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

张康之 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人民大学  

作者:

张康之  

页数:

348  

字数:

40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对公共行政进行哲学分析和伦理研究的著作,通过一系列哲学分析框架的确立,对公共行政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客观性考罕。通过哲学分析,提示了行政体系的三重结构;确定了公共领域的非交换性;指出了公共权力的二元构成;探讨了权力制约的伦理化途径;分辨了行政改革中的一些理论误解和行政改革的方向;倡导建立一种引导型的政府职能模式。在对公共行政中的公正、民主和科学问题,指出行政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行政行为应当从属于道德判断,进而分析了行政人格生成的途径。

作者简介

张康之,1957年生,江苏铜山县人。曾受学于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任教于西北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曾出版专著和教材有:《总体性与乌托邦》、《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公共行政体系的结构和价值 第一节 公共行政体系的结构 第二节 公共行政体系中的价值 第三节 公共行政中的价值评价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非交换性 第一节 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 第二节 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以及非交换因素 第三节 关于公共领域的两种意见第三章 公共权力的二重构成 第一节 探讨公共权力的结构 第二节 抽象权力与具体权力 第三节 抽象权力与具体权力的历史生成 第四节 从“三权学说”到“二重结构” 第五节 “二重结构”的解释功能第四章 权力实现中的权力制约 第一节 权力实现方式 第二节 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 第三节 权力制约的思想历程 第四节 行政改革:权力的畸变和矫正第五章 行政改革的历史与逻辑 第一节 行政改革中的分权 第二节 中国行政改革中的权力下放 第三节 走向政府的非管理化 第四节 中国行政改革的逻辑第六章 行政改革的目标追求 第一节 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 第二节 行政改革中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行政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第七章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第一节 政府职能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第四节 政府的责任在于培育成熟的社会 第五节 引导社会走向自治第八章 公共行政中的公正与民主 第一节 朝着追求公正的方向 第二节 “公共的”就是“公正的” 第三节 对“公正行政”的现实要求 第四节 作为伦理原则的民主 第五节 公共行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第九章 行政人员的角色及其行政行为……第十章 行政人格与行政文化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 PDF格式下载



我们学行政管理的人肯定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张康之.张康之老师在中国的行政管理学界算得上是超级大师.此书也一直是我们硕导给我们开的必看书之一.从当当拿到书之后,当天晚上就看了起来.一口气看了几十张后,就一个感觉,写得太棒了,感觉自己一下子对公共行政有了一个很深的了解,真得觉得很受益,肯定看完一本后对我的帮助会更大的.谢谢张老师!


人大是国内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权威机构,张先生又是这个权威的代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国外的公共行政理论其实践可能与最初的理论设想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怎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公共行政研究的很好的范例.其奠定了一个开放性理论基础,可以成为很多实证研究的理论依据.很有启发


张康之是中国行政学者中比较早提倡研究行政哲学的学者之一,而且他对中国行政哲学的发展做了出自己的贡献,这本书就是他关于行政哲学的专著,其中有些观点不乏精辟。值得一读。


看了张康之的书,受益匪浅


张教授的著作对我很有帮助,准备继续再多买些他的近作——只要当当有。


因为是帮同学买,所以不清楚书如何,不过当当网送书的速度还是很快滴。


真的很好,希望能够大家来看看吧!写的很好。


  
  
  看完这本对公共行政进行哲学分析和伦理研究的著作后,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历史上的政治思想家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那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政治思想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研究国家治理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国家面临的政治难题,而且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他们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学习思想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不可能照搬古人的思想。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
  
  
  我觉得《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这本书是和古人的思想进行碰撞和交融后形成的结晶。
  本书作者探讨了权力制约的伦理化途径,指出行政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行政行为应当从属于道德判断,进而分析了行政人格生成的途径。我认为,这些可以理解为现在的行政人员应该如何“修身”,然后“齐家”,“治国”,最后“平天下”。
  
  
  公共行政的领域是人活动的领域。公共行政中出现的问题,如权力腐败和滥用,主要应该归结于人性恶。
  首先,人的本能——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总之,人的利欲之心永远没有止境。
  其次,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权力。因此,每一个人都有根植于荣辱心理的权势欲望。
  一般说来,有组织的地方就有权力。这权力蛋糕是已经做好了。近代社会以来,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努力就表现在试图不断地提高权力的规范程度,通过法律化、制度化的途径不断完善权力运行机制,追求权力与其性质相一致的纯洁性。权力制约的思路就是建立在权力制衡原则上,把已经做好的蛋糕试图切得更平均更合理。有的是分三块,如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还有的是分为五块,如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和考试权。但是这些法律制度建设为何不能杜绝腐败和权力行使的主观随意性?问题就在于只想着平均切割这权力蛋糕,却忘记了切割完之后的蛋糕是要分配给使用这权力资源的人。
  作者把权力分为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认识到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本质。
  抽象权力,即法律制度化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社会整体性,它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整个社会,这权力主体是抽象的。这做好的权力蛋糕,作为理论证明和科学设计的规范权力,是不存在腐败和滥用的问题。
  具体权力是抽象权力的现实化,它是由具体的人或组织来行使的。它是不能够脱离权力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它是要与人联系在一起。人的主观因素是不确定的,一旦人的主观因素介入权力的运行,就会使权力具有随意性。
  因此,我认为人性恶决定了权力腐败和滥用将会长期存在的。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不是孤立地将人性,讲人性是为了讲修养。历代思想家阐发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修养方法。一是通过后天修养恢复和保持先天的善性,二是内心修养和行为修养相结合,三是个人修养与封建伦理准则相结合。
  行政人员作为人,是私人领域中的成员,有着私人生活和个人的利益追求。但行政人员掌握着公共权力,这又决定了他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人,他应当有着维护公共生活健康的责任和义务。由于行政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与其自身的利益追求之间存在矛盾,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和制度安排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正由于行政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认这个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就必然会对它提出特殊的要求,对行政人员的的行政行为就要作出特殊规范。最为主要的是有利于行政人员生成职业意识,为行政人员建立起特殊的职业道德——行政道德。行政道德是行政人员的自律。
  在中国政治文化中,从政道德体系,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当志存高远。他们不是蝇营狗苟且之辈,他们要应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为社会和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其二,当以诚为上。一切政务都应建立在诚之上,方有下信,只有官诚,才能使民信。其三,要先去私。这从政道德规范的现代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树立服务人民的意识,行政人员建立对公共权力公共性的信仰,就是个典例。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讲修身,主要是指人的心性修养,当一个人的修身达到了理想的精神境界时,就会保持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不会在物欲之海中随波逐流,会在得失之间顺其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非常重修身之道,就是因为做人最难,这是一种终生的以身示范。
  在公共行政中生成独立的人格——全心全意为公共利益服务,就是行政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这也是修身的目的。行政人员若在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意识选择行政行为。这样他的行为就不会背离公共利益的原则。
  塑造行政人格就是本书作者对行政人员的期许。因为实现了修养,就实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就可以超越人际关系中狭隘利益交换关系和急功近利倾向,人与人之间以诚相见,处在和谐、有序的关系之中。
  
  
  扩展作者的期许,就可以理解为通过修身实现人际和谐,进而通过治国来实现群体和谐最终通过平天下实现天人和谐。即“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按现在的理论来说,即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图书