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修海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09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修海林  

页数:

38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材的基础上,再作适量扩充而成。增加了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内容,并且以音乐创作成果介绍的方式,将其内容一直延伸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并且考虑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需要,在音乐文化史部分,更为注意与普通大学生(包括文理科学生)知识面的相互沟通,在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展示音乐的历史发展,描述音乐的风格流派的演变及其审美特质,揭示音乐作品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具有的人文精神。在本书中有关乐律学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的介绍,不但展示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技术水准,其中的一些内容也与物理声学甚至数学的古代科技知识相关。  在一般的音乐专业教学中,音乐的历史知识和作品分析,虽然也会有相互的补充,但是从整体上讲,经常是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科目来对待的。考虑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特点,将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一本教材中结合起来,不但使本书具有更为充实的内容和知识容量,并且在教学实践上,也有助于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和鉴赏力的全面提高。因为在音乐审美中,这两方面知识,经常是互补的。

作者简介

修海林,男,1952年3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籍山东海阳)。1978至1983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等职。近年受聘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聘期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于2003年7月受聘为浙江省绍兴市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学院院长,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李吉提,女,1940年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本所专职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在该院作曲系创作室工作,1973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古典音乐分析、西方现代音乐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分析、中国现代音乐分析等。

书籍目录

上篇 中国音乐文化史第1章 全新世新石器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原始乐舞第二节 原始乐器第三节 文献史料中反映的音乐起源问题第2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三代乐舞第二节 音乐教育第三节 礼仪音乐及相应的等级制度第四节 乐器与乐律第3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各类社会音乐活动第二节 音乐的审美意识及诸子音乐观第三节 入乐诗歌总集——《诗》第四节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先秦乐器、乐律学成就的集中展示第五节 先秦乐律学理论成果——三分损益法第六节 生活中的音乐第4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乐府音乐第二节 歌舞百戏第三节 相和歌第四节 鼓吹乐第五节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第六节 生活中的歌曲第5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清商乐第二节 吴歌、西曲与清商乐的曲体结构第三节 外族外域音乐的传入和影响第四节 乐律学成就第五节 探讨音乐审美特殊规律的学术成果——《声无哀乐论》第六节 琴乐艺术的成熟及作品第6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繁盛唐曲第二节 隋唐燕乐第三节 歌舞大曲第四节 歌舞戏第五节 唐代的说唱音乐——俗讲第六节 器乐艺术第7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宋代词调音乐第二节 歌曲与说唱音乐第三节 宋元杂剧、散曲和南戏第四节 器乐与器乐作品第五节 声乐演唱理论第8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传统民歌第二节 说唱音乐第三节 歌舞音乐第四节 戏曲音乐第五节 器乐艺术的发展第六节 音乐理论第9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发展第二节 学堂乐歌与近代新音乐启蒙第三节 民主革命斗争时期的音乐第10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音乐创作成果录要第一节 声乐艺术的创作成果第二节 民族器乐的创作成果第三节 钢琴、小提琴与其他器乐艺术的创作成果第四节 现代交响乐创作成果第五节 歌剧、舞剧音乐及影视音乐的创作成果下篇 中国音乐作品分析鉴赏第11章 中国音乐赏析导论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属性和主要类型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特点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构成第四节 现代中国音乐概谈第12章 中国民歌和古代歌曲赏析第一节 从民歌中寻找历史的足迹第二节、古代诗词歌曲及琴歌第13章 中国民族器乐赏析第一节 民间吹管乐和打击乐赏析第二节 弹弦类:古琴与琵琶独奏曲赏析第三节 拉弦类:二胡、京胡音乐赏析第四节 民族器乐合奏曲赏析第14章 中国戏曲和中国歌剧、舞剧音乐第一节 中国戏曲音乐赏析第二节 中国新歌剧音乐赏析第三节 中国舞剧音乐赏析第15章 中国当代经典音乐赏析第一节 概谈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第二节 20世纪下半叶的几部大型音乐创作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上篇 中国文化音乐史1 章全新世新石器时期的音乐全新世新石器时期的音乐大约距今一万多年,中国境内古人类,由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进入全新世的中石器时代,并继而跨人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生存环境,由于在全球范围已度过严酷的末次冰期,进入全新世的冰后期,气候环境总的趋势是变暖变湿。虽然中国境内的地理空间,南北仍有温度上高低的差异,东西存在湿度上于湿的差别,地貌条件也很不相同,但是,由于宏观上生存环境自然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增殖,以及与此相应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这一时期中国古人类的活动范围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中国境内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以及这方面呈现的考古资料的丰富性都证明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华夏民族的祖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曾经创造了可以称之为灿烂辉煌的新石器文化。并且,就其包括不少音乐器物的大量地下文物的存留来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少有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代表生产力发展、工具使用进步的磨制工具的应用;2.使人类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收获、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精神、艺术活动的农业文明的产生;3.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陶器文化的普及。了解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特征,也是认识这一时期的华夏古人类的音乐活动,例如乐舞的产生与相关的文化行为方式、乐器的制作与使用等方面的判断依据。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生产技术的进步,都或多或少地对当时的音乐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无论是石器、陶器时代的乐器发展,乃至青铜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电子时代的乐器发展,无不证实了音乐历史发展的这一规律。另外,音乐活动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活动方式之一。


编辑推荐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第2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很棒!!!还有课件,上音乐欣赏课可以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