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神会马克思

张一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5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一兵  

页数:

22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已经引起反响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精写与重写。秉承着“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回到马克思》以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为重要源头,对马克思一生的哲学研究及其变迁进行了抽丝剥茧、不屈不挠的哲学努力,还给了读者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同时,《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也概要介绍了作者《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和近期关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和最新的成果。《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一改艰涩难懂、非行家无以入门的学术脸孔,以流畅漂亮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引领读人一步步地迈入精彩的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精神世界。“神会马克思”因此得名。

作者简介

  张异宾,笔名张一兵,男,1956年生于江苏南京。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土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在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马克思文本学研究,对人文科学之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1982年开始发表文章,至今不辍。主要著作有:《问题式、症侯阅读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无调性的辩证想象——阿多诺的文本学解读》(三联书店,2001年);《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张一兵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蒙木桂,女,1977年生于广西横县,现为石油大学(华东)人大社科学院教师。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导言第一章 人本主义之累引子第一节 上帝的没落与兴起:启蒙时代的文明之歌1.迟到的启蒙:宗教异化与人的“类本质”2.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的摇篮第二节 谁主中流:反抗现代性的人本主义哀歌1.抽象的谎言:见物不见人2.经济异化:拜物教的贞节坊3.劳动异化:形而上学的含羞草4.走进新时代:“类本质”的颠覆和人本主义的终结5.重返经济之路第二章 门前的风景引子第一节 哲学是一种思1.仅使费尔巴哈成为实践的并不够2.康德问题的解决与实践概念的庸俗化3.历史与时间性第二节 历史正在生成1.历史是什么?2.人是谁?3.分工与世界历史第三节 自然历史过程与社会历史决定论1.对历史观的历史考察2.似自然性与物役性现象3.再论历史唯物主义第三章 花落的声音引子第一节 辩证的影子1.理论反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2.逻辑超越:真理是具体的第二节 历史打了个结1.理论前引:一定的历史的暂的情境2.帽子与人的论战:反对蒲鲁东3.历史性:戳向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匕首第三节 认识论再研究1.假象的客观性2.认识的异化第四章 历史现象学之光引子第一节 跨越古典经济学的栅栏第二节 拜物教的画像第三节 复制的形而上学第五章 凡墙都是门引子第一节 辩证法的守望者第二节 带脚镣的辩证法第三节 辩证法的知音最后的话:他者的声音附录一 但开风气不为师--“回到马克思”的本真心路历程附录二 “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主要参考文献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神会马克思 PDF格式下载



  看了前言后的感受:
  张一兵的文字有一种清澈的灵性。看得出来,里面熔铸了自己的热血、激情。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生命力的坦诚流淌。很显然,他对马克思的喜爱似乎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同时又丝毫不乏理性。行文间有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神韵的东西。激情有度,理性同行,二者并行不悖地交相辉映,恰如其分地融会贯通。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由于极力克制激情的随意蔓延,不经意间间或流露的激情才令人拍案叫绝。本着“回到事实本身”的现象学式的严谨精神艰苦而执著的探寻。尽力还我们一个真实的马克思的形象。
  
  看完之后的感受:
  马克思真是黑格尔最聪明、最出色、最杰出然而又是最忠实的弟子。他将黑格尔的生成哲学、辩证法发挥地淋漓尽致。
  张一兵将马克思的学说称作历史现象学。现在似乎终于对所谓的“现象学”有了一定的认知。“精神现象学”,“历史现象学”,以前一直不是很明白黑格尔为何将其代表作称作《精神现象学》,不解这五个字是何含义。原来,精神现象学,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不是一个词。不过是指关于精神的现象学。历史现象学就是关于历史的现象学了。福柯有言,马克思对于历史的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话绝非过誉。
  
  而今,后思潮甚嚣尘上。福柯、德里达、海德格尔,包括马克斯·韦伯应者如云。然而,人们却遗忘了真正宝贵的财富: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生成哲学、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胡塞尔的现象学,遗忘了马克思。殊不知,论原创性、深度、丰富性,前者远远弱于后者。不过是后者的小学生,主要从后者遗产中汲取营养。不过是后者面容稍易的某一分支而已。前者从后者处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和精髓。只是在后者大踏步突破的基础上迈出一小碎步而已。
  历史是公正的么?抑或,大音永远希声?
  
  恨与爱: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论马克思一章中指出,马克思带着对资产阶级的极度仇恨在大英博物馆歇斯底里地搜集着驳斥资产阶级的一切可用的证据。估计大多数人眼里的马克思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似乎他的骨子里尽是两眼猩红的仇恨。然而,我看到的确是最为深沉无比的大爱。他一生笔耕不辍、奋斗不止的动力来源,与其说是无法覆灭的怒火和仇恨,不如说是对弱者、底层民众的汹涌澎湃的大爱。
  以上论断同样适用于鲁迅。鲁迅由早先主要从尼采和释迦牟尼处汲取营养,到后来的亲近马克思,或许不是出于现实的被逼无奈,不是偶然?
  
  再抄几段精彩片段:
  “阿多诺有一句令人难忘的名言: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血腥的事实经过时间和空间的磨洗,也许剩下的不再是惨淡的血痕,俄式刺耳的笑声和猎奇的面容。……一个没有亲身经历过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的人,是难以理解每一场历史灾难带来人的意识和感性生活的强烈冲击的。奥斯威辛的出现,使一切在它之后出现的哲思和艺术之花仿佛都绽出血一般的殷红。……布尔乔亚的优雅情调,在印着血与泪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事实面前,真的就是人类历史生活之所终吗?
  有着崇高向往和审美情趣的思想家是如此冷漠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弱势群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格分裂。”
  
  来自社会底层的人,会对马克思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生当此世,而无视活生生血淋淋的现实。不免会被指为布尔乔亚的矫情和柔弱无力。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搞马克思?马克思=暴力、激进,鲁迅=偏激。那股子深情、那种悲悯,那无处不在的大爱,有几个人看得到?


  介绍中把作者之一写错了不是?我怀疑“人大”应是“人文”之误。
  
  这本书对于长期饱受意识形态荼毒且愿意自己思考问题而不是索要答案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不错的。马克思也好,马克思主义也好,如果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对错是非的立场或是pose,那么未免有点早了。


我也喜欢这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