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漫谈

何兆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何兆武  

页数:

204  

字数:

117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大部分篇幅是何兆武先生在清华大学针对本科生有关文化问题的谈话与讲演,主要是探讨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 全书共分九讲,每讲集中探讨一个问题,从对西方文化史的介绍切入,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进程、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涉及的知识面甚广,所举实例甚多。此外,何先生对“中学”与“西学”之争、五四运动、胡适、新儒学等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及人物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有启发意义。作者将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读来有如亲耳聆听先生的讲话。

作者简介

何兆武先生,1921年生于北京,943年西南联大史学系毕业,1943—1946年西南联大研究生。何先生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相避免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现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曾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这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各座教授。
何兆武行生发表,出版过数颇丰的论文和译著,他的主要著作:《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中国思想发展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历史与历史学》。此外,《中国思想史》经他用英文改写,也已出版。近二十年以来,何先生在译介西方史学、哲学等思想理论方面不遗余力,也其西文思想史的研究相辅相成。这些译著包括:《社会哲学史》、《论科学与艺术》、《思想录》等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讲 谈有西方文化史的介绍第二讲 谈“中学”与“西学”第三讲 再谈“中学”与“西学”第四讲 传统与近代化第五讲 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 附录:本土和域外——科学发展的条件第六讲 五四与近代中国的启蒙第七讲 交流与反思第八讲 中西文化与全球化第九讲 共性与个性附录:观照与超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行程所描扫出的轨迹呈现为一条曲线。它那坐标的两个轴:一个轴是自由,一个轴是必然。两者互相制约和交相作用的结果,就呈现为历史行程的那条曲线。历史研究的要义就在于不但要追溯历史行程的路线,而且还要阐明其所以然,也就是它背后的意义,——假如说历史终究有什么意义的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漫谈 PDF格式下载



此书语言平实,行文流畅,加之文字间距排版适度,读起来轻松舒适,既适合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地阅读,也适合作床头的闲散读物。此书在思想上更能予人启迪,能启发我们从新的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及当今社会问题。是一本思想深刻,但是并不神秘玄奥的好书!


文如其人,思想深刻,角度新奇,受益匪浅


他的《上学记》更好。


《文化漫谈》是何先生以历史学家的身份从漫谈的角度谈论文化的一本小书。
人类历史的演进可以描绘成一幅坐标。坐标的两个轴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必然。自由与必然相互制约与交互作用的结果就呈现为历史行程的那条曲线。历史研究的要义在于不但要追溯历史行程的路线(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还要阐明其背后的意义。这本书中何先生作了一些尝试。
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不同的演进史其本质是不同文化的演进史。中西历史不同或许在于文化的不同(当然,何先生认为中西之别在今天已经不具有历史的意义)。中华文明悠悠千年,为什么难以从传统社会转入近代社会?换一句话说,西方文化为什么顺利的进入了近代社会?从不同文化的比较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理解,进而我们可以更加明白普世价值的意义所在,以及文明得以良性发展的制度及文化条件,这对我们澄清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所谓争议,当是有很多的意义吧。


何兆武先生的书值得一读,还有其《上学记》是经典之作。


看得很郁闷。这郁闷和书的内容无关。是排版的问题--字体过大,行距太宽,看着非常累。眼睛很痛苦。视线和思维都不断地游离。但还是要挣扎着看完,因为内容扎实。书是好书,出版社坏人。附带着说下,这是本演讲和谈话集,语言相当平实。


初看标题,《文化漫谈:思想的控化及其他》,我就觉得纳闷,学贯中西的何兆武先生,也会生造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概念?“控化”是个啥玩意儿?是何先生故弄玄虚,还是我确实孤陋寡闻?收到书之后才发现,哪里是什么“控化”!正确的标题应该是《文化漫谈: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当当的服务也是越来越糟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