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革命概论

罗正楷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7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罗正楷编  

页数:

32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罗正楷教授申报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已被确认立项。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修改,编写了《中国革命概论》一书。同时我们也准备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

书籍目录

一 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础(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清朝统治由盛到衰(2)清朝对内对外政策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猛发展(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的侵略扩张(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1)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2)甲午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2.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2)中国政治统治权力的转移(3)中国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三)中国革命的基础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性质(1)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与首要任务(2)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属性二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和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一)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1.地主阶级开明派的救国主张(1)林则徐睁眼看世界(2)龚自珍疾呼变法(3)魏源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洋务派的“自强新政”(1)内忧与外患(2)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3) 民用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3.清朝的“预备立宪”骗局(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与实施(2)《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2.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1)平均主义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的积极意义(2)农民阶级和平均主义要求的历史局限性(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探索与实践(1)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2)维新运动的历史评价(3)君主立宪制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四)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国家出路的巨大历史贡献(1)孙中山等人的民主革命思想(2)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五)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改良在近代中国没有出路(2)革命是近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三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奋斗与失败(1)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2)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3)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评价(二)新时代、新思想、新阶级1.中国革命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阵地扩大3.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发展(1)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特点(2)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与初期斗争(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历史特点2.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和初期革命活动(1)中共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提出(2)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四、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向俄国学习,走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尝试1.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2)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的形成2.国民革命的高潮与失败(1)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2)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3)北伐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高潮(4)国民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二)立足中国实际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1.毛泽东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3)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和完善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实现(1)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遵义会议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实现的转折点(3)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4)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迅速扩大与全国政权的夺取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五、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全民族抗日战争(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1.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1)“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华北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3)“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发动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瓦窑堡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制定(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的实现(3)国共谈判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二)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1.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1)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方针与正面战场(2)共产党的持久战 游击战战略方针与敌后战场(3)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2.国民党在抗战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表现(1)抗战初期,抗战比较积极正面战场成为主战场(2)抗战中期,逐渐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3)抗战后期保存实力抢夺抗战胜利果实3.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倡导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2)提出并贯彻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指导了全国抗战的胜利进行(3)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1.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至关重要阶段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1)必须有先进政党的领导(2)必须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3)必须开展持久的人民战争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教训(1)落后就要挨打,尊严来自实力(2)小局服从大局 团结就是力量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历史经验(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思想的提出(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1)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和总路线(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1.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统一战线(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路线和策略路线(2)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和理论(3)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和任务2.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2)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过程(3)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武装斗争主攻方向的认识转变(4)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形式的相互配合3.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1)革命与革命政党的关系(2)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与中国革命的发展(3)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七、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1.新民主主义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3)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基本依据(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二)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评价1.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国(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倡导的互助合作形式(2)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农业合作化试点成就(3)过渡时期总践线与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2.农业合作化的历史意义(1)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2)农业合作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三)和平赎买在中国的实现1.在中国实行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基本依据(1)马克思、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2)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1)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试点经验(2)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意义(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及其伟大意义(2)社会主义改造评析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和主要经验(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面临的形势与任务(1)中共八大的召开(2)新形势与新任务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革命概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