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德鲁德疑案

(英)查尔斯·狄更斯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英)查尔斯·狄更斯  

页数:

349  

字数:

240000  

译者:

杜娟,杜彬,郭超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简介:修道城,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单调乏味,门庭萧瑟,到处可以闻到教堂地下墓穴中泥土的味道,到处遍布着历代教士修女们留下的坟墓痕迹……
  埃德温·德鲁德,我们的男主人公;
  咪咪,德鲁德美丽可爱的未婚妻;
  贾思伯,仅仅年长埃德温一德鲁德几岁的舅舅;
  内维尔,咪咪的仰慕者。
  几个年轻入围绕在咪咪周围,在幽暗阴沉的修道城里掀起了一场爱情的漩涡。最终,德鲁德生死不明,内维尔成为唯一的嫌犯。
  格里斯帕克教士对内维尔坚信不疑,与咪咪的监护人一起,带领大家展开了一系列的暗地调查。
  然而……
  作者狄更斯的突然辞世让案件真相成了一团永远的疑云。有谁,能够解开这个没有答案的谜?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译者:杜娟 杜彬 郭超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黎明
第二章 教长和教士会
第三章 修女之家
第四章 撒帕西先生
第五章 德道斯先生和他的朋友
第六章 初级教士与大慈善家
第七章 不止一次的谈心
第八章 剑拔弩张
第九章 前途未卜
第十章 铺平道路
第十一章 一幅图画和一个戒指
第十二章 与德道斯一起的一夜
第十三章 各得其所
第十四章 何日再见
第十五章 飞来横祸
第十六章 忠诚不渝
第十七章 职业慈善家和非职业慈善家
第十八章 修道城的新居民
第十九章 日晷上的影子
第二十章 远走高飞
第二十一章 重逢
第二十二章 不称心的时期开始了
第二十三章 又是黎明
附录:《德鲁德疑案》的一些零散片段
撒帕西先生为什么退出了八人俱乐部(自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看到越来越多的顾客纷纷登门,看到这个摇摇欲坠的床架又整修一新,看到破败的庭院被打扫得千干净净吗?不管她吸人多少剂量的鸦片,她所能看到的幻象也就只有这些吧!——什么?他俯下身子,想要听到她在嘀咕些什么。“我听不清楚!”他看着那女人的脸和四肢发出间歇性的抽搐和颤抖,就像黑暗的天空中划过一道道的闪电,突然受到了一些感染:他忍不住后退了几步,来到壁炉边一把破旧的扶手椅旁——也许那把椅子放在那里就是为了应对现在这样的紧急情况的——他坐了下来,紧紧握着椅子扶手,直到从这种邪恶的感染力中挣脱了出来。然后他又走了回去,扑向了那个中国人,用双手掐住了他的脖子,凶狠地将他从床上翻过身来。那个中国人抓住了那双进攻的拳头,反抗着,大口呼吸着,同时嘴里抗议着什么。“你在说些什么?”他专心地听了一会儿。“听不清楚!”他紧皱着眉头,专心听着那个中国人口中冒出的不连贯的土话,然后慢慢地松开了拳头,转向了旁边的印度水手,用力将他扯到了地上。那个印度水手一落地,就将身体向上一抬,改成半坐的姿势,瞪着两只眼睛,疯狂地挥舞着双臂.然后伸手去抓自己的佩刀,但是并没有抓到。显然是那个女人为了安全起见,一开始就取走了他的佩刀。


编辑推荐

《德鲁德疑案》编辑推荐:一代文豪遗作独家典藏本,纪念狄更斯诞辰二百周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德鲁德疑案 PDF格式下载



说起作家狄更斯,相信很多爱好外国文学的读者对他并不陌生。至少我这个小小的门外汉也读过他的几部著名书作,比如《雾都孤儿》,《艰难时世》。总体而言,他的书作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种由小入深,刻画细微,内涵深厚的特色。让人读得颇有感触,颇有回味。也许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可以令人百读不厌,值得收藏。

这次,重庆出版社颇有心思地在狄更斯诞辰二百周年的日子里隆重推出了《德鲁德疑案》这部译本。其实早前我也读过这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书。旧书重读,触发感慨的同时,我更品味到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有别于先前的一本,这次的新书封面设计上更是别有一番心思。油画般的封面之上,黑色基调的背景设置,让读者在接触封面之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全书所要描绘的场景。事实上,故事的内容也就是发生在一座古老的修道城之中。清冷的月光透过古老,斑驳的门洞散发着那种慑人的气息。于是乎,带着那丝丝缕缕的揣摩心理,读者翻开封面的同时,也一同步入这部疑案的故事之中。全书的翻译相对以前所读的作品似乎又有了一定的调整。至少我个人以为文字更加的简洁,而非英翻中的直译而让此书丧失了有关的通畅性。其实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晓这个疑案注定了没有找到最终嫌疑人的结局。但是这丝毫并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相反的, 这更是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味道。有关于突破与挑战,构思与探索,假设与推敲的阅读机会。没有结局的缺陷美同样地更这个故事带来了神秘性。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不知不觉地融汇于其中,看那些书中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份的人物如何纠结于其中。侦探式的框架,却更有着千古悬疑般的谜题。未完的结局,却更是让富有深意的答案抛给了阅读此书的读者。欣赏这部作品,我们不必纠结于谁到底是真正的那个嫌烦。相反的,我们需要的是品味书中的那些值得推敲的疑点,那些模林两可的答案,那些幽默中不乏批判的论调;那些早已逝去的复杂社会现实----读书,识人,看社会,品背景,解谜团。任何的不可能其实都有着可能的存在性,任何的疑团都有值得深思的缘由和理由。

读《德鲁德疑案》,我们接触到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永远谜团。感知它之中的迷,欣赏它的缺陷美,珍藏这份来自于大文豪的文思奇品。挑战自我的思维极限,阅读来自世界文豪的精品,品味这本书中的独有味道。让这份永远的谜团时刻伴随着我们这群喜爱狄更斯作品的读者。


挺有意思的,居然没有结局,忍不住浮想联翩了一下。书上没有什么背景介绍,百度了一下。原来是狄更斯和他女婿的斗气之作。有意思有意思。
虽然是新翻译的,但译得挺有狄更斯的范儿,嗯,换句话说,文风挺像我们以前看过的其他狄更斯的书。巨厚一本书,纸张印刷都挺好,比较值。


还没写完就死了……
我个人其实很喜欢推理的 表示翻译得不错 不过还是有点生涩了
印刷和包装都不错
内容嘿精彩


大师的作品,收藏了,翻译的不错


这本书可是期待了好久的啦,这回当当的活动,终于狠下心来入手啦


书我还没读 不过送货快 质量也还好


封面纸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整体不错。


比较期待结局,豆瓣上有活动,准备周末去雨枫书馆凑凑热闹。


即便到了今天,听到“查尔斯•狄更斯”这个名字于我来说仍然意义非凡。那都是源自于儿时的记忆,我曾拥有的第一本世界名著便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上海译文1991年版,荣如德译。虽然早已想不起那每一页每一行的文字了,可是年少阅读时的那份懵懂和惊奇至今无法忘记。所以不夸张的说,查尔斯•狄更斯是我的外国文学启蒙。

读到狄更斯的这部遗作《德鲁德疑案》,有惊喜也有遗憾。惊喜的是时隔这么多年再次阅读到狄更斯的文字,以现在的年纪和阅历,自然是与少年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遗憾的是正读得入味刚要进入状态,故事就哑然而止了,这种“意犹未尽”实在不是什么享受,也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力了。

这部《德鲁德疑案》是狄更斯轻度中风之后着写的,可惜未能完稿就去世了,这是读者的遗憾,更是狄更斯自己的遗憾吧,他拖着病体不知疲倦地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可是上帝却没有看到。这部未尽之作是一部颇具戏剧色彩的悬疑小说,精心的构思,严谨的结构,复杂的情节,只可惜永远无从知晓结局了。

古城,教士,修女,教堂……小说从一开始就弥漫着19世纪英国那种老旧的味道,单调乏味,谨慎保守,阴险虚伪……这样的环境似乎就是滋生故事最好的土壤。小说以一对善良而单纯的年轻人德鲁德和罗莎的感情为主线,引发了一系列的爱恨情仇,直至德鲁德失踪,生死不明,把这次爱情的战争推向最高潮。仰慕罗莎的内维尔成了最大的嫌疑犯,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另一个疯狂爱慕者有意的设计和陷害。当谜团一步步被揭开,故事也越来越紧张和精彩,但是结局何去何从,我们却只能遗憾和回味。

狄更斯的小说被公认的一个硬伤就是——冗长拖沓,这个“特点”在这最后一部作品里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所以小说一开始读来略显枯燥乏味了点,但是随着故事渐入佳境,狄更斯擅长的对社会中下层小人物性格的挖掘,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对矛盾冲突的把握,强烈地激发了读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愤慨,憎恨以及热爱。这大概就是狄更斯老先生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让我纠结了好久,烦闷于它的节奏,又迷恋它的味道。无论节奏还是味道,都是因为一个世纪的时空阻隔所产生的效果。斯人已逝,我们只能从遗存的文字中去查询和想象那个时代的模样。这本《德鲁德疑案》是狄更斯的最后一部遗作,没有结局。狄更斯曾向上帝恳求让他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小说,然而故事却不得不因狄更斯的突然辞世而成为了永远的休止符。既然有幸读到了这部遗作,那么不妨试着来解开这个谜团、给出一个答案。
  
到狄更斯搁笔时,书中还有两条线索没有被用到,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这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贾思伯和德道斯一起参观地下墓穴的一个晚上,德道斯告诉贾思伯声音也有鬼魂,他曾经在一个晚上听到了女人的尖叫,那就是声音的鬼魂。而当时贾思伯的反映是异常的愤慨。第二条线索:还是那个晚上,德道斯和贾思伯一起参观了地下墓穴,德道斯因为喝了贾思伯的酒昏睡了很久,朦胧中感觉有人动了他的钥匙,醒来时发现钥匙果然不在身上,而是在身边不远的地方。当德道斯询问贾思伯有没有动过他的时候,贾思伯用德道斯喝光了他的酒搪塞过去了。
  
先来看第一条线索,结合最后出现的鸦片公主的言行,可以推测那个晚上尖叫的声音不是来自鬼魂而是来自鸦片公主,这可能是发生在贾思伯和鸦片公主之间的一次意外事故。另外,结合德鲁德最后一夜与鸦片的公主的谈话,可以推测鸦片公主可能既是一个意外的目击者也是一个知情者。可惜,还没等她开始揭露贾思伯的面目,作者就永远地搁笔了。再来看第二条线索,贾思伯对于地下城的特殊兴趣显露无疑,他曾先后两次跟随德道斯参观地下城,而德道斯对于地下城的过分谨慎也让人颇有疑虑。看上去邋里邋遢的德道斯对于自己的随身物品可以说是非常在意,不仅如此,本就贫穷潦倒的他却愿意花钱让一个小孩子来丢石子提醒他,不得不说一定有隐情。结合贾思伯和德道斯的不寻常表现,可以猜测地下城隐藏着巨大的秘密,而且地下墓穴很有可能就是案发现场、德鲁德的葬身之地。
  
综合来看,最后有三个重要的证人:鸦片公主、德道斯和小掌柜,很可能是他们的证词让案件有了重大的突破。但也有一处让人费解的地方,那就是最后出现的租房客戴吉利,由于他出现的很晚,记述较少,所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过,通过他对于教堂的兴趣,或许可以推测他大概了解一些教堂的过去,进一步联想一下,他可能对于解开地下墓穴的秘密有重要的帮助,所以他应该是第四位重要的证人。如果,德鲁德还活着,德鲁德就是第五位重要的证人。
  
我们试着往好处设一下——德鲁德还活着,只是被囚禁在了地下城;或者,在被谋害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他意外找到地下城的秘密而活了下来。当然,后一种推测看上去更合理也更刺激。至于我们的女主罗莎,她很有可能和塔塔成为了幸福的一对。而内维尔姐弟因为真相的揭开和德鲁德的存活而得到了解脱,内维尔的姐姐和德鲁德也成了幸福的一对。如果故事只是到此而止,我想那就不应该是狄更斯的作品了,应该还有一个更大的秘密和更深刻的意义。我猜测,那个更大的秘密就是地下墓穴秘密的揭开,那个更深刻的意义应该是地下墓穴秘密的揭开对于整个教堂和修道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有人统计哪位文学家被经济学家提到最多,我想查尔斯·狄更斯至少可以排进前五位——每当经济学家提到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就会提及这位文豪笔下的贫民窟和沦为小偷的贫困儿童,狄更斯非常真实地描绘出了工业革命为社会带来的震荡,虽然他所描绘的丑恶被经济学家视为社会进步的必然——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即便是生存在贫民窟里的难民也享受到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狄更斯笔下的世界极具真实的力量,以至多年以业一直长盛不衰。
而这部《德鲁德疑案》却和狄更斯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不太一样,它首先形式上就是一部推理悬疑小说,当然,犯罪倒也是狄更斯经常涉猎的题材,比如他的名著《雾都孤儿》,但是这部《疑案》却是堂而皇之的入选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经典百部排行榜”,可见此作推理因素之强;其次,《疑案》的故事背景也和以往不同,狄更斯习惯于把故事置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大都市之中,《双城记》则更是直接把矛头对准巴黎和伦敦,而《疑案》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出来的“修道城”,这座“修道城”的阴森和破败会让人想起加缪在《鼠疫》里所描写的“奥兰城”,不过倒也像狄更斯笔下各个城市的风格。
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才会进入排行榜,因为小说的结局已经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疑案”自然成了悬案,《三口棺材》和《无人生还》这样的经典推理小说也许会有人猜得到答案,但是《德鲁德疑案》却永远也无法验证它的答案是什么,于是它就这样成为了推理经典。当然这样说可能对狄更斯有点苛刻,小说遗留下来的部分本身作为推理小说来衡量的话也可算相当精彩,小说里的人物都多多少少有点歌特气质,每一个人身上都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一群另类中间还有几个极尽神秘的人物,这些奇特的人物让这部奇特的小说的结局更加扑朔迷离。
而一部遗作可能是研究一位作家风格的最理想途径,甚至比作家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遗作首先是作家的第一稿,是小说最初的毛坯。就像斯蒂芬·金说的,任何一个作家的第一稿都相当糙,而这种“糙”才是作家文笔和思路的根基。作家的最终完成稿和最初落笔的版本的差别应该不亚于泥胎和瓷器的差别,作家还没有对它进行修改,所以也就会把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直接展示出来。我在读《疑案》的时候想过,如果狄更斯能在生前完成这部作品,那么关于比利金那些虽不乏味但却对故事没有什么作用(这一点非常明显)的部分会被完全剔除掉。我甚至想如果狄更斯在天有灵知道这部作品未能完成一定会后悔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去写这些冗笔。所以这部遗作也暴露出作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比较啰嗦。当然啰嗦也基本上是英国作家的一个通病,这也和他们把事物描写得过于细致有关。法国作家也啰嗦,但两者又不一样,英国作家偏重物质和故事,法国作家偏重精神和感受。
而狄更斯最大的特点——他的现实主义批判性在这部初稿当中也完全得以展现,虽然小说背景模糊人物怪异,表面看上去离现实主义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从字里行间随时流露出来的批判力量仍然跃然纸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文豪的特点并不是因其故意彰显而存在,而是已经存在于他的每一个字当中。


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登时崩溃了。翻过来看封面上的那句“一代文豪狄更斯的未竟遗作”更是要令我吐血,简直对编辑五体投地,这句话明显是耍滑头的。你明明是因为这句话被吸引过来,最后却因为理解偏差被狠狠涮了一把,而且还不能说是编辑的错,这是何等要把人肚皮给欺诈的事情。你要是不信,读完后可以搜索一下度娘,编辑者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实际上这本侦探小说压根就不存在什么疑点了,只要把书从头到尾看完的人都很清楚真正的凶手是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顺便概叹一下人性的残忍和虚伪,连上帝都无法拯救之之类的废话。封面上的这句话可谓煞费苦心,虽说大伙都已经明了杀害德鲁德的就是他的“好舅舅”贾士博,但杀害的过程是怎样的和大伙最终怎么才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才能使之伏法都是问题,而作者就这么去世了,有人说此书是狄更斯与女婿的斗气之作,可惜上外国文学史的时候,那位外国文学老师都没给我们相信介绍过能把狄更斯气得半死的是何方神圣,难不成狄更斯是英国的“山抹微云学士”,真正奇怪。
德鲁德疑案的疑固然是卖点之一,但不能否认的是描写也着实细腻生动,如果一味作者总是喜欢在文中安插一些人大摇大摆的打酱油,时间久了必将被读者唾弃。因为我们是如此的讨厌冗余,憎恶累赘,唾弃一切的不必要,华而不实。狄更斯的厉害之处在于,比如这个故事结束了,开头大量的篇幅描述那个烧鸦片烟的老太婆,结尾处她跟踪调查,窥伺杀人凶手,并让不少人意识到他的存在,她是本书的马普尔小姐么,作者的笔触中一点没有流露出有这样设置的意思,那么她的出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无妨,我们依然不觉得这个老太婆冒进冒出的很讨厌,这都得益于狄更斯的高超描写。
不得不感叹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为什么能够出现莎学这样与红学并立为世界两大显学的学科,他们为什么敢于拍摄出很多像《小不列颠》《是的,大臣》一系列嘲笑自己民族劣根性的作品,只有强大的民族才敢于自嘲,所以他们的国家尽管阴雨绵绵,尽管头上总是一群乌鸦,尽管女人穿着鸡罩子似的大裙子,但仍然使人不禁向往。


还没看,书印刷还不错!


书的出版社一般 印刷质量一般


狄更斯的书,也许不适合我,总觉得读起来怪怪的


很不错的作品,还是觉得大师就是大师。


这本书是查尔斯狄更斯死前最后的一本书,但遗憾的是这个故事没有结局,而且这本书是讲一个离奇的凶杀案,没有结局的书都是一切皆有可能,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喜欢悬疑的朋友就买来看看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