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消逝的燕京

陈远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陈远  

页数:

151  

Tag标签:

无  

前言

  生命中有些事情注定要发生。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读到《别了,司徒雷登》时,不知道注定要发 生什么;十年前,我写《教育家司徒雷登》的时候,依然不知道注定要发生 什么。截至我开始做燕京大学的口述史,我一下子豁然开朗。 因为《别了,司徒雷登》,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美国人的名字, 我也是如此。在毛泽东笔下,司徒雷登是这样的: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 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 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 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 之一。 和多数人一样,我记忆最深刻的同样是文章的结尾:司徒雷登走了,白 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后来因为对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兴趣,开始留意司徒雷登的资料,看过一 些资料之后,开始感觉到,“司徒雷登走了”,对于中国来说,也许并非是 件值得庆贺的事,至少,对于教育来说是如此。这也是当年我写《教育家司 徒雷登》那篇小文章的初衷。 写完那篇小文的两年后,我收到燕京大学校友会寄来的资料汇编《燕京 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开始对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燕京大学产生兴趣。 创建于上世纪初的燕京大学存在时间虽然只有短短33年(1919—1952), 但是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两个奇迹。奇迹之一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烂摊子”一跃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综合性大学 ;奇迹之二是不长的时间内,为中国各个领域培育了不少顶尖人物:在两院 院士当中,燕大学生多达52人;1979年邓小平访美,21人的代表团中包含了 7名燕京人。 有一次,和北大某部门的领导谈起燕京,他说燕京人总有一种优越:感 。让世人感觉有优越感的北大人为什么觉得燕京入有优越感?除了历史上燕 京和北大的瓜葛,看看燕京的历史和成就,就很容易得出答案。其实在后来 我与诸多燕京老人的接触中,还真没有觉得他们身上有优越感,有时,人们 的感觉是出自一种内心觉得不如人的敏感,就像世人常觉得北大人有优越感 一样。 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不复存在。 我决定开始走访燕京还健在的老人们,挖掘这一段被尘封的往事。不仅 仅是为了怀念.更重要的是,燕京大学的存在时期,正是中国发生天翻地覆 的大变化的时期,燕京人对于学生时代以及相关背景的回忆,可以为中国现 当代政治、文化以及学术演进提供更多的佐证。 但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记得我采访黄宗江老人的时候,老人的第一句 话就是:你小子胆子够大的,敢写司徒雷登,这可是毛主席否定过的。尽管 是玩笑话,但是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这个课题存在的疑虑。 后来这些走访的文章能在《新京报》上得以刊出,得力于当时领导的文 化眼光和气魄。 但是社会真的是在进步,政治也正逐渐给真相和人性让出更多的空间。 2004年我开始搜集燕京大学的资料并且着手做燕京人物口述史的时候,这所 曾经鼎盛一时的大学还少被人提及,即便是学术性研究也是凤毛麟角,但如 今,燕京大学不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上,连央视也都已经开始播出 关于这所大学的缔造者司徒雷登的纪录片了。 只是,那些给我讲过故事的老人们,张芝联,不在了;张大中,不在了 ;黄宗江,也不在了……在此书出版之前,想起这些老人,想起他们叫我“ 小燕京”,心中无限感慨。 还有多少故事,被如此湮没?

内容概要

  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仅仅存在了33年,但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本书从司徒雷登创建燕京大学开始,讲述了燕京大学的名师风采、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日战争中因身份特殊起到的保护作用以及受到的摧残、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过程、燕大在院系调整后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影响等,也追述了许多功绩卓著却受到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的学者,如傅泾波、吴兴华等。本书作者历时数年,搜集整理燕京大学的资料,在采访大量历史见证这得基础上完成此书,被学者丁东誉为“传世之作”。
  黄宗江先生看到作者撰写的司徒雷登的文章后对作者笑言:“你研究的是一个不可触摸的题目。”侯仁之先生在看了作者撰写的司徒雷登的文章之后说:“你把司徒雷登写活了。”并且在多年不接受采访的情况,以90高龄接受作者采访。本书采访了从燕京建立到1952年燕京消失中间的重大政治运动的当事人。其中关于傅泾波的文章被海内外史学界认为是第一篇系统叙述其人的文章。

作者简介

  陈远,史学研究者,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生态变迁等题目。文章散见于《南方周末》《随笔》《温故》等,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并为多家选本选录。著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编著有《逝去的大学》。

书籍目录

自序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灵魂
傅泾波:人生知己应如是
黄宗江:没有毕业的恋爱分子
萧 乾:未带地图的旅人
齐思和:燕园第一位哈佛博士
贺宝善:燕园里从不休止的琴弦
丁磐石:见证燕大在成都的岁月
王钟翰:酒瓶里喝出史学家
侯仁之:辟密道送学子赴解放区
张大中:燕大思想改造运动中批判陆志韦是粗暴的
谢道渊:燕京消失的见证人
张芝联:一半是燕京,一半是光华
夏自强:燕园里的政治运动
王世襄:大器晚成的“差等生”
周汝昌:两进两出,燕园留名
吴兴华:天才的命运
翁独健:燕京末代校长的生活旧影
徐苹芳:末代燕京 风流云散

章节摘录

  1918年,出生在中国杭州的美国人司徒雷登,在南京踌躇满志地度过了 他人生中的第42个生涯。他有理由踌躇满志,因为从他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 教以来的活动以及收到的效果,不仅让他所隶属的美国南北长老会对他刮目 相看,而且也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声誉。也是在这一年,位于北京的两所教 会大学(汇文大学和协和大学)筹划酝酿已久的合并初步达成了一致。司徒雷 登从来没有想到,他之后的命运会与这所合并而成的燕京大学紧密相连,甚 至可以说是合二为一,彼此之间可以成为代名词。然而在当时别的人看来, 出任这所还是将来时的燕京大学的最合适人选,则已经是非司徒雷登莫属了 。 当年“学生志愿参加海外传教运动”的领袖罗伯特·斯比尔(RobertE. Speel)认为,“司徒雷登深切了解中国,于在华传教人士中对中国青年最具 影响力,而且才华与学养出众,思想开朗,中外人士都心仪其人。”因此他 “判断”:“司徒雷登是‘北京大学’(后改名燕京大学)校长的最佳人选。 ”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协会副总干事布鲁克曼(F.S.Brockman)则推荐说:“ 司徒雷登的才具足以出掌任何教会机构。他出身中国,此为其他同行所望尘 莫及。他中文与英文都运用自如,而且深谙中国文学,可称一时无两。他的 心灵也属难得的品质。我相信他举世无仇敌。在未来的‘北京大学’里能调 和中外,折衷新旧思想的,我不作第二人想。” 1918年的下半年,美国南北长老会正式向司徒雷登下达了命令,让他去 筹办“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司徒雷登本人对于这项任命却并非心甘 情愿,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说:“……我实在不愿意去。我对金陵神学 院的工作十分满意,在教学和研究工作方面已经得心应手,而且正在从事几 项写作计划。”他的许多朋友,也认为那几乎是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并且劝他不要去。但是他的一位老朋友哈利·卢斯博士(即美国著名的《时 代》周刊创办人享利·卢斯的父亲)却对他表示了支持,但是博士同时也提 醒司徒雷登,在他应聘之前,应当仔细审查经费方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一位燕京老教师的回忆中体会哈利·卢斯博士的提醒的深意 。包贵思女士(她是冰心先生的老师)在她写于1936年的《司徒雷登传略》中 回忆:“那时的燕大是一无可取。我们很局促的住在城内,没有教员也没有 设备……学生不到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陈在新博士与李荣芳博士) 。许多西方教员,不合于大学教授的条件。”更要命的是“常年经费有一半 是落空的”。 而美国方面属意司徒雷登,也并非只是看中他的声望以及基督徒的身份 。“1920年,他(司徒雷登,笔者注)从神学院毕业后,就和两位同学,在南 方教堂中旅行了两年,为教会募捐。”包贵思女士在同一篇文章中回忆道: 结果是“金钱潮涌到教会来”。。 虽然司徒雷登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任命并不情愿,但是他并不是个畏惧困 难的人,同时,作为一个出生在中国并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的美国人,他认为 创建一所新大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而且这个任务跟他服务于自己的 祖国美国也没有什么冲突。司徒雷登接受了聘请,但是同时约定:他不管经 费的事情。 1919年春天,司徒雷登正式走马上任,出任燕京大学的校长。同年6月 份,他到达北京,遭遇了他上任之后的第一次尴尬。那时候,五四运动结束 不久,但是学生运动依然此起彼伏。在6月2日、3日、4日,学生游行示威的 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前后有一千多名学生遭当局逮捕。按照计划, 司徒雷登应于6月8日跟学生们正式见面,算是新校长的就职典礼。不巧的是 那一天政府释放了被捕的学生。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没有被捕的燕大学生,都 满怀热情地跑到大街上去欢迎英雄们的光荣出狱,谁还顾得上这位上任之初 的司徒校长? 不过,让司徒雷登头疼的不是突如其来的尴尬,这种局面对于熟悉中国 形势的他来说,也许是意料之中。 虽然一开始曾经约定他不负责经费的问题,但是一旦坐上校长的位置, 这个问题就会来困扰他。在他后来的回忆录里,他回忆道:“当时学校一点 现款都没有”。而学校当前的情况却需要更换一个更适合发展的校址,不然 燕京则没有办法发展。根据司徒雷登的学生韩迪厚回忆,1919年的秋天,司 徒雷登接手的燕京大学是这样的景象:那里有五间课室。一间可容一百学生 的饭厅,有时用这间大屋子开会,有时也用来讲道。还有三排宿舍,一间厨 房,一间浴室,一间图书室,一间教员办公室。另有网球场和篮球场。此外 刚弄到手一座两层的厂房,原是德国人建的,可以改作课堂和实验室。怪不 得司徒雷登头疼!也怪不得司徒雷登抱怨:“我接受的是一所不仅分文不名 ,而且似乎是没有关心的学校。”P4-6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消逝的燕京 PDF格式下载



不错很好看。至少对燕京、对司徒雷登、对傅泾波都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这个社会没有几个人知道燕京大学了,燕京大学这座古老的学校,随着历史逝去之后,留下了千古的丰碑,但是当今的人还有几个人去回忆那段辉煌。司徒雷登这个燕京大学首任校长曾经被国人误读百年!


挺小的一本,十几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燕京大学。尽管书中有些内容武断,比如把燕京大学称为中国教会学校之首。作为小品文读读还是不错的


通过这本书来怀念消逝的文化,燕京大学在中国大学史上举足轻重,听这些历史见证者的口述,很是享受,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俺要躺在床上慢慢看哦!


我一天就读完了 书的设计排版我觉得很舒服 这里面很有意思的是 一些访谈后无法用言语明说的东西 作者暗示了 需要读者去揣测 去找寻更多的资料 以及对于燕京大学 不同的经历者 到今天回顾往事的不同的立场值得我去理解


自己是孤陋寡闻了,以前一直以为这个燕京大学是文人学士虚构出来了。没想到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一段历史,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燕京大学已经是过去很遥远的事了,这本书可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了解那段历史,重温那段美好历史,对现在的大学教育有所裨益。


燕京大学虽然不在了,但是燕京精神通过燕京学子们流传下来,只要这种精神还存在,燕京就不会消失。


写燕京大学的书不少,只有这个书写得如此的翔实,资料如此的丰富。真是物有所值啊!就是书有点薄,但是没关系啊,只要内容厚重就行了啊!


消逝的燕京,消逝的大学,消逝的人文


这个书很有深度和水平,读得很不错,写燕京大学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很给力!


现在读书就应该读这样的书,这个书不错,值得收藏。讲燕京大学的,披露了很多燕京大学不为人知的事情!好书,给力的书!


很好,珍贵史料性很强,故事趣味性更强,难得一本书会写得这么有深度


家中老人喜欢历史,觉得很不错


了解了很多以前教材里看到的人物,颠覆了意识形态对心灵的绑架。


觉得太浅了,或年代的过吧。


这么有价值的书,书店里很少见到了,装帧很高雅,书的内容也很高雅,很不错,值得珍藏啊!


这本书可以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大师,什么叫真正的学术氛围


帮别人买的,相信不错


我很满意,装订内容都很好


还没看,但是专家推荐。值得尝试


因为逝去,所以美丽。


很好很喜欢,送货速度也快


令人唏嘘!


这本书还不错,,让我们认识了燕京大学。不过书的封面有点脏。


最近凤凰台播的专题片"知是故人来-司徒雷登在华50年"用了书中很多材料.作者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采访资料,书中对一些人采取的立场较为宽容,但能看出这部分人心中的羞愧.


一所逝去的学校,一个逝去的年代


书很薄,价格却不低,内容还不错,出版社定价能靠谱些就好了


比较值得细细品味,还可以吧。


文若行云流水,读来荡气回肠


让我们知道了更立体的司徒雷登先生。


挺好的一个东东,但是没有深度挖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