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6-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光斌 主  

页数:

376  

Tag标签:

无  

前言

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给中国带来革命性变化。这种革命性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等层面的现实生活上,而且还表现在因现实的变迁而带来的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学学科建设上的成就方面。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让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由经济变革带来的政治体制上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在民主法制建设上,人治正在走向法治,政治的制度化正在加强,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终身制的废除和退休制度的形成。其次,在国家结构上,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简单的单一制已经转变为更加复杂的国家结构关系。 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市场经济特征。再次,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过去是“大政府(国家),小社会”,现在正向“大政府(国家),大社会”的方向变化。民间社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自由越来越多。最后,在意识形态上,过去那种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封闭、激进而又教条的态度已经转变为开放、理性而又灵活的态度,因而形成了引导改革开放事业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谐社会构想。所有这些变革,都是我们在20多年前所无法想象的。当然,在政治进步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那就是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约束政府权力、使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能够得到顺畅表达的机制,以便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内容概要

  在体系上,《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政治学导论(第3版)》基于政治的内在逻辑,首先考究了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的性质,然后依次阐述影响政治体系运作的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本身和政治行为,以及作为政治体系变化和政治行为结果的政治发展,从而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政治学原理体系。在内容上,在通俗地阐述既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政治学导论(第3版)》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政治学的最新成果,诸如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国家理论和政府理论、政党适应性转型、社会资本、公共治理等。因此,本书有助于读者系统地和动态地了解作为“国家学”的政治学理论。

作者简介

杨光斌,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英国和美国进修。1997-1998年任美国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国际事务学院富布莱特教授;2003年秋季在美国Denver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讲学。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过多项重大课题,其中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制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等。发表制度变迁研究方面的中英文论文30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政治的性质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第二节 政治学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第二章 政治权力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分配第二编 政治意识第三章 政治文化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第四章 政治意识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第三编 政治体系第六章 国家第一节 国家理论第二节 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第三节 国家内政府间关系第四节 国家机构第七章 政府第一节 政府体制第二节 中央政府第三节 行政机关第八章 政党第一节 政党理论第二节 政党制度第九章 社会力量第一节 利益集团第二节 新兴社会组织第三节 新闻媒体第十章 政治人第一节 政治人与公民第二节 政治家第四编 政治行为第十一章 政治统治第一节 政治统治理论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第十二章 公共管理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第二节 公共治理的模式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实践第十三章 政治参与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五编 政治发展第十四章 政治现代化第一节 政治现代化理论第二节 政治革命第三节 政治改革第十五章 政治民主第一节 政治民主理论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第十六章 人权第一节 人权的含义第二节 人权的基本内容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根据上面的模式,当个人或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时,即要求政府满足他们自由、经济安全、警察保护等需求和愿望时,政治过程便开始运转了。政策制定者会检查各种要求,并考虑到自己的利益,然后作出决定,这些决定可能是行政命令,也可能是法律。这些决定就作为输出而反馈给社会。通过反馈过程,提出要求的个人和团体就会发现政治系统是如何处理他们的要求的。如果这一政治系统能满足这些要求,政治过程的各部分就皆大欢喜。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要求者就面临几项选择:接受该决定,因为政策制定者有能力去执行它;重新提出更温和的要求;通过政治系统的其他渠道提出要求;撤回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甚至整个政治系统的支持。当大部分成员不再支持该政治系统时,就会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革命,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推翻国民党政权的革命。显然,支持是政策制定者对要求反应的结果。根据上面的模式,给予支持或撤回支持就是第二种输入。这一系统模式对我们理解政治有何帮助呢?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是说政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输入(要求与支持)影响输出(决定),而输出又影响下一轮的输入,如此循环不断。另外,把政治看成一个系统有助于理解政治过程的关联性。政治活动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进行的,而是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后记

有必要交代一下《政治学导论(第3版)》的体系。我们力图按照政治运行的内在逻辑来编排。第一篇探讨政治的性质,它是理解政治学和政治过程的出发点。关于政治的观点有很多,我们试图从体系论和博弈论途径诠释政治,“政治”因而不再是一个呆板的概念;同时,如果不直接从权力角度看政治,就很难认清政治的性质,因而在这一篇中着重分析了政治权力。在接下来的几篇里,首先介绍和探讨政治意识(第二篇),然后探讨政治体系(第三篇)、政治行为(第四篇)和政治发展(第五篇)。我们考虑的是,在研究任何一个政治体系之前,应该勾画出政治意识的基本框架。因为,如果把政府决策看作是政治运行的中心,影响政府决策的由里及外的环境因素依次是权力分配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因此首先考察作为一种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乃是研究政治学的逻辑要求。政治体系既包括政治行为的主体,又包括影响政治行为的政治规范和制度。政治行为的主体既包括国家、政府、政党和政治社团这样的政治组织,又包括政治个体。无论什么样的政治行为主体,其行为都要受到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的限制。政治制度包括政府体制、政党制度和政治社团活动规则等,其中政府体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显然,政治行为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发生,受到政治体系的约束。政治行为几乎囊括所有的政治现象,考虑到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的活动,我们以政治主体为标准来划分政治行为的类型,即政治统治、公共治理、政治参与。


编辑推荐

《政治学导论(第3版)》是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政治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收到的与定的不一样,不满意


新版,正版,印刷质量好...相当不错,要考人大的研究生政治学原理必备....


内容需要特净的情况下才看得下去啊~ 不过条理足够清晰


有没有2010年版的政治学导论 找不到呀 怎么


为了考试买的书 就这样


收获最大的一本教科书


质量好,物美价廉,学校的选定教材。


物流速度还行,图书不错,就是有被压过的痕迹


为同学所买的,他说用过挺好


考试用的书。老师推荐让买这本的。


政治学专业值得一看的书籍


书本八成新,内容较好


感觉还不错!以后还会再来!


书是有点旧 不过不影响看


是帮室友买的,质量保证。


应该买第四版的,不过读后很收益


正版,印刷质量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