第六节 中国提花技术和炼金术西传埃及第六章 唐代的中非交流第一节 长安和丹吉尔的纽带第二节 突尼斯的埃米尔国第三节 三兰国究在何处?第四节 殊奈和非洲黑人到中国第五节 甘棠使者的来华第六节 杜环的摩邻之行第七节 拨拔力和怛干、悉怛第八节 《酉阳杂俎》中的孝亿和仍建第七章 宋代和东北非、东非国家的交往第一节 中世纪的勿斯里第二节 红海附近的层檀和霞勿擅、伽力吉第三节 三麻兰和麻哕抹第四节 南海大食俞卢和地:基卢普一格迪第五节 昆仑层期和层拔第八章 唐宋时期的中非贸易第一节 市舶制度和唐宋贸易港的变迁第二节 宋代中非贸易的路线和型式第三节 非洲香药的输入第四节 非洲犀牙、珠宝等货的进口第九章 元代印度洋航运转变期中的中非交通与交流第一节 马木鲁克和中国第二节 中国帆船通航非洲第三节 元朝和埃塞俄比亚的建交第四节 印度洋西部非洲国家的通使第五节 元代舆图中的非洲第十章 汪大渊的非洲见闻第一节 《岛夷志略》简介第二节 《岛夷志略》记述的非洲第十一章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和中国第一节 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第二节 伊本·白图泰在中国的旅程第三节 伊本·白图泰中国游记第十二章 10~16世纪北非、西非和中国的交流第一节 《岭外代答》和《诸蕃志》中的北非第二节 茶弼沙传说第三节 丹吉尔使者远赴元朝大都第四节 明代鲁密和日落国第十三章 明初中非交流的新高潮第一节 明朝和埃及的外交关系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和印度洋国际贸易第三节 船队五访东非洲第四节 《航海图》上的非洲针路第五节 《航海图》上的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第六节 中非贸易的兴旺第七节 中国航海家探索南印度洋第十四章 16世纪以来非洲和中国的交流第一节 非洲地理知识的扩大第二节 19世纪华工对非洲的贡献第三节 中国和非洲人民为争取独立、自主而融结的友谊第十五章 中国四大发明和非洲第一节 纸和造纸法传入非洲第二节 雕版印刷的发明和传入非洲第三节 罗盘和航海技术的改进第四节 火药、火炮和非洲第十六章 非洲原生植物在中国的繁衍绪说第一节 粮油作物第二节 经济作物第三节 瓜果蔬菜第四节 香药花木参考文献图版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中国瓷器瓷器只产在泉州和广州城,用当地山中的陶土烧制。用陶土加上一种矿石一起烧炼,三天以后取出,泼上冷水,再使它膨胀。上等瓷器,须候一月之久,但也不能过长。次等的熔胚时间不足十天。瓷器在中国的售价就像陶器在我国一样,甚至更加便宜。中国瓷器运销印度等地区,直到我的故乡马格里布。这种瓷器在当世确是首屈一指。中国丝业十分兴旺所有中国人都很看重金银器。那里丝绸产量极多,使贫民也能穿着丝绸,如果没有商人转运,丝绸便一钱不值了。棉布在中国价值昂贵,一件布衣可换多件绸衣。中国商界风尚,将金银都熔铸成锭,每锭约重一堪塔尔,常存放在门楼里。有五锭的,可戴指环一枚;有十锭的,可戴指环二枚;有十五锭的,称为富商(赛蒂),相当于埃及的商会董事(卡拉米)。中国人用煤块充作燃料中国和契丹居民,他们不用木炭,用一种像我国陶土的泥块作燃料。用象驮运来,轧成碎块,大小和我国的木炭相仿,烧着时像木炭,火力胜似木炭。烧后成灰,和水晒干,还可再烧,直到全成灰烬为止。用这种土块另外加上一些矿石,就可烧制瓷器。中国人技艺高超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有更高超的技巧和艺术才华。这业经世界公认,见于许多人的著作中。他们的绘画精绝人寰,可说得天独厚,世界上任何民族,即使罗姆人也只能望而却步。白图泰用他自己在北京的经历,说明中国的画家只要见到一面,便可将对方的肖像惟妙惟肖地画下来。当时白图泰一行穿着伊拉克服装,前往王宫,经过画市,未经察觉,画师们便将他们一行诸人的肖像画好,等他们出宫时,画像已张贴墙上了。据说这是中国人对过往人士必须进行的惯例。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研究》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丝绸之路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