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与意志

(美)魏斐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魏斐德  

页数:

406  

译者:

李君如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怀着欣喜和感激的心情看到李君如教授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的新译本,他将英文版精当地译为中文。这本书最早的英文版是30年前发表的,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仍在激烈地进行。那时,作为一个被毛泽东的超凡魅力,以及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所吸引的西方学者,我感到有必要弄清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为了达到“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目的,是怎样和他自己组织中的对手形成敌对的。 不可否认,毛主席做出这种决定有其直接的政治原因。但是我所感兴趣的,是他的革命思想的意识形态源泉;当然,中国传统和现代思想的某些哲学内容对他个人世界观的影响,将使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在客观历史与主观意志的斗争中所体现出的决心。对我来讲,这一深思熟虑后的目标就是概括出毛泽东思想中最大胆、最有独创性的方面,即:一种构成他革命实践理论创新性的特征。 当时,《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是一本在美国史学界颇具争议的著作。尽管它曾被提名国家图书奖,但是因为哲学分析太多.而对这位主席个人兴趣的强调却很少,而遭到批评。毛主席自己也承认,他个人不得不防止党内位居一线的领导阶层成为“走资派”。批评家认为《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这本书过于抽象和充满空想色彩,在作者寻找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连贯性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非常现实的、迫在眉睫的政治兴趣的因素——更不用说这位主席自己的反复无常了。 在《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出版后的几十年里,局外人已经对影响了如此多人生活的“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的反复无常有了很多的了解。因而,这些年在外国。毛主席的声望并不像以前那样高。但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重新评价毛泽东和他的思想在20世纪全球历史中的地位。这本书只是一项初步的研究,我真诚地希望它的再版能够为仍然持续的关于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最终定位的争论作出一定的贡献。 魏斐德 Frederic Wakeman,Jr. 2003年10月于伯克利

内容概要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予以滋养?”魏斐德教授驰骋往来于康德与王明阳之间,在中西文化宽阔的思想史海洋中,架设起透视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桥梁。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毛泽东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英明主席。……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奉,使自我有所遵循。但是,规定自我的要求却创造了与宇宙变化相竞争的必要性,即把一种基本目的强加在宇宙头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话说得好:“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意志,无所谓历史;而没有历史,也就完全没有意志。

作者简介

作者:(美)魏斐德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国际著名中国明清史专家。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远东史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后期,任台湾大学中国语言研究计划主任,197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文明委员会委员。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会员,全美学者联合会会长。主要著有:《洪业:清朝开国史》(1970)、《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1975)、《中华帝国的衰落》(1975)、《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1976)、《叛乱与革命:中国历史上民众运动研究》(1977)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蒙太奇1 革命奠基人2 红太阳3 独裁者4 大立法者5 神话君主6 象喻的寻求者第二部分 思想的转变7 共鸣和影响8 19世纪公羊学说的复兴9 调和的乌托邦主义10 建设和研坏第三部分 自由11 新青年12 理性主义13 唯心主义第四部分 必然性14 社会主义15 马克思主义16 王阳明:心身平行论的实践传统17 王阳明:存在的许诺第五部分 历史与意志18 新黑格尔主义19 矛盾20 揽月部分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书摘蒙太奇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东方红》 1.革命奠基人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卓著的声望不是一下子就赢得的。他是在1935年著名的遵义会议期间得以参与领导的,但直到1942年,在经历七年的思想妥协和政治变动之后,他和他的思想才独领风骚,支配了全党的。然而,为他作传的人却将他理想化了,描绘出一幅非常富有戏剧性的图景:他作为一个有预见性的革命家,对通向胜利的惟一道路抱有坚定的看法,这使他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获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列宁也许因他能够按照形势的需要作出让步并调整个人信念而备受称颂,毛泽东则由于坚信他个人对现代中国历史的动力有一种可靠的直觉而为人赞扬。 毛泽东早期的实用主义是造就他这种刚直的特殊形象的原因之一。他主张的策略——1927年依靠农民的激进主义、1933年期间的游击战和1935年北上抗日的决定——总是与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及第三国际的指示相柢牾。虽然毛泽东从未死守这些教条,也未独立地发展它们,但他确实比其他中共领导人更早地认识到,革命应从农村开始,红军既要注意作战,又要注意发动农民群众。 于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成为毛摆脱在野地位,摆脱在党内的政见孤立和在延安黄土山沟的流放的斗争史。毛泽东扮演了一个先知的角色,但人们对他的预言重视得太晚,以至未能早日获取胜利。这样,毛泽东似乎独自开拓了革命,以至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成了他个人的胜利,20世纪的中国历史也就成了他的传奇。毛泽东甚至比列宁更加具有革命性。革命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革命的实现就是他的自我实现。当我们进入自己设计的角色时。我们都成了自己虚构的东西。而毛泽东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地方是,他的形象、经历与历史本身一致。毛泽东担心胜利以后国内出现停滞和倒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难免一死。相反,他确信只要历史是永恒的,革命本身是永恒的,他也就能使他的革命业绩永存下去。 在国内战争即将获胜之际.毛泽东对革命的成败变得关心起来。1949年胜利前夕,他就觉察到了权力可能会破坏他的同志们的革命纯洁性。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胜利把一代革命者从中国的农村带进了资产阶级的大城市;由于斗士变成了官僚,干部和群众疏远了。“在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中间,现在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胜利也使共产党员们斗志松懈,认为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夺取政权和打败武装的敌人的斗争E最终结束,虽然毛泽东坚持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朝鲜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国内的动员运动,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党的热情,暂时减轻了毛泽东对革命出现倒退的忧虑。但在1956年2月赫鲁晓夫谴责斯大林之后,这种忧虑又恢复了,而且益发强烈。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篇社论可能是毛泽东本人撰写的。社论警告说:“我们要是不愿意陷到这样的泥坑里去的话,也就更加要充分地注意执行这样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而不应当稍为疏忽。”毛泽东此时再次强调胜利尚未完全确定,必须继续进行阶级斗争。1957年2月,他宣布说,在中国,“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毛泽东主义者后来常说,刘少奇副主席认为在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不再需要搞阶级斗争了,毛主席的这番话就是针对他那时的谬论来的。但这是一种事后的说法。使毛泽东忧心忡忡的直接原因,是东欧的动乱。假如波兰和匈牙利的共产主义制度能如此轻易地就被动摇,中国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P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毛泽东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英明主席。……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奉,使自我有所遵循。但是,规定自我的要求却创造了与宇宙变化相竞争的必要性,即把一种基本目的强加在宇宙头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话说得好:“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没有意志,无所谓历史;而没有历史,也就完全没有意志。                ——魏斐德(Frede Wakeman,Jr.)


编辑推荐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是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之一。这是一部出自大家手笔的磅礴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与意志 PDF格式下载



分析的还不错。很好的


东西物流很快 就一天时间 对亚马逊很满意第二次买了 东西是正品 质量很好


内容,印刷排版都不错,只是纸质有些发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