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
2012-3
重庆
王家葵
104
无
每一位书法名家都有其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也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市面上将之作为字帖出版的多,从文史价值与书法史角度赏析的却近乎于零。故作为文学爱好者,只能从铅字里欣赏文章的精彩;作为书法爱好者,又往往只看到图片中书家的风范,忽略了文章本身。
《千古绝唱》系列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以作品图版代替死板的铅字,配以精心写就的解析与背景资料,采用舒心悦目的版式,将书法与文章的魅力同时呈现给读者。
阅读的享受之外,通过本系列,书法爱好者特别是书法专业学生可弥补自身在书法史、美术学、文史知识方面的不足;文学爱好者则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普通读者也能因此丰富学识,提高品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册为《千古绝唱》之《千字文》。图版精致、行文生动。
张兴成,西南大学教授,要从事文艺理论、文艺美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给本科生、函授生等开设了基础课《文学理论》、《比较文学》、《文艺美学》等课程,并开设了选修课《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给研究生开设了《现代性与文学》、《近期西方文论》等课程。
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完成校青年基金项目"后殖民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份问题"一项。
王家葵,字曼石,斋号玉吅,四川成都人,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专栏作家。出版《神农本草经研究》、《龙门药方释疑》(合著)、《中华医学文物图集》(合著)、《陶弘景丛考》、《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中药材品种沿革及道地性》等著作,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医学篇作者,发表本草学、药理学、道教研究论文数十篇。博学好古,书法篆刻均工整。历年著作有:《龙门药方释疑》校勘药方洞碑刻文字;《陶弘景丛考》涉及焦山瘗鹤铭作者;《肥致碑考疑》讨论新出汉碑真赝。近年来,留心近代艺术历史,点评近代印人,品藻晚来书家,心力聚成《近代印坛点将录》、《近代书林品藻录》两书。2011年辑专栏所出为《石头的心事—玉吅读碑》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千字文》传奇
“小学”里有大学问
周兴嗣次韵右军千字
永禅师临写千文八百
《千字文》
梁·周兴嗣文
宋·赵佶书
艺术皇帝宋徽宗
赵佶生平与艺术
《千字文》百家
智永真草《千字文》
蒋善进临智永《千字文》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怀素草书《千字文》
高闲草书《千字文》
梦英篆书《千字文》
宋高宗书《千字文》
赵盂颊书《千字文》
六体《千字文》与四体《千字文》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
版权页: 插图: 《急就篇》一共34章,两千多字,全篇都是七字、三字或四字的韵语,内容以常识为主,比如姓氏、动物、植物、人体器官、疾病、器皿、官职、地理知识,也涉及思想教育。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卷21中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可见其作为教材的流行程度。 《急就篇》的内容在汉代,或者魏晋都还算常识,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习俗改变,有些词汇逐渐变得陌生,需要注释才能勉强看懂。《急就篇》在唐代有颜师古的注释,南宋又有王应麟补注,即使这样,我们今天读来也觉得吃力。 前面说了,识字包括“形声意”,即字形、字音、字义。这的确是古今小学生都需要弄清的问题,所以后来就把这类文字学知识称为“小学”。当然,这个“小学”,多数时候是指古代文字学著作。 “小学”中有关字形、字音、字义的内容,分别被称为文字、音韵、训诂。这些当时或许浅易的知识,在一两千年以后的今天也变得晦涩难通。 《千字文》也属于“小学”类著作,但远没有那么艰深。 各种版本《千字文》第一行都是“梁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几个字,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确实是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写的。至于编写的具体过程,还有很多传说。 版本一:说《千字文》其实是曹魏太傅钟繇(151—230)所作,墨迹一直由皇家收藏。西晋末年的战乱,这份墨迹虽然侥幸逃过水火劫难,带到了南方,但已经破烂不堪,于是东晋皇帝命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重新缮写。因为文末最后八个字完全磨灭,王羲之补上“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使成完篇。到梁武帝的时候,又嫌这份《千字文》文理不通,于是让周兴嗣重新编次。这一说法见于西魏人李暹所作的《注千字文》序言,今天尚有一本《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墨迹流传。 版本一之番外篇:按照上文传说,王羲之缮写临摹的钟繇《千字文》至少前992字都是通顺的,实在看不出梁代有重新编次的必要。于是,北宋时对传说又有修订,说梁武帝得到一块钟繇的残碑,于是让周兴嗣将碑中的残字重新编成文章。此说见王应麟的《玉海》,因为没有把“书圣”王羲之包括在内,所以故事流传不广。 版本二:梁武帝萧衍(464—549)酷爱王羲之书法,于是让人从王羲之杂帖中摹取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给以文学见长的大臣周兴嗣,令他编次成文。周兴嗣果然不负所望,一夜之间完成任务,不过用心过度,须发皆白,不久就去世了。这个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引《梁书》,也见于唐人撰的《尚书故实》。 这一版本流传最广,但也不太可信。因为魏晋时代的人,特别讲究避讳,不能提到或者书写自己父、祖、曾、高的名字。比如《世说新语》记载,桓玄是桓温的儿子,一次朋友去看他,桓玄设美酒招待。客人嫌酒冷,频频说“温酒来,温酒来”。因为“温”是桓玄的“家讳”,于是他痛哭流涕。王羲之比桓玄年代稍早,也是遵守家讳的模范。他的曾祖王览、祖父王正、父亲王旷,对王羲之而言,“览”、“正”、“旷”都属于他的家讳。比如,“正月”王羲之总是写成“初月”;请别人“指正”,他也写成“指政”。《千字文》“形端表正”、“旷远绵邈”两句中的“正”、“旷”,显然不可能在梁武帝收藏的王羲之杂帖中出现,那周兴嗣又凭什么编次成文呢? 版本三:周兴嗣奉梁武帝的旨意,做了一篇无一字重复的千字韵文,梁武帝觉得不错,就让人集王羲之的字,做成字帖,颁赐给子侄,让他们学习。这一说法见唐代武平一的《徐氏法书记》,此说虽然平淡无奇,却较为真实。至于文章中的“正”、“旷”等字,是用王羲之书写的其他字拼凑改造而成。 智永是陈隋间的僧人,在绍兴(一说在湖州)的永欣寺出家,大家都说他是王羲之的后裔。智永除了礼佛诵经,更喜欢书法。据说他藏有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后来留给弟子辩才,最终被唐太宗李世民派遣萧翼赚去,于是《兰亭序》得以在外间流传。 智永禅师不仅收藏《兰亭序》,似乎还藏有梁武帝集字的这本《千字文》。按照唐人的记载,他以三十年工夫,在永兴寺阁上临摹《千字文》八百本,选择其中的精品分送浙江各寺院。传说智永用功勤奋,写废的笔头都有五大簸箕,然后统统掩埋,堆成一个“笔冢”作为纪念。因为名气很大,求书者盈门,乃至于门槛都磨坏了,不得不用铁皮包裹,于是又号称“铁门槛”。这些故事以炒作的成分居多,所以苏东坡不买账,作诗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过,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确实因为智永的广泛推介,而得以流传至今。
《千字文》通过阅读的享受之外,还可以让书法爱好者特别是书法专业学生可弥补自身在书法史、美术学、文史知识方面的不足;文学爱好者则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普通读者也能因此丰富学识,提高品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千字文》书法与文学双重经典完美结合,印刷精美,大方雅致。第一辑被新闻出版总署选为“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之一。
无
千古绝唱--千字文是一本书法与诗词完美结合的一本书!
可能对真正学书法研究书法的人来说太浅显了,但是出于对千字文和瘦金体的喜爱还是打5分了,有历代各种版本千字文书法的局部图。
很喜欢这一些列的书,物有所值,图片精美,文字详尽,总之很好。
书是正版,文字图片都很清晰。
印刷精美,注释到位。定价略微高了些,毕竟页数并不多。
买齐了,真是心情大好!
书法作品的很多,而且清晰,很漂亮!宋朝的那个皇帝正事干得不咋的,字竟然写这么好!
只重点介绍了瘦金书千字文,其他名家介绍的太简略了,不完整。
整套书的策划比较好,内容也还不错,但略微贵了些。
天天写书评真是累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