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美术
2010-6
重庆出版社
王其钧 编著
240
无
从事与美术有关的职业,在当代社会,尤其在中国,是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当孩子考大学时,数理化或者文科的功课都不行了,有些家长就想到让孩子去学美术。其实,美术水平的高低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是一个文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美术也是人类文明中较为难以掌握的一种学科。没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再加上后天不具备吃苦好学的精神,是肯定不能成为优秀艺术家的。从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来看,哪一样东西离得开美术?我们开的汽车,需要优美的造型;我们住的房子,要有舒适的空间:我们吃的食物,要有好的包装;我们穿的衣服,更是要有好的形式。不仅是衣食住行,就连我们天天用的钞票,也需要有人进行图案设计。总之一句话,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美术。可能也有人会争辨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不过,当你去博物馆的时候,当你去翻阅人类文明史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发现,如果将贸易、金融、语言等人们认为热门、重要的专业和美术相比较,它们在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上都大大落到了美术之后。即便是将来,人们从各种更加丰富的媒体资讯中所看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仍然会是美术。将美术与其他社会专业这样比较,并不是说社会上的其他行业都不重要,我要强调的只是美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平常人的想象!尽管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或主流的媒体中并没有对美术予以特殊推崇,但是回头去看历史,即使是看距现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视觉资料,对你最为刺激的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只穿灰色的衣服?这就是美术!
本书从社会诸多方面介绍了不同西方国家在不同美术领域所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尝试,从波普艺术到女性主义艺术、观念艺术、超级写实主义、新会话、大地艺术……在流派中抽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让读者领略当代社会最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该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书中大量插图为手绘效果,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是中央美术学院学者写给读者的外国美术史,是一本生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物,普及了美术知识,是艺术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主编:谭平
1960年出生,山东烟台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平面设计艺术委会,副主任、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出版《成长的故事》、《艺众--设计:以访谈的名义》、《越位--设计:以传承的名义》等多部专著。
副主编:诸迪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主任、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
王其钧
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到清华大学的工学博士,教授。作为建筑指导和主持人,王其钧随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到全国18个省拍摄了12集电视系列节目《中国民居趣谈》,并于1994年至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中播放。1995年,其著述《中国古建筑大系----中国民间住宅建筑》一书,获年度国家图书奖特殊奖项。作为一名艺术家,王其钧的艺术领域涉及建筑理论和绘画两个方面。他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绘画类书籍,介绍国内和国外的优秀建筑及艺术作品。
前言第一章 分界与无界 第一节 初入后工业化社会 第二节 后现代艺术的成长环境第二章 美国波普艺术 第一节 重新定义绘画 第二节 流行的艺术与生活第三章 欧洲的摇摆不定 第一节 波普风格的追随者 第二节 具象的复苏 第三节 激浪派艺术第四章 新兴观念艺术 第一节 个人行为与社会效应 第二节 叛逆与先知第五章 艺术的消融与新生 第一节 风格的消融与建筑的新生 第二节 概念与形式间的挣扎后记参考书目选图索引
插图:此后,韦塞尔曼也开始借助一系列局部形象放大的作品,成功转型到照相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上去,并创造了一种超大尺度的画幅表现形式,在美国波普艺术发展史中,也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家。同韦塞尔曼一样,罗森奎斯特也是一位热衷于拼贴画和大尺度表现形式的波普艺术家。罗森奎斯特早年是一位画室外广告画的画家,因此对大尺度形象的绘画十分热衷。以将人物和所要表现形象的尺度极端扩大为主要特点。但是,与韦塞尔曼不同的是。罗森奎斯特用巨幅画面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抽象和被放大的局部人体形象,而是具象的各种物品和人物形象,比如总统、儿童、汽车、飞机等。但是,这种高度具象的绘画风格也并不是罗森奎斯特唯一的艺术特色。除了巨大尺度的具象拼贴画之外,罗森奎斯特还热衷于装置绘画和创作。在1970年,罗森奎斯特发表了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地平线上的家,舌甘蜜的家》,这件作品也同时显示出艺术家转向了抽象绘画领域。这件名为《地平线上的家,甜蜜的家》的艺术作品,由若干个细长的着色画版组成,这些画版与同样规格的闪光展板相间设置在一间画廊的三面墙体上,展出时还要配合闪亮的灯光和干冰机制造的雾。从展出方式上来看,这件作品已经远超出了绘画作品的范畴,而且带有装置艺术的强烈印记。
后现代美术,是由20世纪初出现的所谓现代主义向当代成熟的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美术流行趋势。简言之,如果说现代主义是工业化在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兴起过程中应运而产生的一种美术潮流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工业化在西方主要国家进入高度发达阶段以后而产生的一种美术潮流。现代主义美术在相当多的概念与评判标准方面与古典美术背道而驰,而后现代主义美术则在一种戏谑的情况下对现代主义美术的概念与评判标准进行了批判。现代主义美术基本放弃了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而后现代美术则强调要从传统中去吸收养分。现代主义美术是以大宗的、花费相对较低的、较为单一的艺术产品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小批量的、注重装饰与华丽的、更为丰富的艺术产品来适应不同人们的需求。因此说,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来说是美术史上的一次进步。由于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来说有一种明显的矫枉过正的倾向,在艺术风格的严肃性上受到人们的质疑。其流行时间要短于现代主义美术。这本书从社会的许多方面来介绍了不同西方国家在不同美术领域所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尝试。尽管后现代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流行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纯美术作品,甚至于画廊的重新振兴,都受益于后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因此了解后现代美术的发展脉络是十分必要的。
从蒙昧走向文明之后,人类的思维精神总是对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与求答,执着地探究着生存的本义与灵魂的归附,艺术就是在这个求证过程中,以审美方式留下的文明记忆。这里纪录着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念与意志,抗争与进取,憧憬与渴求,历经岁月的淘洗,超越时空而播布至今。这部美术史以学者的识见,艺术家的禀赋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阐发,史论两重,图文并茂,读者自会从中得到切实的警醒、启迪与激励,以及丛书所标举的心灵上的震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著名美术理论与评论家 原《美术研究》主编/杜哲森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史与人类文明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作品中,建筑作品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一部建筑史,尤其是以翔实的史料分析和丰富的图片细节来加以呈现的建筑史,是艺术爱好者与文化爱好者不可夺得的收藏。这套《震撼的美术》书籍中有关建筑史的论述部分,结合了历史、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元素,对各个时期及经典类型的建筑案例进行了解析,同时旁征博引,扼要地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建筑师的设计理论与创作观点。窥一斑而知全的,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套书不失为是一套可以涵盖建筑艺术及其理论的优秀读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文物 保护研究所所长 教授/王贵祥震撼的美术诞生于天才之手,而天才是父母生育的,更是社会养成的。他们在挥洒艺术才华的时候也是在诉说着自己时代的故事——这些呈现故事的画面联缀起来,就是历史的画卷。因此,我们通过鉴赏这套书,走进艺术之林,也能够实在地感到走在它们所属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在感觉愉悦之外也感受着人类历史的厚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
《后现代主义美术:传统与摩登的混血》:美术史不仅是对历代艺术家及作品的欣赏,而且是对其承载的思想内容的认知与解读。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坚持和执行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方针自然对艺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社会大众看得“懂”美术史。这套世界美术史的普及类图书,以明白晓畅的艺术语言,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诸多方面进行了阐释,旨在拓展社会大众对美术史的思维与视野,真正做到艺术属于人民。本套丛书学者阵容强大,由中央美术学院多名教授、专家组建编委会,保障了丛书的内容品质。中央美院学者带你穿越时空,一起走进辉煌的世界艺术殿堂。
无
看完之后,对后现代主义有了大概的了解,对于普及型的美术读物,它做到了图文并茂,详细生动,很容易让初学者产生兴趣。
详尽介绍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绘画与雕塑的发展脉络。
做资料看有收获
书的内容挺好就是书有点脏
书籍本身的装订和纸张都非常不错 内容上的也很注重细节 书为彩色印刷 值得阅读
还不错 找到了自己要查的东西
排版较乱,在一些风格形成问题上论述太过粗泛,且往往采用典型的中国式“非黑即白”的理解。英文人名有错别字出现。除此之外,图片较多,便于读者在短时间内对各种风格有一个大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