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鲁迅
2008-11
重庆出版社
孔庆东
255
无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题目?还是先从一件小事说起。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看了在学校放映的电影《鲁迅》,非常感动。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陈述,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绕这五方面来展开的,着重从日常生活中来展现鲁迅情感的丰富,同学们看了电影以后,觉得亲切而感人,这说明电影是成功的,它有助于年青一代走近鲁迅。但我可能受到鲁迅的影响,喜欢从另一面来看来想,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拍这么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难道仅仅在于告诉今天的观众:鲁迅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吗?”这其实就内含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国并不缺少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但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呢?这正是我们所要问的:鲁迅对于现代中国,对于我们民族的特殊的,仅仅属于他的,非他莫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当下的思想文化界,鲁迅研究界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这又显然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是的,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这样说,强调这一点,不是要重新把他奉为神,重新把他看做是“方向”、“主将”、“导师”——这些说法,恰恰掩盖了鲁迅真正特别之处。鲁迅从来就不是任何一个现代思想文化运动的“主将”,无论是20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3O年代的左翼文学、文化运动,他都是既支持、参加,又投以怀疑的眼光。鲁迅从来就不是,也从来没有成为“方向”,他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方向”,因为他对任何构成“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至“方向”本身,都持怀疑、批判的态度。而且,鲁迅还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见、定论……提出质疑和挑战。——画家陈丹青按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断定“不管哪个朝代”.鲁迅“恐怕都是坏公民”,这是确乎如此的:鲁迅就是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和“坏的公民”。鲁迅也不是导师。从古代到现代,到当代,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导师”和“国师”情结,这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鲁迅是提出质疑和挑战的少数人之一。他在著名的《导师》一文里说,知识分子自命导师,那是自欺欺人,他提醒年轻人不要上当。
坛坛都是好酒。他抽烟、喝酒、看好莱坞大片;他既是青年的导师,也是溺爱孩子的父亲;他尖刻,却难掩智慧的幽默;他战斗,却决不做无谓牺牲!他,就是人间鲁迅!孔庆东是北大学生们的最爱,他曾多次高票当选北大十佳教师,所开每门课堂堂爆满,其中关于鲁迅研究的课程最受追棒。他精彩的鲁迅研究课程,多次造成北大图书馆内《鲁迅全集》被借阅一空。2006年,孔庆东在央视“百家讲坛”正讲鲁迅,引起众多国内外鲁迅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他以大众化、当代化的视角看鲁迅,刻画出鲁迅生活世俗的一面。他舌如莲花,妙语迭出,毫不掩饰自己对鲁迅的顶礼膜拜之情,他评价鲁迅为“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之首。 十余年来,孔庆东博士先后写出当下中国罕见的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其《47楼207》、《笑书神侠》、《千夫所指》、《空山疯语》、《口号万岁》、《四十不坏》等书一直畅销不衰,为当今影响最大的思想者之一。
爱恨情仇一、祖父罹罪,家道中落二、“母亲娶媳妇”三、手足失和,相煎何急重出江湖一、弃医从文二、消沉的“周树人”三、铁屋中的呐喊革命与金钱一、清醒的金钱观二、战士“斗智不斗力”三、懂得休闲,懂得放松四、人生观与生存哲学身陷重围一、吟罢低眉无写处二、阵营内的矛盾三、改造民族魂四、“横站”谁在吃人一、狂人不狂二、被吃的灵魂三、阿Q的悲剧祥林嫂之死一、谁是凶手二、鲁四老爷?婆婆?柳妈?三、“我”四、清醒的彷徨鲁迅的当代意义--根据在西北大学演讲整理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根据在北京二中对东城区语文教师的发言整理鲁迅思想研究变迁及其他鲁迅性格分析三篇一、伟大的二重性格二、丰富的痛苦三、痛心的偏激大众文化与鲁迅--根据在“乌有之乡”讲座整理胡适与鲁迅--另关于二者语言问题的回答鲁迅诗文导读黑色的孤独与复仇--《孤独者》和《铸剑》艺术表现之比较
一、祖父罹罪,家道中落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爷爷是翰林出身,曾经担任过知县,后来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他的父亲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1。因而,周氏家族在绍兴当地算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使得少年鲁迅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鲁迅聪慧过人,因此,展现在鲁迅面前的似乎应该是一条读书取仕、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事难料,在鲁迅13岁那年,一场重大的家庭灾难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宁静,也从此完全改变了鲁迅的生活。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这场重大的家庭变故会给鲁迅的成长带来怎样的改变呢?鲁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好的一个周氏大家族2。不幸的是,在鲁迅幼年的时候,他们家里遭到一场比较大的灾难,这个大的灾难是由于他的祖父参与了一个案子,是科举考试行贿的案子。我们今天全世界考试作弊成风,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里,大学生都普遍地作弊,我本人也处理过很多作弊现象,我非常痛恨这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习以为常,说考试作弊有什么了不起,判我不及格我下次再补考,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考试作弊是大罪,是了不得的大罪,甚至要杀头的,为什么?因为考试作弊就是欺骗最高领导人——皇帝。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你考试作弊,不就是欺骗国家吗?所以考试作弊其实应该是大罪,我们今天太过于轻描淡写作弊这个事情了。鲁迅的祖父因为科举考试行贿3就被判了死刑,我知道有很多青少年朋友不会理解,真有这么夸张吗?科举考试行贿要判死刑,真没劲,其实这个事情确实很严肃,他的祖父就是被判了死刑,但是这个死刑很有意思,不是立即执行,我们知道判死刑有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缓期一般就不会死了,表现好一点,不再作恶,就改成无期徒刑,鲁迅的祖父被判了死刑,没有说立即执行,可也没有说缓期多长时间,而是判了当时叫“斩监候”的罪4,意思是先不斩,先押着,什么时候杀头,看皇上高兴不高兴,皇上一高兴,没准就不杀了,就赦了,如果不高兴,也许哪天拉出去斩了,所以这事是一个悬念,它没准。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杀人5?每年秋天,秋天草木凋零,中国的一切都是配合自然界的节奏,春天草木繁盛,百花盛开,不适合杀人,杀人煞风景。所以一到秋天,鲁迅家就慌了,一到秋天就花很多钱上下打点,买通关系,希望把今年熬过去,今年熬过去了,明年还得如法炮制一番,就这样年复一年,家里有多少钱也都用出去了。这一场官司下来,他们家就败落了。由于这场官司,他父亲秀才的名号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凭给收回去了,不算数了6。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一个小小的少年,切实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鲁迅有一句很沉痛的话,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7。”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说努力就可以看到的,你没有条件就看不到。鲁迅则有家道中落这个条件。一个孩子家里条件不错,成绩都不错,别人也说你好,一切绿灯都打开了,你看不到人生的真面目。等到哪天你突然考个倒数第一,家里还交不起学费了,你就能看到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鲁迅是长子,所以过早的生活的重担、精神的压迫就撂到这个少年的肩头。因为鲁迅的爷爷被判“斩监候”,所以牵连到鲁迅的父亲也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鲁迅的父亲本身身体不好,经过这么一折腾,病情更加加重了,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就落在少年鲁迅的肩上,俗话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面对父亲的病重、母亲忧愁、弟弟年幼的这样的生活重担,鲁迅该如何度过,少年鲁迅为什么会遭到邻里的流言诽谤,而这种生活的磨难和苦难会对鲁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鲁迅在很长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呢?他频繁地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8,家里没钱了,就拿东西去当铺当,然后拿钱回来给父亲治病,再然后又去当铺。去当铺是一件很遭受精神压迫的事情,有钱买东西当然是很畅快的心情,若没有钱,受人家白眼,100块的东西5块钱就给你当了,每天遭受这种白眼和奚落,这对小孩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9。到了后来,他的父亲也病死了,家里边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他家成分等于改变了,由地主变成贫下中农了。所以说,鲁迅从小知道生活之艰辛,知道钱怎么来,东西怎么来。我记得我的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一天问他:“你知道咱们家的饭从哪来的吧?”我想启发他说都是他爸爸挣来的,但他说:“我知道,都是从厨房端来的”。当时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想他说的有道理,因为他每天亲眼所见的饭菜就是从厨房端来的,所以他觉得厨房永远是源源不断生产饭菜的地方,这不是孩子无知,这是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会想到这些饭和菜是我挣来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恐怕都没有意识到钱是从哪来的,没有意识到劳动和生存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鲁迅家里的钱花光了,田卖掉了,值钱的东西能当的也当掉了,房子也就显得越来越大了。鲁迅写那个时候的感觉非常逼真,他说他每天在墙的角落四处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总觉得抽屉里还有什么东西,打开每个抽屉看,看一遍又看一遍。这个时候亲戚朋友和邻里对他们家的态度也改变了10,能欺负的就欺负,该骗的就骗,还有的人就怂恿鲁迅把家里的东西偷出来卖——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赶快拿出来卖吧,鲁迅没有这么做,但是邻里之间已经有这样的流言蜚语,所以鲁迅不是直到长大之后才受到社会上流言蜚语的打击的,鲁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死了这么多年之后,还没有很多人真正理解他,其实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流言蜚语的打击了,用金庸笔下杨过的话说:“我一生受人冤枉还少吗?”大侠是怎么成长的,像杨过这种大侠,小时候就受人冤枉,很难有几天扬眉吐气的日子。鲁迅少年时受到这样的压力,压在一般少年的头上,恐怕会受不了。我是研究文学的,经常讲作家生平,我发现很多作家、艺术家,少年的时候,都经历过家庭的不幸,特别是父亲早逝,少年丧父11,这好像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还有家道中落的也很多。从逻辑上推理:家道中落一定会让人奋起吗?很多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流氓歹徒也是因为家道中落产生的,也许家道中落使人萎靡不振,但是对于我们知道的这些杰出的人物来说,似乎少年时代的不幸是他们取得成就的一所最好的学校,那个时候他们比别人多学了很多很多最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了,我们不能因为要成就自己就故意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不行的,我们也没有那个条件,现在不是那个时代。鲁迅的家道中落有时代的代表性,因为那个时候清王朝正走向它最后没落的阶段,像鲁迅一样,当时中国有很多家庭都家道中落了,当然原因不同,不见得都是像他家是因为祖父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生意没做好亏本了,有的是由于疾病,还有其他原因。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也是经历了一个家道中落的过程,以前很兴旺,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过去,后来家道中落了,中落得很苦,老被人家欺辱,被人家看不起,自己想各种办法振兴、振作。整个中华民族也有一个马鞍形的过程,鲁迅的家道中落以及给他带来的痛苦在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这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个痛苦。
翻阅《正说鲁迅》,孔庆东对鲁迅“重出江湖”一章的讲述特别精彩。在老孔看来,埋头抄了十年古碑的鲁迅,就像是在深山古庙中潜心修炼的得道高人,在世事一无可为的情形下寂寞度日,只是用空负的一身绝学慰藉自己,然而他终于不能抵挡人世的呼唤,不能放弃自己的道德承担,毅然踏入风波险恶的江湖,虽然最终仍不免于寂寞,却给现代中国留下了不朽的传奇,而他自己的生命也在这中间得到了淋漓酣畅的释放:“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如此,鲁迅的人格魅力才真正地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无
与前言介绍相比,没说得那么好.孔庆东或者出版社有点虚假广告的嫌疑.前半部分像是鲁迅生平介绍的科普.中后部分是孔庆东的演讲和博文实录.总体观点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如果没看最后两篇<大众文化与鲁迅>和<胡适与鲁迅>文章.我肯定要给这本书一个差评.但这两篇确实很不错.算是读此书的一大安慰吧.
如果孔庆东把前言写得平实一点儿,别给人那么大的希望,把这本书当科普读物读也不错.但前言写得太有点儿吹牛B了.后面真是越读越失望啊.北大学生真的很喜欢这种讲座?
买的时候看到介绍很是吓人,说是什么孔教授在北大搞鲁迅的讲座导致北大的鲁迅全集多次被借阅一空!雷得我赶快买一本看看。
看的时候很期待,而且目录也很吸引人,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我发现孔教授的观点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独树一帜,我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看到好多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独到见解,倒是对鲁迅的生平看的略知一二了,也算还是有收获吧。还有就是基本上每段文字都有长长的注释,看得我头都疼了,而且要么就是注明出处要么就是从别的回忆鲁迅的书上摘抄段落,不知道作者是想炫耀自己看书看得多还是怎么的。这样看起来文章的连贯性就差多了。
不知道北大学子怎么想的,这个讲座这么有意思吗?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的见解,不足之处跪请高人指点。)
“正说”二字,已经提醒大家这本书的趣味性有限了。呵呵
恩,也是,就是一板一眼地说……
说起来的时候的确觉得蛮有意思的,至于看起来……
罢了,说明人家可讲的好,还是很喜欢他
另,大哥你还是接着研究金庸吧
同意同意,讨厌这个看起来形式独特的注释。让人看得没有连贯性,注释说过了,孔大侠还要讲一遍,尼玛你讲过就不要注释好不好?坑我的眼睛啊,后来索性就不看注释了。
我想你有点误解了。最早我知道孔庆东是通过百家讲坛,不过那大概是07年初的事情了,在这之前我是知道他有讲过六集的鲁迅,不过听了几句就觉得仿佛在讲课本很没有意思,后来才仔细地听了,也许是机缘巧合吧,觉得听了那六讲意犹未尽,有时候竟然多次重复听,因为没有最新的了,越来越觉得引力强大,后来看到这本书,就读了一些关于鲁迅的评论等,老实说那时候的确是吸引了,不过先是通过听课的,而这本书是讲课后的整理笔记而已,所以有时候不那么生动,俏皮,因为他,我开始读鲁迅了,所以北大的鲁迅全集被借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已。不是这本书如何,或者引用等等,这只是一本评论的书,或者说,因为这本书爱上鲁迅非常困难,而要听了他的讲座,试着去看鲁迅的作品,也许,当你发现鲁迅的作品的一点味道之后,才真正感觉到作品的魅力,至少我没有从这本书里看出什么炫耀,但他说的读一些鲁迅早期的文字是非常到位的,比如文化偏执论,摩罗诗力说,等。这一本可以成为引导说,如果之前不怎么读鲁迅的作品,恐怕很难看出什么东西来,当然也需要一定的修养。还有性格,品味等等的因素。
我认为这本书说得很好,特别是讲祝福那一篇,理解很透彻
很喜欢作者自比成一座桥,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通过这座桥看到对岸的风景。通过孔庆东看到鲁迅的风采,依然足够!
我觉得你并没有读懂这本书,孔对鲁迅的理解还是很有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